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0月13日發生的大事件

音樂人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

2016年10月13日(農曆2016年9月13日),音樂人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時間2016年10月13日下午1時,北京時間7時,諾貝爾文學獎組委會、瑞典學院公佈了2016年獲獎作家是美國搖滾、民謠歌手、詩人、導演、演員鮑勃·迪倫(BobDylan),讓很多人大感意外,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公佈結果後宣佈:“鮑勃·迪倫在美式歌謠的傳統下,創造了全新的詩意的表達。”在宣佈完這個結果後,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5位評委之一、瑞典學院常務秘書長、瑞典學院唯一的發言人莎拉·丹扭爾接受了媒體的採訪,她說:“鮑勃·迪倫能夠被我們閱讀,並且應該被我們閱讀,他同時還是一位傳統的英語詩人。”諾貝爾獎官方微博引用了一句鮑勃·迪倫的創作:如果我是一個詩人,如果能寫一手好詩,我會給我愛的人寫一封信,讓她看懂。作為一個唱片藝術家和表演者,迪倫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藝生涯為核心,但他最大的貢獻被普遍認為是他的作詞。作為一個音樂家,迪倫的唱片總銷量已超過了1億,也讓他成為暢銷音樂藝人之一。迪倫得到過包括格萊美、金球獎和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獎項。2012年5月,迪倫獲得了由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頒佈的總統自由勳章。如果要評選搖滾音樂史上最偉大、最流行、最有力量的一個單詞,那毫無疑問是“RollingStone”。作為一個成立於1962年的搖滾樂隊,“TheRollingStones”堪與偉大的TheBeatles比肩;作為一本創刊於1967年的搖滾雜誌,《RollingStone》成就了屬於簡·溫納(JannWenner)的媒體帝國;作為一首創作於1965年的搖滾單曲,《LikeaRollingStone》2004年被《滾石》雜誌評為”史上最偉大單曲500首”的第一位。說到這首《LikeaRollingStone》,不能不提寫它的鮑勃·迪倫(BobDylan)。對於這位生於1941年的美國奇才和傳奇巨星,有一段非常貼切的評價:“一個平庸的歌手,不錯的吉他手,出色的口琴家,優秀的作曲家,天才的詩人”。1962年,21歲的迪倫在咖啡館裡花了兩個小時寫出了傳唱至今的《BlowingintheWind》,將鄉村民謠的優美旋律與抗議運動的深度質問揉合在一起,讓古老的民謠走到了時代的前沿。1965年,迪倫已經從不名一文的流浪歌手蛻變為民歌國王,在結束了一次空前成功的英國巡演之後,迪倫反而感到了厭倦和焦躁,有如先知一般,他感受到了時代將變的氣息。於是,圍繞著腦中反反覆覆閃現的疑問——“你感覺怎樣?”——迪倫寫出了他生命中最偉大的一首歌——《LikeaRollingStone》。音樂人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LikeaRollingStone》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音樂本身,它更像是時代發出的重音,改變了60年代美國社會對藝術、對生命、對時代、對世界、對自己的理解和認知,並引導了一個時代的轉變。就像迪倫其他名曲一樣,《LikeaRollingStone》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歌詞講述了一個“寂寞女人”的落魄境遇,曾經衣著光鮮,如今卻不名一文。迪倫不停在發問:“你感覺怎樣,你感覺怎樣?”很多膚淺之輩由此臆測,迪倫是在借曲嘲諷他曾經依賴、又不再留戀的舊愛——當時的美國民歌女王貝茲。實際上,迪倫嘲弄的,只是他自己。從民歌的輕吟低唱裡,迪倫感受到的只剩空虛,他渴求叛逆,他渴求告別。迪倫深深明白,唯有失去一切,他才能把握“得到”的契機。事實上,這首歌,也確實讓迪倫在民歌的高潮中死去,又在搖滾的怒潮中獲得了新生。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一個曾獲得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歌手,迪倫在《LikeaRollingStone》裡提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尖銳問題:物極則反,器滿則盈,高峰過去,低谷必至,當改變發生,你感覺怎樣?無論是誰,都會在某一時刻碰到這個問題。60年代的美國碰到了,現在的新興市場國家們也碰到了。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新興市場國家作為一個整體,GDP規模首次超越了發達國家,成為這個地球上最重要的經濟力量。而走過這個歷史性的超越關口,新興市場國家高速增長的神話卻開始破滅,增長速度普遍放緩。作為金磚四國的首席代表和新興市場的領跑國家,2013年中國的GDP增速就已從改革開放30多年年均的10%降至7.7%,並可能經歷一段很長時間的7時代。身處時代轉變的風口浪尖,你感覺怎樣?如果我是迪倫,我會寫下這樣的歌詞:刀鋒起舞彎道趕超當追趕者變成領跑者你感覺怎樣?