詩人朱自清出生
在122年前的今天,1898年11月22日(農曆1898年10月9日),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朱自清誕辰。圖:上學的時候,覺得朱自清的名和字都很特別,後來才知道,都是有出處的,“自清”二字出自《楚辭·卜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佩弦”二字出自《韓非子》“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16年中學畢業併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人物生平1912年進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學習。1916年中學畢業併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學系。在北大期間,朱自清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嗣後又參加北大學生為傳播新思想而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並與武仲謙結婚。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作詩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後,先在杭州第一師範,後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並任教學主任。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一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一個詩歌雜誌《詩》月刊等工作,支援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文學研究會8位詩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內收朱自清的詩作19首。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1924年,詩和散文集《蹤跡》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開始從事文學研究,創作方面則轉為以散文為主。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為個人真切的見聞和獨到的感受,並以平淡樸素而又清新秀麗的優美文筆獨樹一幟。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攜陳竹隱回揚州省親。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舉辦婚禮。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歐洲遊學。1934年,出版《歐遊雜記》和《倫敦雜記》,是用印象的筆法寫成的兩部遊記。1935年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並撰寫《導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給亡婦》娓娓追憶亡妻武鍾謙生前種種往事,情意真摯,悽婉動人。這一時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雖稍遜於早期,但構思的精巧、態度的誠懇仍一如既往,文學的口語化則更為自然、洗練。抗日戰爭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長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並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裡,他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聖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特別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後遇害,都使他震動和悲憤。於是他出席成都各界舉行的李、聞慘案追悼大會,並報告聞一多生平事蹟。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於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著委員會”召集人。1946年10月,經過漫長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現實的教育和愛國民主運動的推動下,他成為革命民主主義戰士。在反飢餓、反內戰的實際鬥爭中,他身患重病,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麵粉,始終保持著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和情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歲。人物評價朱自清的清廉愛國,贏得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評價。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寫到:“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毛澤東評)朱自清第一任妻子武鍾謙女士朱自清在北京大學期間,與友人在萬壽山合影。左二為朱自清左為朱自清,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時與友人合影。左三為朱自清1921年10月,一師學生汪靜之、潘漠華、魏金枝、柔石、馮雪峰等發起成立晨光文學社,聘請朱自清、葉聖陶擔任顧問。這是成立後的留影。右起:汪靜之、曹誠英、胡冠英、朱自清、葉聖陶、程仰之。右起:俞平伯朱自清葉聖陶許若昂1921年12月31日,歡送俞平伯赴美國考察時在杭州合影。圖為《詩》的創刊號由朱自清、劉延陵、俞平伯、葉聖陶創辦的《詩》月刊,於1922年初創刊。這是五四以來第一家專門登載新詩和新詩評論的刊物。在這一期發表了朱自清的新詩《轉眼》和《雜詩三首》。圖為雜誌封面1923年暑假,朱自清與俞平伯同遊秦淮河後,相約各以“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為題,各寫一篇散文。這兩篇同題散文同時發表在1924年1月25日的《東方雜誌》第21捲上。1925年,由俞平伯推薦,朱自清先生來清華大學任教授。這是朱自清先生學習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開始。1926年,參加向段祺瑞執政府的請圞願示圞威遊圞行,“三一八慘圞案”中倖免,寫有《執政圞府大屠圞殺記》、《哀韋傑三君》等文。1927年,寫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1928年,朱自清先生參與創辦中文系,講授“中國新文學研究”、“歌謠”等課程。1927年,小坡公與兒孫們攝於揚州。前排中間坐者為小坡公,即散文《背影》中所描述的“父親”;左為朱自清的長子朱邁先,右為朱自清的二女朱逖先。後立者為朱自清的弟妹,左起朱國華、朱物華、朱玉華。左二為朱自清1932年7月26日自歐洲回國途中攝於ConteRosso號海輪上。圖為朱自清與陳竹隱1932年8月4日,朱自清與陳竹隱在上海結婚。中排右二為朱自清,右三為陳竹隱朱自清與陳竹隱赴普陀山度蜜月。右四為朱自清,右一為陳竹隱1932年,朱自清、陳竹隱與友人攝於清華大學圖書館門前。左起:俞平伯郭紹虞浦江清顧頡剛趙萬里朱自清陳竹隱鄭振鐸夫人高君箴顧頡剛夫人殷履案鄭振鐸1933年春,在燕京大學鄭振鐸宅前合影。朱自清編選的《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1935年10月15日由上海良友圖書出版公司出版。左起第二人為朱自清,第三人為馮友蘭,第六人為陳竹隱1935年,朱自清夫婦和馮友蘭、葉石蓀夫婦等攝於清華園。1936年11月,日軍進攻綏遠和察東,當地駐軍奮起抗擊,一舉收復了百靈廟和大廟。訊息傳到北平,各校師生群情振奮。清華和燕京師生聯合組織慰問團。18日,朱自清(左三)代表清華教職工與清華學生自治會主席王達仁(右三),會同燕京大學教授梅貽寶(左二)及學生代表,到綏遠集寧前線慰問抗日將士。二排坐者左起:浦江清朱自清馮友蘭聞一多唐蘭遊國恩羅庸許維通餘冠英王力沈從文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結束時與中文系全體師生合影於教室前。右起:餘冠英許維通李廣田朱自清潘光旦張奚若吳晗聞一多夫人高真聞一多女兒聞名潘光旦夫人1947年7月20日,聞一多死難週年紀念會後,部分與會者在清華大禮堂前合影。圖為朱自清(右五)1948年與清華大學中文系學生在清華園三院前合影在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民主運動中,朱自清和學生的關係更加密切。當國民黨特務任意抓人的時候,他多次在家中掩護進步學生。朱自清手稿1948年1月29日,作舊體詩《夜不成寐,憶業雅〈老境〉一文,感而有作,即以示之》。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絕“美援”和“美援麵粉”的宣告上簽名。6月19日平津各大報紙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師簽名的嚴正宣告。清華師生舉行反對美國扶日大遊行朱自清在宣告上簽字後,當即囑咐三子朱喬森退還了麵粉配給證和當月麵粉票。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即8月10日還斷斷續續地對陳竹隱、朱喬森說了兩句話:“我……已……拒絕……‘美援’,不要……去……買……配售……的……美國……麵粉。”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朱自清墓,墓碑為馮友蘭書寫。朱自清骨灰安葬在北平萬安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