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電影人邵逸夫出生
在113年前的今天,1907年11月19日(農曆1907年10月14日),著名電影人邵逸夫出生。邵逸夫,(SirRunRunShaw,1907年11月19日-),漢族,原名邵仁楞,字逸夫,生於浙江寧波鎮海,後移居香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級特大地震自然災害發生後慷慨解囊向災區捐款一億港幣,成為單筆個人捐款最多的人。邵逸夫的父親是上海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闆邵玉軒。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後來人稱“六叔”。邵受教於美國,19歲中學畢業便隨兄長邵仁枚到新加坡開拓電影市場,從此對電影製作產生興趣。他與兄長於1920年代活躍於中國的電影業。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拍攝全中國首部有聲電影《白金龍》(粵語)。1928年,邵逸夫赴星馬等地協助兄長髮展電影發行公司。1957年,與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1980年,邵逸夫成為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出任董事局主席至今。同期,邵氏的電影業務不斷收縮,減少電影,於1985年賣出全部院線,至1987年5月,邵氏宣佈停止生產電影。由邵氏投產至暫停製作期間計算,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2000年,馬來西亞的“天映娛樂”斥資4億港元購入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碼復修。1974年獲英女王頒發CBE(大英帝國勳章)勳銜以表揚他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港督麥理浩爵士主持授勳。1977年獲英女王冊封為KNIGHTBACHELOR,賜予爵士銜頭。1990年,中國政府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名為“邵逸夫星”。1991年,美國三藩市將每年的9月8日定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會公益貢獻。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發的GBM(大紫荊勳章)勳銜。2002年邵逸夫創立“邵逸夫獎”,第一屆於2004年舉行。獎項模仿諾貝爾獎,每年選出世界上在數學、醫學及天文學3方面有成就的科學家,頒授一百萬美元獎金以作表揚。第一屆的數學獎得主是陳省身;天文學獎為P.JamesE.Peebles;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為StanleyN.Cohen、HerbertW.Boyer、簡悅威和RichardDoll。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於2005年中期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邵逸夫對華語影視圈的貢獻享譽全球,被稱為“華語影視大亨”,邵逸夫家族締造的邵氏電影(SB)主宰亞洲電影市場半個世紀,“邵氏出品,必屬佳品”的品牌更在東南亞街知巷聞,旗下影城物業是全亞洲最大的商業電視電影城,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邵氏家族也進軍電視業,入股香港無線電視(TVB),四十多年來香港無線電視製作的節目蜚聲國際,“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邵逸夫旗下的邵氏電影(SB)和香港無線電視的電視劇”,經典的影視文化形象譽滿全球、膾炙人口,是全球華人的集體回憶。邵逸夫捐助超過數以十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教育、醫療設施等。尤其是對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邵逸夫捐贈的教育資金遍佈神州大地,全中國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樓”。香港多間專上院校的建設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逸夫書院、香港大學的邵逸夫樓、香港城市大學的邵逸夫圖書館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萬港元予南亞海嘯受災地區。邵逸夫的髮妻為黃美珍小姐,於1937年結婚,育有兩子兩女。而黃於1987年在美國病逝,享年85歲。在1997年,邵逸夫與方逸華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