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
在83年前的今天,1937年11月1日(農曆1937年9月29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簡稱長沙臨大,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前身,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校聯合組成,是一所抗日戰爭時期位於長沙的臨時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嶽麓山下組成了西南聯大的前身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一個月後,隨後由於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師生們於是在1938年2月搬遷入雲南,同年4月,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址現為雲南師範大學。1938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正式開課,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佈結束。抗戰勝利後,三校復員返回平、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師範學院留昆續辦,即現今的雲南師範大學。在滇期間,於1938年春建立分校。於1940年8月設敘永分校。1946年5月,上述3校遷回原址覆校後,師範學院留雲南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範學院,後更名為雲南師範大學。與西南聯大一路之隔的雲南大學,抗日戰爭時期在著名數學家熊慶來的主持下也聚集了大批學者,如嚴濟慈、彭桓武等。一些知名學者在西南聯大與雲南大學兩校兼職;許多活動也由兩校師生共同參加。西南聯大師生中後來出了至少7位兩彈一星元勳(趙九章、鄧稼先、郭永懷、朱光亞、王希季、陳芳允、屠守鍔),171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範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為著名的高等學府,它們有各自獨特的經歷,有各自的教學作風,組成聯大以後,薈集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師資充實,人才濟濟。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樹立優良學風,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學府。西南聯大在辦學的8年中畢業學生約2000人,均學有成就,有的成為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對中國的建設事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世界學術研究,作出了貢獻。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3校分別遷回北京、天津覆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自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至1946年5月4日結束,西南聯大在滇整8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其中有許多是蜚聲中外的第一流科學家。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是抗日戰爭時期在雲南昆明,由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私立南開大學共同組成的一所大學。校務由當時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共同管理。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西南聯大解散,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分別遷回北京、天津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