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誕辰
在128年前的今天,1892年11月16日(農曆1892年9月27日),郭沫若誕辰。少年郭沫若充滿靈秀之氣郭沫若郭沫若(1892.11.16~1978.6.12),四川樂山人。1914年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回國後從事文藝運動。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五四”時期,積極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運動。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女神》,並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1924年後,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後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積極支援留日青年和國內文藝界的革命文化活動。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組織和團結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歷任《救亡日報》社社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抗戰勝利後,參加了反抗蔣介石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和發動內戰的鬥爭。1949年8月當選為首屆全國文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第一~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文聯第二、三屆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協名譽會長。是中共第九~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常委。著有《屈原》、《甲申三百年祭》、《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奴隸制時代》等歷史劇、論著及大量詩文,出版有《沫若文集》。網友評價知道自己逢場作戲,又不得不逢場作戲;知道逢場作戲會遭到後人嘲笑,又無法不讓自己被後人嘲笑。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放棄自我,迎合時尚。郭老內心的這種苦味,極為耐人深思。巴金晚年有《隨想錄》問世,真話公開說出,靈魂可以稍安。郭老臨終也沒有公開道出真話,不知靈魂可得安寧否?在日本九州大學醫學部學習1924年前後與安娜及孩子們懷抱孩子,滿臉微笑。與妻子於立群及子女1940年與友人沈從文、肖珊、張兆和、王樹藏等在昆明西山。與妻子於立群同遊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