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話張經遇難
在465年前的今天,1555年11月12日(農曆1555年10月29日),千古奇冤話張經遇難。一張經出生在閩江邊上的福州郊野洪塘蔡厝坊。蔡厝坊,那是蔡姓人的天下,張家是外來的小姓,為了不受人欺侮,張經的父親襲用蔡姓。張經天資聰明,學業有成,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考中進士,直接任浙江嘉興知縣。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入京任戶部、吏部給事中(官名,掌侍從,諫諍,彈劾百官等職責)。這時,他把蔡姓改回張姓。張經性格剛毅,辦事幹練。有一回寧夏總兵官鍾放為自己升官而到京城行賄,被人告發。因此事牽連到兵部尚書金獻民,告發人不敢深究。張經知道後主動站出來,聯合同僚高世魁向皇帝報告,皇帝派人查處屬實,金獻民害怕被抓,主動打報告稱病辭職離京。張經的名聲一下打響。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正月,張經建議撤銷橫行無忌的廠衛校官,皇帝採納這個意見,下旨罷去廠衛校官。張經敢碰權貴的威名更在朝廷流行,皇帝看張經是個敢作敢為的可用之才,便於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將他提升為兵部右侍郎,總督兩廣軍務。當時廣西斷藤峽(亦稱大藤峽)地區有位叫侯公丁的地方首領,聚眾叛亂。據《明史》、《潯州府志》、《桂平縣誌》記載,斷藤峽的民變從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開始就發生過,至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已持續160餘年。對大明王朝的統治構成長時間大威脅。王朝廷雖先後派於海、徐元、韓觀、張輔、山雲、陳涇、韓雍、陳金、王守仁等數十名將領和60餘萬官軍進行圍剿,卻剿而不絕。當時,張經身為朝廷重臣,又是國家兵部高官,負有保國安民之重責。他主動承擔了此次圍剿地方叛亂的重大任務。與御史鄒堯臣等商議,採用計謀平定民變。侯公丁所屬部隊且戰且退。官兵迎面攔擊,斬首1200餘級。之後,官軍又分成小股對敵多面剿滅。俘虜敵眾450人,招降2900多人。侯公丁其餘部眾見大勢已去,便潰散逃亡。這樣,張經以他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平定了廣西長久動亂的局面。朝廷為此提升張經為兵部左侍郎,官升一級,加俸祿一級。二當時全國各地常有難事告急,南邊的安南(今越南)莫登庸篡位,皇帝接到密報後交首輔處置,首輔召集各部大員開會討論,朝廷各大臣都說要出兵討伐。張經分析後上奏:“進兵安南有六條路,一年軍餉要用160萬兩,造船造車,買馬制兵器及軍費又要70多萬兩。何況橫渡大海,彼逸我勞,得不償失,應周密考慮。”朝廷接受了張經的建言,但如何處置這一突發事件呢?張經胸有成竹,他與名臣毛伯溫商議,決定用計解決安南問題。他們採用的是懷柔招撫政策,一方面派廣西部隊大兵壓境,給莫登庸造成高壓態勢,另一方面派使臣赴安南對莫登庸進行招撫,許給莫登庸明朝高官(二品)位置,迫使莫登庸按照明廷開出的條款就範,在很短時間內就乾淨徹底解決了安南問題。朝廷十分賞識張經的才幹,再次將他提升為右都御史。張經似乎生來就有幹大事處危機的天賦和本領。安南的事件剛剛處置完畢,不久又在廣西地方發生思恩(今廣西南寧西北武鳴)土司(少數民族首領)的大規模叛亂。皇帝得報,又交給大臣們去討論。張經感到自己是朝廷重臣,有責任為朝廷分憂,為天下安定出力。他自告奮勇把此事攬下,親自領兵前往廣西平叛。他以絕對優勢兵力,很快將這一地方叛亂平滅。回朝後,張經被提升為兵部尚書兼都御使,帶兵鎮守南疆。張經在他父親去世時,按封建時代慣例,回到福州丁憂守孝。福州是一座古典的精巧的園林式城市,市內有烏山屏山于山諸景,于山下那座有名的報恩定光多寶塔,始建於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被雷火焚燬.張經守孝期間,與狀元龔用卿倡議募資重建磚塔,運來上好的青磚並請名師修復,外塗白灰,俗稱白塔。550年後的今天,這座白塔依然故在。在青磚矗立的牆壁上,留下張經一首七律詩:燕王本意築金臺,只謂能收濟世才。