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0月25日發生的大事件

楊得志上將逝世

在26年前的今天,1994年10月25日(農曆1994年9月21日),楊得志上將逝世。1939年3月冀魯豫支隊在山東東明縣成立,左三為支隊司令楊得志。1937年1月,時任紅一軍團第二師師長的楊得志,與第一師師長陳賡,帶領軍團的一批幹部赴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學習。對於父親這位放牛娃出身的紅軍指揮員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但是,開學剛半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發動大規模全面侵華戰爭。軍委命令:“抗大”全體學員提前畢業,參加全面抗日戰爭。父親趕回115師報到,聶榮臻副師長說:“要你到685團去當團長,兩個原因,一是這個團是你原來工作過的二師改編的;二是這個團是全師的先頭部隊。現在部隊已經到了黃河西岸韓城、合陽之間的芝川鎮,你們的任務是過黃河進入山西。如今山西及整個華北吃緊得很哪!”父親接受任務後火速出發,日夜兼程趕往芝川鎮。平型關“是先烈們用鮮血洗染過的”父親追趕部隊,直到過了黃河,才在山西侯馬市郊見到副團長陳正湘、肖遠久。他率領部隊登上北行的火車,這是整個八路軍開赴前線的第一列火車。火車到達太原後,父親進城去見林彪師長。林彪交代我父親要加快北上的速度,把部隊直接開到平型關一線。平型關前有一條公路,蜿蜒通向靈丘、淶源,這是日軍坂垣師團21旅團侵佔平型關的必經之路。從關前至東河南鎮之間的十餘里路段,路北側溝高坡陡,很難攀爬,路南側相對平緩,易於出擊。上級決定685、686團由南側出擊。父親率685團利用夜黑從上寨出發,冒著狂風大雨,拂曉到達伏擊地域李莊。大約上午八點鐘左右,聽到汽車馬達聲,接著隱約看到插著太陽旗的引導車,後面跟著大車、馬車一大溜。汽車上坐滿了頭戴閃亮鋼盔的日本兵,身穿黃呢大衣,上著刺刀的步槍攬在胸前。我軍戰士上好刺刀的槍膛裡壓滿了子彈,緊盯著一輛接一輛進入伏擊地域的汽車。當鬼子的頭幾輛汽車開到685團陣地前山腳下時,父親一聲令下:“打!”機槍、步槍一齊開火。鬼子最前面的汽車被打著了火,後邊的汽車、大車、馬匹等互相撞擊,走不動了。鬼子們嗷嗷叫著跳下車來四處散開。應當說坂垣師團21旅團還是很有戰鬥力的。他們從懵懂中一清醒過來,驕橫、兇狠、毒辣、殘忍的本性就發作了。指揮官舉著軍刀拼命地嗥叫著,躲在汽車底下計程車兵鑽出來拼命往山上爬,敵人想佔領制高點。父親立即命令:“附近的制高點一個也不準鬼子佔領!”這時,劉營長已指揮一營把公路上的敵人分成了幾段。他馬上指揮一、三連,向公路邊兩個山頭衝去。山溝裡的鬼子也在往山上爬,可是不等他們爬上去,先其一步登上山頭的一、三連緊接著又反衝下來,一頓猛砸猛打,把這群鬼子消滅了。這個營的四連,行動稍慢一步,被鬼子先佔了山頭。連長在衝鋒中負了傷,一排長就主動代替指揮,兩面夾擊很快把山頭奪了回來,將鬼子逼回溝底全部消滅。最激烈的白刃格鬥在二、三營的陣地上展開。二營五連連長曾賢生同志,外號叫“猛子”。戰鬥打響前,他就鼓動部隊說:“靠我們近戰夜戰的光榮傳統,用手榴彈、刺刀和鬼子幹,讓他們死也不能囫圇了。”發起衝鋒後,他率先向敵人突擊,20分鐘內全連用手榴彈炸燬了20多輛汽車。在白刃格鬥中,他一個人刺死十幾個鬼子。他身上到處是傷和血,一群鬼子向他逼近,曾賢生拉響了身邊僅有的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這是血戰!這是意志的搏鬥,也是毅力的考驗!戰鬥持續到下午,以我軍的最後勝利結束了戰鬥。此役共殲滅日軍1000餘人,坂垣師團21旅團在與八路軍的首戰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父親在回憶錄中寫道:“平型關是英雄關,因為她是先烈們用鮮血洗染過的!平型關是難忘的關,因為她記載著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第一次偉大的勝利!”