你感覺怎樣?也許你有理由感覺良好但很快你就發現前路未卜風大浪高而你還沒有準備好危機連坐發展觸礁當兩位數增長變成回不去的過往你感覺怎樣?你感覺怎樣?也許你有理由感覺心焦但很快你就發現流年似水光陰虛耗而你卻只能隨風飄這樣的歌詞,實際上對映了時代轉折關口的兩種心態。一種妄自尊大,認為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終結了發達國家主導全球經濟的霸權時代,新興市場則在多元化的助力下脫鉤增長,成為新的領跑者,而殊不知,羸弱的增長基礎、稚嫩的金融市場、粗放的經濟結構讓這種階段性領跑難以為繼。另一種妄自菲薄,認為新興市場經濟增速放緩非常危險,急需政策強心劑的救贖,而殊不知,神話幻滅、增速放緩只是體量做大的自然伴生現象,新興市場溫和增長的有利條件並不匱乏,過於追求增速可能適得其反,反而阻塞了增質提升的通道。當新興市場超越發達國家,當新興市場增長速度放緩,你感覺怎樣?妄自尊大抑或妄自菲薄,顯然都失之理性。那麼,面對時代的轉變,應該感覺怎樣?迪倫不僅善於發問,也善於回答。在《LikeaRollingStone》中,迪倫唱道:“Whenyougotnothing,yougotnothingtolose”(當你一無所有,你就沒有什麼可以失去)。過去,新興市場總是身披強勢起飛的光環、懷揣拯救全球的夢想,而現在,只有失去這些光環,放下這些夢想,新興市場才能像一顆滾動的石子,在時代的鉅變中釋放自己,改變自己。釋放自己和改變自己,最需要的是正視自己。新興市場國家,是發展中的國家,這意味著體制機制建設、金融市場建設、全要素生產力提升、學習和改進技術依舊是當務之急,不可有絲毫懈怠;新興市場國家,是崛起中的國家,這意味著既不能自負脫離全球化,也不能盲目跟隨全球化,而是要在崛起過程中影響全球化的選擇、順應全球化的方向;新興市場國家,是轉型中的國家,這意味著經濟增質比經濟增速更重要,經濟增速的適度下滑是自然現象,唯有轉變增長方式、提升內生動力,才能長期可持續發展;新興市場國家,是變化中的國家,這意味著宏觀增長的微觀基礎格外重要,唯有在時代變革和社會變化過程中實現微觀福利的提升、機會公平的保障和階級固化的消融,才能保持經濟成長的內在健康。音樂人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英國有句諺語:“滾石不生苔。”只有在捫心自問、正視自我、改變自我的過程中破壞、創造與突破,生命、社會和國家才能不斷前行。而這,正是“RollingStone”這個單詞飽含力量和哲思的真正原因;而這,也正是迪倫賦予搖滾以靈魂的真正方式。鮑勃·迪倫簡介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1941年5月24日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少年時期便顯示出音樂天賦,10歲時自學了吉他、鋼琴、口琴等樂器。在高中時他組建了自己的樂隊。大學期間,開始對民謠產生興趣,在學校附近的民謠圈子演出,並首度以鮑勃·迪倫作藝名。1961年,鮑勃·迪倫從明尼蘇達大學輟學,開始專心致力於歌唱。並於同年簽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處女專輯《鮑勃·迪倫》。上世紀70年代是迪倫的黃金時期,接連推出《軌道上的血》、《慾望》、《慢車開來》、《得救》、《愛的爆發》等專輯。並於1971年首度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塔蘭圖拉》。1973年鮑勃參演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2004年10月,他出版名為《像一塊滾石》的自傳,書中記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紐約奮鬥的經過。這本自傳推出後,在《紐約時報》書籍非小說類排行榜停留長達19周。迴歸文學的歌唱本源其實,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並非從事文學專業、甚至從沒有創作過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的人士,是有不少先例的。他們中包括德國曆史學家特奧多爾·蒙森(1902年)、德國哲學家魯道爾夫·歐肯(1908年)、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1927年)等,最著名的無疑當屬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1950年)以及英國政治家溫斯頓·丘吉爾(1953年)。甚至去年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的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嚴格意義上說也更像是一位記者,而非作家。不過,將這一獎項授予一位歌手,在它115年的歷史上卻還是頭一次。因此,當得知美國搖滾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後,人們不禁驚呼:這下,文學評論家該下崗了,需要音樂評論家上場。我的一位做出版的同事則開玩笑說:聽到這個訊息,賣書的哭了,賣唱片的笑了……但這種開放性或許更加符合設立這個獎項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本人的意願,他在遺囑中對文學獎的描述是這樣的:在文學方面曾創作出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傑出作品的人。