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0月25日發生的大事件

我國與馬裡建交

在60年前的今天,1960年10月25日(農曆1960年9月6日),我國與馬裡建立外交關係。傑內大清真寺,伊斯蘭界最大的泥土建築。馬裡,意為“河馬”。全稱馬裡共和國。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內陸國。面積1241238平方公里。人口1076萬(1995)。有班巴拉、頗耳等23個部族。官方語言為法語,通用班巴拉語。8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餘為信奉傳統拜物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首都巴馬科。主要礦藏有岩鹽、磷酸鹽、黃金、鋁礬土等。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不到1%。系農牧業國家,80%以上就業人口從事農業生產。主要農作物有小米、高粱、玉米、稻穀、棉花、花生等。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佔重要地位,是西非地區牲畜存欄數最高的國家。工業基礎薄弱,主要有食品、紡織、捲菸、建築材料等工業部門。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上最窮國家之一。199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萬非洲法郎。主要出口棉花、牲畜、花生、皮革和黃金等,進口機械、建材、化學制品、燃料和食品等。歷史上曾是迦納帝國、馬裡帝國和桑海帝國的中心地區。189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稱法屬蘇丹。1904年併入法屬西非洲。1958年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定名為蘇丹共和國。1959年4月與塞內加爾結成馬裡聯邦,翌年8月聯邦解體。同年9月22日宣佈獨立(獨立日即國慶日),改名為馬裡共和國。1979年6月成立第二共和國。1992年6月成立第三共和國,組成首屆多黨聯合政府。1960年10月25日同中國建交。遠眺首都巴馬科馬裡自由雕像馬裡著名盲人夫妻樂隊,曾在06年德國世界盃演唱會上有過表演。撒哈拉沙漠,馬里約一半的面積是沙漠或半沙漠。馬裡北部洪博裡風景馬裡棉花種植園身穿傳統服飾的馬里人圖阿雷格部族遊牧民馬裡女童馬裡山區的足球少年廷巴克圖居民傑內集市2012年3月21日馬裡騷亂,馬裡軍人發生騷亂,抗議政府應對北方局勢不力。馬裡總統特拉奧雷馬裡棉花業,馬裡的種植物有花生、玉米、高粱和棉花等。馬裡紡織袋工廠淘金工人,馬裡擁有非洲最具競爭力的莫里拉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