帶百餘人東出太行開闢根據地1938年,毛澤東等同志發出了關於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大力發展游擊戰爭的指示。根據這一指示的精神,部隊的部署作了相應調整,其中115師344旅一部和129師的主力部隊,由太行山向冀南、豫北發展。這年夏天,朱德總指揮命令父親由685團去344旅任副旅長、代理旅長。在我父親去當面受領任務時,朱老總說:“你們去的這一片,屬於冀魯豫三省邊區,自古戰略地位重要。如今,這裡對確保太行山、溝通山區與平原的聯絡、遏制日軍南下和西進,起著很大作用。所以,無論如何要牢牢地控制在我們手裡。你這次去困難不會少,號稱一個旅,但你的政委黃克誠同志和主力部隊不能馬上和你一起去。你只能帶一點部隊先去,所以叫做開闢根據地嘛。到那個地區後,漢奸、頑固派、各式各樣的雜牌軍——老百姓叫‘土匪’——多得很,工作環境艱苦,形勢和鬥爭也會錯綜複雜。”根據朱老總的指示,父親與黃克誠政委商量,他與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帶100多人先去。1938年9月,父親東出太行,率部參加冀南、豫北平原地區作戰。1939年3月,父親帶領的少量部隊在魯西南的東明地區,與地方的兩支游擊隊整編為八路軍冀魯豫支隊,他任支隊長。支隊的任務是廣泛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活動,壯大抗日武裝,建立民主政權。4月底,冀魯豫支隊遠端奔襲日軍重要據點金鄉縣城,斃傷俘日偽軍250多人,不僅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震撼了駐濟寧、徐州之敵,還建立了與新四軍和山東八路軍在戰略上的聯絡配合。抗戰初期,八路軍尚處在探索階段。父親十分重視總結開展平原游擊戰的經驗。他提出:平原地區能夠進行遊擊戰,我地域廣大,敵人只能佔領點和線,我則可憑藉廣闊鄉村開展游擊戰;要動員和組織民眾進行平原游擊戰,只要廣大民眾投入抗日鬥爭,就能形成平原游擊戰所依賴的“活的人山”;進行平原游擊戰要執行的戰術是,“硬的不打,軟的打”,“敵打我,我不打;敵不打我,我打敵”,進行夜戰等等,豐富了我軍開展平原游擊戰的經驗。正在抗日鬥爭興盛發展之際,1939年8月,湖西區發生了大規模的錯誤“肅託事件”。9月間,中共湖西區委給我父親和崔田民主任來電,稱魯西南地委是“託派”組織,要求將區以上幹部逮捕送湖西。父親接電後認為事關重大,一方面覆電說,沒有證據不能捕人,請將具體材料詳細告知;一方面電告115師和山東分局請求速派人解決湖西“肅託”問題。不久,115師政委羅榮桓、山東分局書記郭洪濤、山東縱隊指揮張經武趕赴湖西,採取緊急措施,制止了事件的發展。父親等人的果斷措施,挽救了大量抗日干部的生命。喝水給錢是八路軍的紀律毛主席在《論持久戰》中說,中國要戰勝日本有三條,而主要的是“中國人民的大聯合”。父親對此深有體會。父親剛進到冀魯豫邊區時,由於國民黨政府橫徵暴斂,土豪劣紳敲詐勒索,土匪幫會胡作非為,百姓非常緊張,幾乎村村都修了土圍子防“兵匪”騷擾。父親他們的隊伍經過村莊,老鄉們立即關閉圍子門不許進。父親告訴同志們,進不去圍子就在外面做群眾工作。老鄉見不攻打他們,慢慢地白天把圍子門開啟,允許透過但不許停宿,後來漸漸地主動讓八路軍在裡面休息,有時還送些開水。父親要求部隊喝了水一律付錢,老鄉們對喝白開水還付錢的軍隊驚訝不已。利用休息的機會,戰士們告訴老鄉,雖然帽子上也是“國軍”的符號,但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八路軍”,是來和他們一塊打鬼子、打土匪的,喝水給錢是八路軍的紀律。經過做工作,老鄉們相信八路軍“不孬”,但懷疑能不能打得了鬼子。1939年4月底,父親率隊夜襲了金鄉縣城的日寇守軍,接著又襲擊了日軍的一個汽車隊,雖然戰果不大,但我們的戰士一邊追一邊喊一邊放槍,大煞了敵人的威風,長了人民的志氣。老鄉這下信了,“沈鴻烈(當時國民黨山東省主席)的兵聽見日本人的馬靴響就溜,八路軍攆著日本鬼子的大汽車跑,真厲害!”民間武裝成分複雜,政治傾向多樣。父親和崔田民主任特別注意做分化工作,能爭取的儘量爭取,不少“牛毛司令”陸續表示服從八路軍的領導。湖西地區有個地主的女兒叫周江蘭,是一位典型的山東農村婦女,性格倔犟,鬼子一來,她堅決抗日,賣了地買槍招人,拉起200多人的一支隊伍。