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0月20日發生的大事件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在58年前的今天,1962年10月20日(農曆1962年9月22日),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我軍炮兵向印軍發起進攻中印邊界問題示意圖從1961年開始,印度軍隊多次越過中印邊界西段和東段,建立侵略據點。中國政府提出透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均遭拒絕。1962年10月10日,中印邊界局勢由於印軍侵犯中國邊境急劇惡化。10日上午,入侵印軍在扯冬地區向中國邊防部隊發動進攻,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11人。中國政府當日向印度政府提出最強烈最嚴重的抗議。11日,印軍繼續向中國邊防部隊進攻,打死打傷中國軍人22人。當日,中國政府再次向印度政府提出最強烈最嚴重的抗議。同時,中國政府還就印度飛機侵入中國西藏拉薩等內地領空一事向印度提出抗議。17日夜,入侵印軍向擇繞橋橋東等地中國邊防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克節朗河全線發生戰鬥。18日,入侵中印邊界西段中國新疆奇普恰河地區的印軍,開始進逼中國哨所,進行武裝挑釁。20日凌晨7時,入侵克節朗河地區的印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向中國邊防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傷亡嚴重。同日3時,入侵新疆奇普恰河地區印軍,在炮火和機槍的掩護下,向中國邊防部隊發起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從東西兩線被迫進行還擊。中國政府為了謀求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於11月21日發表宣告,宣佈從次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主動停火;自12月1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從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中國政府主動把繳獲的彈藥武器和其它軍用物資全部交回印方,釋放和遣返了全部印度被俘軍事人員。人民日報1962年11月1日-30日中印戰爭導火索新藏公路的開通,不僅結束了舊中國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也開闢了一條新疆通往西藏的捷徑,對鞏固西藏邊防,發展阿里經濟,促進西藏地方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聳入雲天的山道,象條潔白的哈達,把新疆和西藏連在了一起。但是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條貫穿喀喇崑崙山脈、岡底斯山脈、喜瑪拉雅山脈,歷時8年,耗廢巨資才建成的公路,竟然點燃了中印戰爭的導火索。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分東、中、西三段。東段從中國和不丹邊境向東延伸到中緬邊境,傳統邊境線走向沿喜瑪拉雅山南麓,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雙方行政管轄所及而形成的傳統習慣線。該段爭議區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在英國入侵印度之前,雙方都承認尊重這條傳統習慣線,從未發生過邊界爭端。中段是西藏阿里地區與印度喜瑪偕爾和北方兩邦接壤部分,爭議區面積達2千多平方公里。西段是新疆和印度拉達克地區接壤部分,邊境線走向主要沿喀喇崑崙山脈,爭議區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3.3萬平方公里。歷史上,中印兩國從未正式勘定劃分過邊界,但雙方始終恪守著歷代行政管轄所至的傳統習慣線。在英國殖民印度之前,中印雙方歷代政府從未發生過邊境爭端。但是,英國統治印度後期,對我國新疆、西藏進行了大量的侵略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兩國邊界爭端的種子。1950年後,剛剛獨立才兩年的印度,乘中國在全力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之機,不斷對西藏、新疆進行蠶食,越境設立軍事據點,並向中國政府提出了約12.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要求。這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越境至我方境內的印軍部隊在進行兵力調動新藏公路通車後,印度政府又藉口公路透過阿克賽欽爭議區,向邊境一線大量增兵,搶佔爭議區,並在東、中、西段建立了大批的軍事據點。1959年3月10日,西藏反動集團在拉薩發動武裝叛亂失敗後,達賴和分裂分子逃往印度,不僅受到印度政府熱情款待,還支援達賴在印度成立流亡政府。到1959年夏天,中印兩國關係急劇惡化,邊境陰雲密佈,雙方劍拔駑張,戰事一觸即發。但是,中國政府仍然不希望打仗,利用各種渠道呼籲印度政府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然而印度政府拒絕談判,不斷挑起邊境事端,糾紛越來越多。尼赫魯甚至叫囂“用武力把中國人趕出去”。面對印軍全線出動,搶佔大片中國領土,新疆、西藏邊防部隊多次向中央請示如何處置邊境爭端。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恩來總理和總參,電告西藏的張國華將軍和新疆的何家產將軍:“堅持不先放第一槍,要儘量避免流血事件。實行犬牙交錯,武裝共處,鬥爭要有禮、有利、有節”。