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0月9日發生的大事件

清朝比利時藉官員南懷仁出生

在397年前的今天,1623年10月9日(農曆1623年9月16日),“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發明人南懷仁出生。南懷仁1623年10月09日,清朝比利時藉官員南懷仁出生。1623年10月9日,清朝比利時藉官員南懷仁出生。12歲起他進入耶穌會辦的學校讀書,17歲時開始了他在魯汶大學藝術學院學習。魯汶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主教教會大學之一。在魯汶大學期間,南懷仁系統地接觸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尤其是邏輯學和哲學體系,並透過宇宙論的學習,掌握了天文學、數學、曆法計算、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康熙八年三月初一日,南懷仁接替湯若望被授以欽天監監副。南懷仁也曾鑄造紅夷炮助清帝國。康熙八年,南懷仁撰寫《曆法不得已辨》,逐條駁斥楊光先、吳明炫在曆法推算方面的錯誤。針對中國傳統的觀象占候、堪輿占卜等觀念,這一年他還撰著了《妄推吉凶之辨》、《妄佔辨》和《妄擇辨》。有人說南懷仁是南懷仁可能是汽車的發明人,這是真的嗎?如果是那就足以說明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是在中國發明的。南懷仁和他的"概念"蒸汽車歷數動力能源:人、畜、蒸汽、汽油,以及之後的太陽能、氫、核……哪一步都是人類擴大張力的結果。譬如馬,從桀驁不馴到老驥伏櫪,人類付出了多麼漫長的馴化過程,才使足步遠出。而蒸汽的使用,無疑是動力能源一次革命,動物從巨大的勞動負荷中解脫出來。那個英國人瓦特發明了蒸汽機,自1765年始,人類進入“蒸汽機時代”,心智也就更高、更遠。然而人們有所不知,第一輛蒸汽汽車是在中國製造的,更確切地說,是在北京製造的。1672年,一位比利時籍傳教士,此人名叫南懷仁,在北京製造出了蒸氣動力的機械裝置,成為第一輛四輪蒸汽汽車。當此之時,瓦特還沒出生,比他製成的複式蒸汽機早了115年,比西明頓將蒸汽機應用於輪船早123年,比司蒂芬孫用於火車早150年,比布林用於汽車早200年。發明在當時並沒什麼反響,以致沉寂多年。近幾十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和熱議。國外一位專門研究機動車歷史的學者謝爾,在《北京的先驅》一文中寫道:第一部文獻記載的自動機器,300年前就在北京製造和行駛了。他認為,這輛車的存在有文獻切實記載,可以根據這一文獻複製。有人認為,這一成果在世界蒸汽機史上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創舉。南懷仁是何許人也,為什麼能在中國試製汽車?此人生於1623年,是耶穌會傳教士,於1658年抵達澳門,此時正是清代順治十五年(1658年)。次年被派往陝西傳教,也就有了中國的名字,字敦伯,另字勳卿。順治十七年(1660年),他奉詔進京協助湯若望纂修曆法,康熙八年(1669年),為欽天監監副,主持編制《時憲書》。此時,南懷仁奏請康熙皇帝,設計和監造了6架大型觀象臺天文儀器,即第谷式古典儀器: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至康熙十三(1674年)年完成,實物儀器現在還完好地儲存在北京建國門外古觀象臺。變法維新人物梁啟超,曾對外國傳教士在中國所起作用和產生的影響做過評價:“17世紀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中國學術史上應該大筆特書,那就是歐洲天文,數學的流入。”南懷仁製造的這輛汽車其實只有二尺長,四個輪子,重要的是中部的火爐和汽鍋。銅製的汽鍋猶如現在的水壺,下平上圓,頂上有一噴汽的壺嘴。壺加熱後,蒸汽從小嘴裡噴吐而出,產生很大能量,射在渦輪葉片上,像水車產生動力,帶動汽車後輪,驅動小車行走。車前還裝有手動輪,控制行走方向。汽鍋裡發出的蒸汽可以驅動小車行駛10小時以上。