何事荊軻終遠去,空憐樂毅不歸來。平沙古嶂河山在,落日鳴琴草木哀。三輔雲晴瞻北極,九重宮闕自天開。在福州守孝期間,張經還熱心教育事業,撰寫了《四門學碑記》。此書現今碑存於于山碑廊。三三年孝期滿,被朝廷惦記著的張經,很快被任命南京戶部尚書,旋即改任兵部尚書。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朝廷面對猖獗的倭寇,設總督大臣治理。任命張經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等地,相機處置方便行事,他可以直接調撥軍隊。張經思謀,倭賊常年來犯,必須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專門部隊應對,才有勝算。於是向朝廷建議徵集“狼土兵”剿寇。朝廷採納他的意見,很快下旨組建“狼土兵”。張經在廣東廣西兩地專門教授“狼土兵”如何抗倭。這支經他訓練過的頗有戰鬥力的“狼土兵”進入戰場,對在閩浙海邊侵擾的倭寇進行了圍剿。明軍得勝,張經的威望直線上升。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正月,大批倭寇侵犯浙江乍浦、海寧,攻陷崇德,轉掠杭州西部。嘉靖皇帝得報,下旨要求張經限定日期剿寇。因為有政敵們的挑唆,這時的嘉靖皇帝已不像過去那樣信任張經了。他聽信奸相嚴嵩的餿主意,派其黨羽、工部侍郎趙文華暗中監督張經。趙文華不懂軍事,卻是整人的高手。他手持尚方寶劍,一到前線就咄咄逼人,對總指揮張經橫加指責,戰機未到,就蠻橫地要挾張經出兵。張經告訴趙文華,打仗出兵最要緊的是尋找戰機,眼下敵情並未全部摸清,且我方最重要的“狼土兵”未全部趕到,冒險出兵只能敗多勝少。趙文華不聽,以密告皇帝威脅。張經原先就沒怎麼把趙文華放在眼裡,現在見他如此蠻橫,更是不理。他以大臣自重,“以兵事秘”為由,不向趙文華吐露任何軍事機密。趙文華認為張經看不起他。上奏控告張經說:“經閩人也,慮賊入其鄉,故養寇糜財。”皇帝偏聽偏信,降旨逮捕張經。一場千古奇冤的悲劇序幕就這樣被拉開。就在趙文華寫奏章時,廣西東蘭諸州“狼土兵”迅速趕到。張經將個人榮辱與生死置之度外,他晝夜不停地在前線指揮戰鬥,於是有了著名的“石塘灣大捷”。五月初一,倭寇幾千人水陸並進侵犯嘉興。張經率領浙江軍隊搗毀松江的賊巢,繼而又指揮永保的“狼土兵”攻破川沙窪的據點。倭寇大敗,出海逃走。張經為保嘉興,派參將盧鏜、總兵俞大猷以及鄒繼芳、湯克寬等將領,合戰於嘉興北面王江涇,斬殺倭寇首級1980餘個,燒死的和溺死的倭賊不計其數,短短時間就取得此役大勝。史籍稱譽張經“自起兵軍興以來,天下戰功第一”。捷報傳到京師,嘉靖皇帝本該高興才對。但因為有趙文華誣告,又有奸相嚴嵩在旁挑唆,昏暗不明的嘉靖皇帝還是堅持逮捕張經。張經進京,詳細介紹進兵始末,陳說自己任總督半年以來,前後俘獲和斬首倭寇有5000多人。請求皇帝明察秋毫分辨是非,讓他再赴疆場殺倭報國!張經的一腔熱血和赤膽忠心並未打動皇帝。張經面對死亡十分坦然,他告訴皇帝:既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那麼,死前張經還是要向皇帝薦上一言,我死後可能一時尚沒有可接之帥,但低階將領中有個叫戚繼光的,堪當抗倭大任,希望聖上在我死後能夠啟用他。皇帝對張經這個建議照準。這時他的政敵在他人生最關鍵性的時候向他下了毒手。刑部郎中何鰲上書,要求殺張經。皇帝寫下一個“準”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11月12日)十月二十九日,張經與巡撫李天寵被斬首於北京。這無疑是明朝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天底下難道還有什麼比這更冤更悲的嗎?皇帝雖說殺的是張經等一兩個人,但它的負面影響卻是整個軍隊的軍心動搖,整個社會的是非顛倒!老皇帝死後,新皇帝登基。隆慶初年,張經孫兒張懋爵上京訴冤。朝廷接受,給張經平反,官復原職,賜葬並諡號襄愍,子孫封蔭。張經葬於福州郊外的洪山橋附近黃店山,為大型明代石構龜甲墓。後人為傑出的抗倭將領張經鳴不平,在其墓壁題“堪恨階前無鐵相,張墳何異岳家墳”。認為張經的冤案與當年岳飛的冤案相似,乃大明王朝的“千古奇冤”!張經撰《福州府四學新立學田記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