因此,這個獎項更加看中的是獲獎者的“理想主義傾向”,而並非一定要侷限在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這些狹義理解中的“文學家”中間。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甚至認為,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有一些迴歸文學本源的意味。縱觀中西曆史,文學最初無不起源於歌唱——西方文學的源頭荷馬便是一位遊吟詩人,他的《荷馬史詩》是用來吟唱而非朗讀的;在中國,從詩經、楚辭、樂府一直到唐詩、宋詞、元曲……文學歷來都是歌唱性的。可以說,文學主流與歌唱分離僅有500年而已。1996年鮑勃·迪倫正式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傑出的作家艾倫·金斯伯格在推薦信中恰如其分地寫道:他的作品幫我們恢復了音樂與詩歌之間至關重要的聯絡。昨天,瑞典文學院宣佈,之所以將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鮑勃·迪倫,理由在於:他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20世紀美國文化的符號實話說,作為一個搖滾樂的死忠粉,我算不上鮑勃·迪倫的擁躉。儘管他那幾首最著名的歌,像《Knockin‘onHeaven’sDoor》《Blowing‘intheWind》,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在30年前能夠一字不差地唱下來。但我從未懷疑過鮑勃·迪倫的成就,事實上,這位偉大的搖滾民謠歌手就是20世紀美國文化的符號。由於鮑勃·迪倫的歌詞包含了政治抗議、社會評論和哲學思索等許多方面的內涵,他的音樂活動已經遠遠超越音樂本身,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他本人也被公認為上世紀60年代西方“青年造反”文化的代言人。鮑勃·迪倫那一代的反叛青年不僅透過自己的藝術活動,還直接參與到社會生活和政治行動中,並在美國結束種族隔離和越戰等重大歷史性事件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前面提到的《Blowing‘intheWind》這首歌也因此成為20世紀中下葉美國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的“聖歌”。不僅如此,鮑勃·迪倫也直接影響了一大批同時代和後來的搖滾音樂家,沒有他,或許就沒有我一生的偶像——甲殼蟲樂隊和滾石樂隊。因此有人評論說,鮑勃·迪倫賦予了搖滾樂以靈魂。而在我看來,他那些簡單而優美的旋律、質樸而雋永的歌詞還強烈地影響了上世紀70年代興起的臺灣校園民謠,並透過它在當代中國流行音樂的歷史上鐫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直到今天,當埃爾維斯·普雷斯列(“貓王”)和約翰·列儂(甲殼蟲樂隊主唱)幾乎已被遺忘,保羅·麥卡特尼(甲殼蟲樂隊主唱)和米克·賈格爾(滾石樂隊主唱)也就快銷聲匿跡時,鮑勃·迪倫依然是活躍在世界流行文化舞臺上最受歡迎的藝人之一。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鮑勃·迪倫所代表的60年代文化激進主義,是一種包含了先鋒、實驗、乃至商業娛樂的青年理想,它們混合在一起,向當時偽善而死氣沉沉的主流文化發起強大的挑戰,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西方文化、乃至西方政治的價值版圖。但今天它們已經煙消雲散。鮑勃·迪倫的時代一去不返了,無上榮耀的諾貝爾文學獎更像是一次充滿理想情調的懷舊。這使我想起了20世紀前半期德國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文藝評論家瓦爾特·本雅明的一本書的書名: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它是本雅明論述法國著名詩人波德萊爾的專著。這句話用來形容鮑勃·迪倫可能更加合適,他自己也曾說過:“我覺得自己首先是一個詩人,然後才是個音樂家。我像一個詩人那樣活著,也將像一個詩人那樣死去。”鮑勃·迪倫年輕時候的照片。以鮑勃·迪倫所具備的天賦,如果早出生50年,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波德萊爾、韓波那樣的先鋒派詩人。當時代變遷使得詩歌不再成為可能時,搖滾和民謠就成了他的詩歌。50年後的今日世界的確有幾分當時的影子——到處充滿了混亂、撕裂、不滿和反抗,這可能也是諾貝爾評選當局終於決定將這個獎項授予早在20年前就已獲提名的鮑勃·迪倫的重要原因。然而,在迪倫的時代,人們抗議的是不平等、歧視、戰爭和殺戮,試圖擁抱一個人類大同的烏托邦;而今天,世界各地忿忿不平的民粹主義者們紛紛要求築起高牆,增設關卡,將牆內的“我們”和牆外的“他們”隔離得更徹底。回望這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我們的確感受到了太強的諷刺意味。但不管怎麼說,在這個屬於特朗普、普京、勒龐、法拉吉、埃爾多安們的時代裡,諾貝爾文學獎還是給我們帶來了些許美好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