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1月3日發生的大事件

茅以升獲美國工程學會外國院士稱號

在38年前的今天,1982年11月3日(農曆1982年9月18日),茅以升獲美國工程學會外國院士稱號。橋樑專家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1982年11月3日,中國著名橋樑專家、中國科協副主席茅以升,在美國“全國工程學會”第十八屆年會上被授予該學會外國院士稱號。美國“全國工程學會”建立於1964年,是美國工程學方面最高階的學術機構,擁有1099名國內院士和97名外國院士。茅以升教授是中國第一個獲得該學會外國院士稱號的科學家。他於10月27日抵達美國,來出席該學會授予他這個稱號的儀式。下頁《茅以升與錢塘江大橋》提起錢塘江大橋,人們都會想到茅以升。茅以升自己也曾在多年後回憶:“自1919年12月,我歸國為社會服務,在幾十年的征程中,我所做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主持建造錢塘江大橋工程”。錢塘江大橋建成於抗日烽火之中,它不僅在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者的鬥爭中書寫了可歌可泣的一頁,也是我國橋樑建築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時它也是我國橋樑工程師的搖籃。而這座大橋經歷的一段傳奇,卻是最令人難忘的。上世紀30年代,正在興建中的浙贛鐵路要與滬杭鐵路銜接,需在錢塘江上架設一座大橋。1934年,時任錢塘江大橋橋工處處長的茅以升,受命開始主持這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修建的鋼鐵大橋工程。之前,在中國的大川大河上,雖已有一些大橋,但都是外國人造的:濟南黃河大橋是德國人修的,蚌埠淮河大橋是美國人修的,哈爾濱松花江大橋是俄國人修的……可以想象,茅以升擔負著一項前所未有的重任,他要用自己的智慧來證明中國人有能力建造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又稱錢江,地處入海口,潮水江流,洶湧澎湃,風波甚為險惡,其潮頭壁立的錢江潮與隨水流變遷無定的泥沙是建橋的兩大難題。茅以升在造橋過程中,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難,他曾採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等,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保證了大橋工程的進展。至1937年,大橋快要竣工之際,上海“八一三”戰爭爆發了!錢塘江大橋還未交付使用就先經受了抗日戰火的洗禮。茅以升說,在“八一三”的第二天,即8月14日就有三架日軍飛機來工地轟炸,當時他正在6號橋墩水下30公尺的沉箱裡和幾個工程師及監工員商量問題,忽然沉箱裡電燈全滅,一片黑暗,原來因日軍飛機轟炸,工地關閉了所有的電燈。這次日機轟炸是江、浙一帶的第一次。工程未完,戰火已燒到了錢塘江邊,此時江中的橋墩,還有一座未完工,墩上的兩孔鋼樑無法安裝,在此後的40多天裡,建橋的工人們同仇敵愾,以極大的愛國熱情,冒著敵人炸彈爆炸的塵煙,夜以繼日地加速趕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車從大橋上透過。在通車的當日,運送大批軍火物資的列車就開始陸續從這座大橋上透過了。此後,上海的抗戰形勢一天比一天吃緊。同年11月16日下午,南京工兵學校的一位教官在橋工處找到茅以升,向他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絕密檔案,並簡單地介紹了當前十分嚴峻的形勢後說:“如果杭州不保,錢塘江大橋就等於是給日本人造的了!”南京政府的檔案上,要求炸燬錢江橋,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南京來人還透露,炸橋所需炸藥及爆炸器材已直接由南京運來,就在外邊的汽車上。集兩年半心血建成的大橋,鐵路剛剛通車,就要自己親手去炸燬它,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經歷著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刻。同工程技術人員商量和慎重考慮後,最後訂下了炸橋方案。當天晚上,所有的炸藥就都安放到了南岸第二個橋墩內和五孔鋼樑的杆件上,100多根引線,從一個個引爆點連線到南岸的一所房子裡,只等一聲命令,就把大橋的五孔一墩全部炸燬。11月17日凌晨,茅以升接到浙江省政府的命令,因大量難民湧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夠用,錢塘江大橋公路部分必須於當天全面通車。浙江省政府此時也不知道大橋上剛剛裝置了炸藥,因此事是高度保密的。大橋公路的路面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竣工了,只因怕敵機轟炸,尚未開放,現在何以又叫通車呢?原來,杭州三廊廟到西興的過江義渡,平時每天就有一、二萬人來往,上海戰事爆發後,過江的人更多了,渡江的船本來就不夠用,不意在16日又因故沉沒了一隻,等待過江的人太多,加上戰事更緊,形勢嚴重,迫不得已省政府才決定開放大橋。當日,大橋全面通車,這一天,得到訊息的人們,從杭州、寧波遠道而來,成千上萬的群眾來到六和塔下的錢塘江邊,甚至連六和塔上也都站滿了人。第一輛汽車從大橋上駛過時,兩岸數十萬群眾掌聲雷動,場面十分感人。但有誰能知道,數百公斤炸藥此時就安置在橋身上,這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建造的大橋在落成之日,竟然就已面臨著被炸燬的命運!12月22日,日軍進攻武康,窺伺富陽,杭州危在旦夕了。錢江大橋上南渡的行人更多,固不必說,而鐵路方面,上海和南京之間已不能通車,錢江大橋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據當時的鐵路局估計,22日這一天有300多臺機車和超過2000節客貨車透過大橋。第二天,1937年12月23日,日軍開始攻打杭州,當天下午1點多鐘,茅以升終於接到命令:炸橋。下午3點,炸橋的準備工作全部就緒。他站在橋頭看著橋上的黑壓壓湧過來的難民,心頭湧起對日寇無比的憤怒。傍晚5時,日軍騎兵揚起的塵煙已然隱隱可見,茅以升命令關閉大橋,禁止通行,實施爆破!隨著一聲巨響,這條1453米的臥江長龍被從六處截斷。這座歷經了925天夜以繼日的緊張施工,耗資160萬美元的現代化大橋,僅僅存在了89天。大橋炸燬的這一天晚上,茅以升在書桌前寫下了八個字:“抗戰必勝,此橋必復”;並賦詩一首,“鬥地風雲突變色,炸橋揮淚斷通途,五行缺火真來火,不復原橋不丈夫”。大橋炸燬後,橋工處全部撤退,茅以升帶著在錢塘江大橋建設過程中的所有圖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資料一起撤退。整個抗日戰爭時期,茅以升一家在躲避戰亂的路途中捨棄了許多傢什,卻將這些珍貴的資料盡數儲存下來,解放後移交給上海鐵路局和浙江省檔案館,成為國家重點檔案中的珍品,併為探明杭州市水文情況及建設錢江二橋節省了大量資金。這是後話。抗日戰爭勝利了,茅以升又受命組織修復大橋,1948年3月,全部修復工程結束,錢塘江大橋又重新飛跨在錢塘江的波濤之上。至此,茅以升主持的錢江大橋工程,前後14年,經歷了建橋、炸橋、修橋三個時期,這是古今中外建橋史上從未有先例的事情。起復井架鐵道部次長曾仲鳴行打樁禮錢塘江橋開工慶典炸橋後的樣子今天的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