1959年8月25日凌晨,盤踞在中印邊境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北地區)郎久村的印度軍隊突然向中國軍隊開火,我方軍隊被迫還擊,打死打傷印軍士兵數人。這就是著名的“郎久事件”,可以看作是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序幕。兩個月後,印軍又在中印邊界西段(我空喀山口地區)挑釁,印軍特種警察部隊70多人在司令官卡拉姆·辛格帶領下,深入我境內縱深地帶的勝利山附近,包圍我空喀山口守防部隊7名士兵,開槍打死我邊防部隊副班長武清國。武清國班剩餘6名戰士奮起還擊,戰鬥在敵我雙方兵力十比一的懸殊情況下,持續了二個多小時。我邊防小組斃敵9人,打傷十餘人,俘敵7人,是稱“空喀山口事件”。然而“空喀山口事件”的慘敗,沒能使尼赫魯從迷夢中醒來。他在國防部長梅農等主戰派的煽動下,仍然拒絕和談。在國大黨的一次會議上,70歲的尼赫魯追悼了在郎久空喀山口事件中,被中國軍隊擊斃的印軍官兵後,悲痛欲絕地呼籲:“邊界是國家間最敏感所在的神經。它不僅直接關係到雙方版圖的消長,而且直接觸及到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印度只有血戰到底了。”尼赫魯主張採取強硬態度對付中國,他說“我們強大得足以對付任何挑戰”,在議會的答辯中他暗示爆發邊境戰爭的可能性,並保證印度軍隊已經做好了作戰準備。“郎久事件”後,中方做出大量努力,避免戰爭,一再退讓,甚至向尼赫魯提出放棄東段領土的大幅度的讓步,即第13次中印邊界問題會晤期間爆出的“中方底線”。但印方毫不退讓。尼赫魯與周恩來總理會面忍無可忍無需再忍1960年4月19日,周恩來總理在陳毅外長的陪同下,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分乘三架專機,經緬甸首都仰光飛抵新德里,作最後的和平努力。這是周恩來總理第四次訪問印度。前三次的新德里幾乎朝野上下傾城相迎。“印中人民是兄弟”的口號聲此起彼伏。而這次歡迎的隊伍裡只有幾位按外交禮節非來不可的人。尼赫魯的致辭更是一反常態。他用印地語的書面講稿(前幾次歡迎周恩來訪印,他從不用講稿,而且都是用英語)。他在歡迎詞中先是回顧了周恩來前三次訪印時中印間的親密關係,並對中國政府代表團的到來表示歡迎。但話鋒一轉說:“可惜不幸,後來發生的一些事件,使這種友好的關係不僅在目前受到損害,而且將危及將來,兩國間友好關係賴以存在的基礎已經動搖”……周恩來總理在稀稀拉拉的掌聲中致詞說:“中印兩國都需要和平,都需要朋友。我們兩國間的一切問題沒有理由不根據我們共同創造的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透過友好協商,求同存異,合理解決”。此後,兩國總理在六天的會晤中,進行了長達20多個小時的會談。同時,雙方從外長到部長間也在進行著對等會談。但是中國政府代表團的一切努力都成了徒勞。印度反覆強調的是,中印邊界已經確定,不容談判,在中國軍隊撤退之後可以就“微小的修正”舉行商談。在周恩來總理的專機從新德里起飛後,尼赫魯在機場上對來自世界各國的記者說:“在邊界問題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問題。”。隨後,印度政府下令在中印邊境全線實行推進計劃(即‘裡窩那’作戰計劃。其內容是:在中印東段全面佔領塔格拉山山脊一線,將中國軍隊趕出去;在中段要全面保住對蝶木綽克、香扎、拉不達等地區的佔領;在西段拔除中國軍隊的所有哨所,佔領整個阿克賽欽爭議區,切斷新藏公路,並組建特種部隊第四軍。計劃還要求全部進攻準備工作,必須在1960年10月10日前完成)。“裡窩那”作戰計劃首先從中印邊境西段開始執行,印軍步步近逼,在邊境一線修建了大量軍事設施和140多個軍事據點,其中有43個修在了中國境內。有的甚至修到了中國邊防哨所的背後,並對中國邊防部隊實行切割包圍,斷我後路。飛機肆意進入我西、中段領空飛行,空投武器裝備和給養。由於中國軍隊始終恪守“不打第一槍”的原則,印軍順利完成了在中、西線的佈署。到1962年6月,又在東線開始了全面推進,大批印軍非法越過麥克馬洪線,侵入我扯冬地區。不斷擴大佔領範圍,連續挑起事端,打死打傷我邊境軍民40多人。1962年10月3日,中國政府再次照會印度外交部,建議迅速舉行邊界問題談判。並提出在會談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拒絕對方對邊界和領土問題的討論”。但是,中國政府的談判呼籲,沒能把尼赫魯拉回到談判桌上來。10月6日,印度政府照復中國政府,宣稱:“絕不在脅迫下或不斷的武力威脅下進行任何會談和討論。”戰爭已經無可避免。1962年10月17日,中央軍委正式向中印邊境全線的中國邊防部隊下達自衛反擊作戰命令。也這天下午,印軍全線出動大批飛機,對中印邊境東、西兩線的我邊防部隊陣地,進行了狂轟濫炸。印軍在撤退途中遭遇伏擊10月20日我軍發起全線反擊。東段,西藏軍區參戰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渡過克節朗河,在章多附近全殲印軍第七旅,俘敵准將旅長約翰·達爾維。西段,新疆邊防部隊,向印軍114旅分佈在我邊境線300多公里正面的77個據點,以及侵入我國境內的43據點的6900餘敵,發起全面攻擊。至10月28日,東段西藏軍區部隊在全殲達爾維部之後,乘勝前進,攻下瓦弄,色拉山口,繼而佔領邦迪拉,奪取杳庫。中段,阿里邊防部隊拔除了印軍在西里扎普至安拉溝一線的據點,收復了班公湖周圍大片失地。西段新疆邊防部隊已經拔除了印軍在我國境內的37個印軍據點,完成第一階段反擊作戰任務。至11月20日,我軍在中印邊境全線收回全部失地,並拔除了印軍設在我境內的全部軍事據點。入侵印軍全部被我軍打回到1959年9月7日實際控制線以南。11月21日零時,中央軍委釋出命令,宣佈我軍在中印邊境全線單方面實施停戰。我東、中、西段參戰部隊全部奉命就地停火,撤出戰鬥。並於當年全部撤回到1959年9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我方20公里以內。中印邊境戰爭就此結束。戰後不久,印度國防部公佈了他的發動的這場邊境戰爭中的傷亡數字:戰死1383人,失蹤1696人,被俘3968人。這場戰爭就這樣結束了。據說,當時全世界的人都想弄明白,中國人在變了一個大戲法後,到底要幹什麼?周恩來總理說:“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