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成立
2014年10月24日(農曆2014年閏9月1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創始成員國在北京簽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英語:AsianInfrastructureInvestmentBank,簡稱亞投行,英文縮寫:AIIB)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援基礎設施建設,總部設在北京。亞投行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2013年10月2日,習近平主席提出籌建倡議,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2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015年3月12日,英國正式申請加入亞投行,成為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2015年3月,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已同意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將使亞投行擴圍至31個成員國。截至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增至57個,包括奧地利、澳大利亞、亞塞拜然、孟加拉國、巴西、汶萊、柬埔寨、中國、丹麥、埃及、法國、芬蘭、喬治亞、德國、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盧森堡、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耳他、蒙古、緬甸、尼泊爾、荷蘭、紐西蘭、挪威、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瑞典、瑞士、塔吉克、泰國、土耳其、阿聯酋、英國、烏茲別克和越南。推動人民幣加入SDR2015年12月25日電據財政部網站訊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以下簡稱《協定》)25日達到生效條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正式成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答記者問時指出,根據籌建工作計劃,亞投行開業儀式暨理事會和董事會成立大會將於2016年1月16-18日在北京舉行。亞投行亞投行亞投行是幹什麼的?亞投行是幹什麼的?各國為何“投奔”亞投行各國為何“投奔”亞投行亞投行怎麼運作?亞投行怎麼運作?“一帶一路”戰略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大會上,中國全面闡述“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路線:一條北線:北京—俄羅斯—德國—北歐;一條中線:北京—西安—烏魯木齊—阿富汗—哈薩克—匈牙利—巴黎;一條南線: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義大利—西班牙;你仔細看看,這個“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線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的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已經得到廣泛認同。還有,這個“一帶一路”戰略把原來搞的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機制都統籌起來了。它徹底改變之前點狀、塊狀的發展格局。橫向看,貫穿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縱向看,連線主要沿海港口城市,並且不斷向中亞、東盟延伸。一帶一路延伸閱讀:中國放棄亞投行"一票否決權"果然太狠,美國懊悔萬分!延伸閱讀:中國放棄亞投行"一票否決權"果然太狠,美國懊悔萬分!我們知道,二戰以後的世界經濟秩序,是由美國主導下的西方國家制定的佈雷頓森林體系支撐。這一體系,是以美元為核心下的經濟體系,體系實際的支柱並非如教科書所言是美元黃金本位制,而是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確定國際貿易規則的關貿總協定(1994年發展成世界貿易組織)。這三大組織,一直都由美國為首的西方主導,美國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是有“一票否決權”這樣的特權。這種特權意味著,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當中,只要美國不同意的事就無法推行。雖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席一直由歐洲人擔任,但美國卻仍掌握總開關。更何況,美元的霸權也是這兩大組織的根本支撐。我們還知道,自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以來,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就一直呼籲調整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金組織的股權結構,以增加兩個機構的權威性和代表性。但是,磨蹭了數年,雖然歐洲人願意讓出一點股份,美國政府也簽署了相關協議,但由於在美國國會一直未能獲得透過,因此兩大機構改革至今毫無進展。美國主導著世界金融體系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中國為首的金磚國家才迫不得已搞了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及應急基金,在上合組織內醞釀了上合開發銀行,在2013年中國又提議建立亞投行。亞投行醞釀之初,美國就開始層層設障,並對這個還未成立的機構大家指責,甚至公開要求其盟友不要加入。多國搭乘中國經濟增長快車但是,令白宮無奈的是,在2014年APEC峰會前,21個成員國表示願意共同發起成立亞投行,這其中就包括一些美國的盟友,連一直反華的菲律賓也在其列。