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仕兩朝功勞卓著的洪承疇出生
在427年前的今天,1593年10月16日(農曆1593年9月22日),兼仕兩朝功勞卓著的謀士洪承疇出生。洪承疇(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人。為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錦之戰敗戰後降清,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大學士。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針對順治不盲信孔孟,提出意見,為異族滿清統治漢人江山打下基礎。洪承疇也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洪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對於清朝,洪承疇在朝廷的功勞極大,可以說除了多爾袞及范文程以外,再無他人。然因其降清及參與鎮壓南明,其行為多為漢人所不齒。平定流寇明思宗崇禎時,流寇大起。時年,洪承疇三十七歲,任參政。韓城遭民軍王左桂圍攻,楊鶴調洪承疇救援,洪承疇帶數百由家丁、僕人、伙伕拼湊的軍隊,首赴沙場,以卓越指揮解圍韓城,斬殺五百餘人。此後兩個月裡,所部號稱“洪兵”,連戰連捷。“託塔王”王左桂降,承疇宴請,席間殺之。洪承疇好殺降卒,崇禎四年(1631年)四月,令賀人龍等設酒宴犒勞降卒,趁機殺300餘人。費密說:“陝西總督某招撫數千人,某日遣降卒樵採,去其弓矢,發兵數千人圍殺。降卒見狀,紛紛拔木舉石,奮起反抗,突圍而出。從此以後,民軍絕了投降之心。”然而,縱觀明末農民起義,多見民軍見迫佯降,圍一旦解,即行反叛,張獻忠屢降屢叛,正是一證,可見承疇先見之明。1631年八月,延綏巡撫死於任上,洪承疇代之為巡撫,十月授陝西三邊總督。七年(1634年)任兵部尚書,兼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等處軍務,鎮壓農民起義。陳奇瑜任五省總督時,悉困民軍於車廂峽,受降後民軍復叛。陳奇瑜下獄。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接任,組織圍剿卓有成效,幾個月內,各地民軍肅清,民軍主力又被壓縮至洛陽附近。斯時,民軍召開“滎陽大會”,聚“十三家”和“七十二營”之眾,會上李自成倡議兵分三路,一路往山西,一路往湖廣,一路往鳳陽。赴中都鳳陽之民軍,毀皇陵。六月,曹文詔受命出擊,中伏身死。洪軍三月間至河南時,義軍已大部又集中於陝西;洪承疇回軍關內。此時李自成破咸陽,逼西安;高迎祥、張獻忠等乘官軍被牽制於陝,三入河南。明廷認識到民軍流動作戰,又改以分割槽負責,重點進攻。1635年8月,以盧象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同。崇禎九年1636年春,民軍連連失利。1636年,洪承疇受命專督關中,在臨潼破民軍。孫傳庭在子午谷大敗闖王高迎祥,高迎祥敗走,洪承疇俘之,送北京處死,李自成獲推繼任闖王,號稱“李闖”。此時清軍犯邊,盧象升調往邊境援助,中原民軍復起。張獻忠在南陽為左良玉擊敗,熊文燦理中原軍務後,招撫張獻忠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月,洪承疇大破李自成,李自成僅以18騎敗走商洛,明末農民起義轉入低潮。之後,盧象升受楊嗣昌掣肘,戰死於鉅鹿。崇禎帝不得已將洪承疇從西線調來,給予李自成、張獻忠喘息之機。松山敗戰崇禎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盧象昇戰死,崇禎十二年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系東北邊防,防衛滿洲。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清軍攻錦州及寧遠,洪承疇派兵出援,敗於塔山、杏山。為挽救遼東危局,崇禎十四年(1641年),洪承疇率八總兵、十三萬人集結寧遠。三月,皇太極率大軍圍困錦州。時八總兵均懷驕橫,不易服從統一號令。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於是,明軍控制了松山至錦州的制高點,以凌厲攻勢重挫清軍,局勢開始好轉。然而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催洪進軍。洪承疇拖垮清軍之方略無法實施,不得已,率軍進入松山,意圖在松錦與之決戰。皇太極聞洪承疇至,親率兩黃旗來援,部署對明軍形成大包圍態勢,並斷明軍糧道。洪承疇主張決戰,各總兵卻主後撤,終決議突圍。突圍途中,各軍不待軍令,爭先退走,清軍趁勢掩殺。洪承疇率萬人殘兵坐困松山城,突圍屢不成。翌年城陷,洪承疇兵敗被俘至盛京,史稱松錦之戰。洪承疇被俘後為表示忠於明室,宣佈絕食,但不久後被勸服,投降。類似的故事還發生過許多次:全祖望《梅花嶺記》記孫兆奎:“吳中孫公兆奎以兵不克,執至白下。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問曰:‘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邪,抑未死邪?’孫公答曰:‘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承疇大恚,急呼麾下驅出斬之。”張岱《石匱書後集》卷三十七《黃道周金聲列傳》記金聲兵敗被擒,洪承疇曰:“我便是洪亨九。”金聲喝曰:“咄,亨九受先帝厚恩,官至閣部,辦滷陣亡,先帝慟哭輟朝,御製祝版,賜祭九壇,予諡蔭子,此是我明忠臣,爾是何人,敢相冒乎?”夏完淳十七歲被捕,洪承疇親自審訊,夏完淳說“我聞亨九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旁邊的兵士以為夏真不識洪承疇,提醒他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罈,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託其名,以汙忠魄!”仕清歲月洪承疇是最早提出清軍入關內後首要任務就是剿滅農民軍,其後,他本人為此不遺餘力,獻計多爾袞。隨多爾袞南下,聞李自成已陷北京,明朝與崇禎皇帝同日滅亡。洪承疇建議“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多爾袞用之,終殺敗大順軍。洪承疇建言將目標對準大順軍,招納故明遺臣,很快清廷穩定北直隸、山東、山西三省之地,遷都北京。入關後,順治皇帝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並授秘書院大學士,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大學士。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鐸滅南明弘光政權,多爾袞被勝利衝昏頭腦,下“剃髮令”,激起強烈反抗。危難之中,多爾袞於閏六月以洪承疇代多鐸,授予“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敕賜便宜行事。洪承疇在任期間,竭力緩和滿漢矛盾,以撫為主,但也鎮壓屠殺大批忠於明王室義士,遭天下唾罵。順治四年(1647年),洪承疇喪父回鄉守制。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內院佐理機務,攝政王多爾袞傾心任用。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時年61歲,已任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機務,兼任《大清太宗實錄》總裁官的洪承疇,又被任命為“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事後報聞”,出師征討南明永曆政權。至順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軍平定雲南,洪承疇疏請發內帑賑濟貧民,並暫緩向逃亡緬甸的桂王餘部進軍,使戰亂之後的雲貴地區社會秩序趨於安定,生產開始恢復。八月,以年老體衰、目疾加劇請求返回北京,翌年奉旨回京,卻遭冷遇。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帝逝世,康熙帝即位。洪承疇也已69歲,仍任大學士,於五月疏乞休。朝廷幾經爭論,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母(輕車都尉)世襲。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卒,年73歲。諡文襄。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一份詔書中,命國史館編纂《明季貳臣傳》。洪承疇等出於“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而明順逆。今事後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刑生,靦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之理由被列入《明季貳臣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