一看這樣的描述,就知道是個模型,按現在的說法是輛概念車。做這輛車是為了討好皇帝,在沒有人拽馬拉的情況下,真能自動行走,不知當時康熙皇帝看了有多麼開心,是否在有興致時拿出來玩玩也未可知,但能肯定康熙很感新奇。借得開心之時,讓皇帝知道科學的力量,一如說出太陽執行的規律而使皇帝學習起數學一樣。康熙曾將自己的經歷對大臣們說:“爾等惟知朕算數之精,卻不知朕學算之故。朕幼時,欽天監漢官與西洋人不睦,互相參劾,幾致大辟。楊光先、南懷仁於午門外九卿當面賭測日影,奈九卿中無人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斷人之是非,因自憤而學焉”。對於“日影”的執行規律,國人就是不能“知其法”,也就不能不讓皇帝信服科技。這輛車的科技含量再高,其實也是個“玩具”,作為一位科學家怎麼會如此浪費時間,精心設計,僅為博得皇帝一樂。其實南懷仁並沒做無用功,用他的話來說:“歐洲天文學給康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以及西洋機械師給他帶來的怡樂,一定會把他的目光轉向科學背後的信仰。”此話不難看出這個傳教士科技背後的用意,透過皇帝來改變一個國家的信仰,科技不過是手段。不論怎樣,南懷仁深得康熙皇帝的賞識,用西方的科技知識,使康熙拜他為師,學習天文、數學和力學。如此敬重,當然使南懷仁官至高位。其實不論這位傳教士目的如何,他的勤奮和機敏是有目共睹的,康熙皇帝也是讚歎有加,死後給他封了諡號“勤敏”,這在一班大臣中都是少有的事,更別說對一個外來人。南懷仁1688年去世。康熙皇帝親自撰寫祭文:“爾南懷仁,秉心質樸,四野淹通。來華既協靈臺之掌,復儲武庫之需……可謂蒞來惟精,奉職費懈者矣。遽聞溘逝,深切悼傷。追念成勞,易名勤敏。”康熙此諭,用滿漢兩種文字刻在南懷仁碑碑陰,碑陽用漢文和拉丁文鐫刻。迄今為止,用三種文字刻寫碑文實屬少見。這塊墓碑就在車公莊6號市委黨校內,與利瑪竇、湯若望的墳塋依次排列。雖是概念車,卻是科技發明。康熙皇帝可能沒充分認識到它的意義,要不怎沒降旨做成實用汽車。然而這種動力被稱為布蘭卡衝動式蒸汽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事有巧合,法國人居尼奧花了6年時間,在1769年製成了世界第一輛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汽車。這輛汽車的大鍋爐容積很大,有50立升,很奇特,居然也與南懷仁的蒸汽機形狀一樣,可見南懷仁設計構思的精到。概念車儘管是玩具,那也是給皇帝看的,製作一定精良,用的材料肯定不會差,即使是軟木,也有名貴好木。這樣的精品為什麼沒留下來,就不得而知了。或許玩膩了,或許損壞丟棄了,或許送給什麼人了……歷經幾百年,尤其社會的劇烈動盪,什麼可能性都有,留給人的只是猜測。按理說這樣的東西就失傳了,猶如三國時諸葛亮設計的木牛流馬,實物也只能是傳說。此時,資料的能量凸顯出來。南懷仁是個有心人,養成了把自己的科技活動記述下來的習慣,以致梳理成論文,寄往歐洲,就在去世前一年,這篇名為“自動機器”的文章發表了。據機械學家、清華大學副校長劉仙洲考證,南懷仁手稿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成,6年後發表在德國出版的《歐洲天文學》雜誌上,使這一科技成果儲存下來。專家把南懷仁譽為“汽車始祖”,甚至認為“汽車發明在中國”。他畢竟在中國的土地上為皇帝制造出了汽車。他在中國生活了28年,那是人生最輝煌的時間,且做了高官,應該持有北京的“綠卡”,又葬在北京。有人不免心存遺憾,玩意兒雖好,只能是傳說。有幸的是,北京汽車博物館按照這篇文章的描述,經過多方努力,複製出了這輛小車,材制用了比較結實的榆木。有關文字記載,只是一種小車,至於什麼形狀,憑想像,當時的車只有馬車,百年後的車形也沒超出這個範圍。至於手動轉向的輪是什麼樣子,僅靠幾個文字描繪,還不能做得貼切。為了觀看方便,汽車博物館只是把車的核心部位蒸汽機擴大幾倍,讓人們從科技的角度領略這輛概念車的神韻。看著壺嘴噴出的蒸汽,吹動葉片不斷轉動,心也跟著動了。那麼早就有了對世界產生影響的科技,是咱中國人值得自豪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