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1月9日發生的大事件

我國與黎巴嫩建交

在49年前的今天,1971年11月9日(農曆1971年9月22日),我國與黎巴嫩建立外交關係。貝魯特市區一瞥黎巴嫩,全稱黎巴嫩共和國。意為“白山之國”。位於西亞地中海東岸。面積10452平方公里。人口350萬(1994),絕大多數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主為國語,通用英、法語。居民54%信奉伊斯蘭教,46%信奉基督教。首都貝魯特。礦產資源少,水力資源充足,以商業為主,商業和服務業產值佔國內總產值70%以上,曾享有中東貿易、金融、交通和旅遊中心的盛名。近十幾年來,因以色列入侵和內戰,使經濟遭到毀滅性打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143美元(1993)。農產品以蔬菜、水果為主,還產菸草、甜菜、橄欖以及少量糧食。工業以服裝、食品、菸草、釀酒等輕工業為主,還有金屬、機械加工、木材等。出口蔬菜、化工產品、水泥、金屬製品、紡織品等;進口糧食、運輸工具、化工產品、寶石、稀有金屬等。古代為腓尼基的一部分,後被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相繼統治。一次大戰後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1年6月被英軍佔領。1943年英、法軍隊全部撤離。1958年美軍登陸。1975年4月馬龍派民兵、穆斯林民兵同巴勒斯坦游擊隊之間爆發內戰。1976年敘利亞部隊進駐黎,同馬龍派民兵不斷髮生武裝衝突。1982年以色列大規模入侵。1983年5月黎、以、美簽訂撤軍協議。9月長槍黨和德魯茲民兵為爭奪以撤區發生武裝衝突。10月在日內瓦召開第一次全國和解會議。1984年什葉派和德魯茲民兵攻佔了貝魯特西區。3月在洛桑召開第二次全國和解會議。1989年10月透過“全國和解檔案”(塔伊夫協議),12月組成“擴大的民族和解政府”。奉行中立、不結盟和對外開放政策。1971年11月9日同中國建交。依山而建,古城與雪山好像在對望又好像在低聲淺語。商鋪驛站,位於比布盧斯的17世紀的商鋪驛站。巴勒貝克神廟是黎巴嫩著名古蹟。海港城市朱拜勒,黎巴嫩沿海城市,在貝魯特以北40公里。該城古稱比布盧斯。沉睡貝魯特,貝魯特(Beirut)最初的名稱叫阿什特里特美神維納斯廟殘陽,相傳古代青年男女在酒神廟暢飲後,就來到這裡歡聚。比布魯斯的藍天Bteghrine市區,凌亂而慵懶著,微小卻滿滿飽含著生活本真的溫度。仰觀巴爾比克教堂與清真寺雜而不亂,Fakiha市遠景BoweryBallroom,夜晚的貝魯特,可看,亦可聽。回眸停駐,有人說貝魯特像極了巴黎,只是這裡更古樸,更含蓄小巴黎,貝魯特的繁華地區和歐美國家沒有差別。木製手工藝品比布魯斯港口停靠的船艇。地中海岸,貝魯特瀕臨地中海,水運發達。黎軍裝甲車掩體黎軍坦克黎巴嫩軍艦停靠的黎波里港。全副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