更讓美國人眼珠子掉地上的是,英國在最後時刻明確表示要加入亞投行,再接下來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韓國、盧森堡、瑞士、沙特等國都要加入。根據籌委會的說法,至少將有35個國家加入。最近,甚至傳言加拿大、日本都動心想加入。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據美國媒體刊文稱,中國已經主動提出一項提案,內容是放棄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的否決權。報道說,中國此舉旨在吸引主要的歐洲國家加入這家由中國帶頭成立的銀行。既然美國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有否決權,中國作為主導國,按照西方的邏輯,中國理應也保留一票否決以獲得在該組織中的超級權力。然而,中國卻放棄了這一本可以獲得權力。中國為何主動提議放棄這一超級權力呢?根本原因有五:一、拉攏發達國家。美國媒體報道稱,中國是為了拉攏發達國家,才主動提議放棄了一票否決權。華爾街日報的這一說法毫無疑問是客觀事實,因為在西方看來,中國既然都如此讓渡權力,並有足夠誠意地邀請,對大家都有利的事為啥不參與呢?何況,中國這麼做,也讓歐洲人有了反擊美國盟友的理由。面對美國,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你看你老美的批評根本就是胡扯,人家連一票否決都放棄了,你老美不還抱著一票否決不放嗎?你一個1米6的傢伙有什麼資格說人家長1米8的個矮啊?所以,如果沒有中國的這一主動“放棄”,就可能無法迎來美國歐洲盟友與美國在該問題上“決裂”的決心。說白了,就是歐洲人正瞌睡找不到枕頭時,中國人給了一個熱枕頭,於是他們立刻集體倒頭睡了。二、“一票否決”制不符合中國政治文化價值觀。截至3月20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增至33箇中國外交一貫遵守和平共處五原則,在國際上中國也一貫以公平公正示人,從不干涉他國內政,故世界各國在與中國交往時也沒有太多壓力。如此交往,雖有一定副作用,但正能量仍遠遠高於負作用。而且,從中國歷史上看,中國在大多數情況下對藩屬國進行統治也不是用霸權主義的遊戲規則去處理問題,而是採取王道主義。所以說,霸道和強制並非中國政治文化的價值觀,中國往往不選擇霸道模式。在這種情況下,由中國主導成立的國際組織自然也不能和霸權主義的美國相同。所以,在這種時候中國主動放棄否決權,既能堵住美國的嘴,又能收住世界各國的心。客觀上,這是一招妙棋,看似是縱,實則為擒,因為這樣提升了亞投行的國際向心力,使得美國破壞都一時無從下手,反倒落得政治被動。中國主導下的亞投行三、中國的主動改革需要更多支援。中國成立亞投行,客觀上是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改變,雖然這一改變本質上是對當前世界規則不足的補充,但這種補充也意味著世界權力向中國的轉移。這種改革,毫無疑問是動了守成大國——美國的命根子,這也是美國為何不斷阻撓中國的根本原因。戰略與經濟對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除了要表示自己無意取美國而代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讓更多國家支援中國的提議。如果沒有世界各國的支援,中國這一主動對世界經濟遊戲規則動刀子的做法,會因為美國的威權存在而舉步維艱。中國如此高風亮節地主動放棄“一票否決權”,那是各國都歡迎且支援的。而且,各國也可以此為理由反擊美國的指責。正是基於這種因素,才有西方媒體認為,如果美國繼續阻撓,在國際社會將陷入孤立。美國陷入孤立,這簡直是破天荒了。四、中國有能力不靠“一票否決權”主導亞投行。中國為何要邀請更多國家參與亞投行,也分析過為何中國不怕列強參與會影響中國的主導權。其實,根本原因在於,以中國當前的經濟影響力,在亞洲有足夠的能力一言九鼎。換句話說,就是根本不用這些發達國家參與,中國一樣可以搞定亞投行。邀請他們,原因是希望亞投行發展得更快、更好,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實現得更快。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中國放棄“一票否決權”,以中國經濟的現實影響力,同樣可以左右其它亞洲國家的投票方向。換句話說,亞投行的運轉離開中國是不行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何必要這一票否決權呢?一旦亞投行順利運轉,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支撐下,中國的綜合國力將更強,那時候更不需要一票否決權了。更何況,亞投行,投資的是亞洲基礎設施,亞洲基礎設施向好有利於“一帶一路”戰略實現,中國有什麼理由反對呢?只要你們願意投資搞建設,中國一定都大力支援。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國能物美價廉地搞這些基礎建設。橫豎對中國有利的事,中國自然不會輕易反對。多國加入亞投行所以,客觀上,這一票否決權對中國來說根本也用不上。只要中國願意,在亞投行規則下就能幹成事,中國不想幹的事,恐怕誰也幹不成。當然,哪怕你繞過我幹這些事了,對我也只有好處沒壞處。亞投行本身,就是立足於“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一個子體系,中國自不必為此憂心。真的等有一天亞洲基礎建設都發展好了,亞投行的使命也完成了,還要那個什麼“一票否決”幹嘛?五、倒逼當前國際組織改革。亞投行挑戰美國主導下的世界金融體系我們知道,過去六七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改革因為美國的阻撓寸步難行。這種因一個國家的反對,導致兩個全球性的國際組織無法改革、寸步難行的現實狀況表明,這不是一個民主的機構,也不是一個有足夠代表性的國際機構。然而,由於這些規則都是二戰後確立的規則體系,是歷史形成的,各國自然也無可奈何。然而,情況在中國主導成立亞投行後發生了一些改變。相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國不但主動放棄了“一票否決”權,原則上還以GDP作為分配股份的基本依據。客觀上,中國主導的這一規則,比美國主導的相關規則要透明、民主,並且更具國際代表性。在這種情況下,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的這兩個機構,歐洲人必然也會以此為標本來推動改革。這樣一來,美國無疑會遭到巨大的政治壓力。中國透過自身的一個讓步,換取了對國際規則的改革力量,可謂四兩撥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