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詞典2016年度國際熱詞:“後真相”
2016年11月22日(農曆2016年10月23日),牛津詞典2016年度國際熱詞:“後真相”。牛津字典2016年11月22日宣佈,“後真相”(post-truth)是其年度詞。牛津字典把“後真相”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詞典編輯表示,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英國脫歐的大背景之下,“後真相”一詞的使用率急遽上升2000%。資料圖:“後真相”(post-truth)牛津詞典日前公佈“2016年度英文詞彙”為“後真相”(Post-truth),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後真相”的初始含義是指“當真相被披露後”。美國《國家》雜誌1992年在一篇針對海灣戰爭的文章中使用該詞,並賦予“情緒的影響力超過事實”的語義,此後這一含義成為主流。比如,美國《紐約時報》網站今年8月發表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威廉·戴維斯題為《後真相政治時代》的文章,認為在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中,事實從來被認為佔有神聖位置。每當民主跑偏,當選民被人操縱或者政客欺詐,民眾都會訴諸事實。但在今天的社會,事實似乎漸漸失去主導社會共識的力量,這種非常普遍的感覺讓人認為社會已經進入“後真相”的政治時代。根據牛津詞典,“後真相”以往並不常用,2016年使用頻度增長2000%。牛津詞典評選年度詞是“為了在語言方面反映過去的一年”,牛津詞典總裁卡斯帕·格拉思沃爾說,當過去的一年被極具爭議性的政治和社會爭論主導,“後真相”獲選2016年度熱詞並不意外。英國的“脫歐”公投以及出乎大多主流媒體預料的美國大選結果,都是“後真相”新含義的體現。據統計,這個詞在這兩次事件後使用量激增,在歐美國家成為流行詞。【牛津詞典候選熱詞】除了年度詞“後真相”,牛津詞典認為2016年使用激增的詞彙還有這些:——adulting:成年人的行事方式——alt-right:另類右翼運動,特指一些思想極端保守的團體——Brexiteer:英國脫歐支持者——chatbot:聊天機器人,特指網路上的自動聊天程式——coulrophobia:小丑恐懼症——glasscliff:玻璃懸崖,由“玻璃屋頂”衍生而來,指女性或特定群體在上升到領導地位時處於的危險境地——Woke:叫醒,特指對社會不公正大聲疾呼【牛津詞典以往的年度詞】2015·emoji:流著淚的喜悅表情2014·Vape:抽電子煙2013·selfie:用智慧手機自拍2012·omnishambles:一團糟2011·squeezedmiddle:被擠壓的中間部分,形容生活艱辛的中產階級。2010·bigsociety:大社會,英國時任首相戴維·卡梅倫在競選中首次提出,主張給民眾和地方政府更多權力2009·unfriend:刪除好友,是Facebook等社交網路中常用詞語2008·hypermiling:超級惜油,意為有車族對汽車進行改良或改進駕車技巧以使汽車在消耗一加侖汽油時行駛的里程數達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