冀魯豫支隊成立後,她配合了支隊幾次行動,後主動提出把隊伍交給父親。自己回家後又賣地,再把錢送到冀魯豫支隊作給養。1941年至1943年,日偽軍對我根據地實行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及上百次“掃蕩”、“清剿”和“蠶食”。由於敵人對我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及“三光政策”,加上連年大旱,群眾生活極端困難。這是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最困難時期。1941年秋收季節到了,父親收到的卻是幾個分割槽的缺糧報告。冀魯豫行署段君毅副主任設法緊急籌集了一批糧食,由部隊武裝護運。運糧隊一回來,父親馬上指示把糧食分給老百姓。當鄉親們看到糧袋上遍佈血跡,成了一袋袋“血糧”時,全都驚呆了。原來,運糧要透過敵軍層層設防的據點和公路,四輪牛車走得慢,趕車群眾揮鞭吆喝驚動了據點的敵人。押運糧車的八路軍邊打邊走,有的戰士中彈,趕車的群眾把負傷、犧牲的戰士抬上糧車,許多糧袋上浸滿鮮血。聽了“血糧”的來歷,在場的群眾放聲大哭,手捧浸著八路軍戰士鮮血的顆顆高粱、玉米泣不成聲。有的老人帶著全家面向北方長跪不起,祭奠英靈。當年八路軍與人民群眾生死與共的故事還有很多,一直流傳到今天。在艱苦的8年抗日戰爭中,父親在冀魯豫邊區戰鬥、工作了5年零3個月,參加建立冀魯豫邊區八路軍部隊和冀魯豫邊區平原抗日根據地。抗戰勝利前夕,邊區人口達2000萬,成為全國最大的敵後抗日根據地。1944年元旦剛過,中央軍委電令父親率部保衛延安。父親懷著對冀魯豫軍民的無限眷戀,率領冀魯豫軍區五個團和回民支隊,踏上了赴延安的征途。【人物小傳】楊得志,1911年1月生,湖南省醴陵縣南陽橋(今屬株洲縣)人。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和中國工農革命軍,4月上井岡山,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隨部轉戰贛南閩西,參加建立中央蘇區鬥爭和歷次反“圍剿”;在中央紅軍的長征中率“紅一團”擔負先遣任務,1936年任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團長,所部為平型關戰鬥兩個主攻團之一;1938年任344旅副旅長、代旅長;1939年任冀魯豫支隊支隊長;1940年任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參加建立、發展和鞏固冀魯豫抗日根據地;1944年4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一旅旅長。抗日戰爭勝利後,歷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二縱隊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即“楊羅耿兵團”)司令員,第十九兵團司令員、黨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兼陝西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病逝。【作者簡介】楊建華,1953年生,196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6年軍事學院基本指揮系畢業。歷任武漢軍區情報部參謀、副處長、處長;第54集團軍某步兵師副師長;總參謀部作戰部副局長、局長、副部長;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南京軍區黨委常委、聯勤部部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2002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楊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