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0月7日發生的大事件

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長征結束

在84年前的今天,1936年10月7日(農曆1936年8月22日),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長征結束。1936年10月7日、8日,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在甘肅會寧青江驛、界石鋪等地同前來迎接的紅一方面軍部隊會師。9日,張國燾、朱德、徐向前、陳昌浩率紅四方面軍指揮部到達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合。此時,紅四方面軍有3萬多人。紅四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半,曾三過草地,歷經艱苦曲折。10月21日,賀龍、任弼時、關嚮應、劉伯承在甘肅靜寧平鐸鎮與紅一方面軍代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會面。22日,紅二軍團在靜寧將臺堡,23日,紅六軍團在興隆鎮,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至此,紅二方面軍結束長征,全軍將士有1萬餘人。紅二方面軍長征歷時近一年,在途中經艱苦作戰,衝破國民黨軍的圍追阻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險阻,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終於最後實現了三大主力紅軍的會師。紅二方面軍到達陝北後部分人員合影。第二排右二為任弼時,右三為賀龍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之處--甘肅會寧紅軍長征會師的戰略意義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這是毛澤東對長征意義最有代表性的論述。各路紅軍在長征途中有多次會師,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紅軍第二、第六軍團在木黃會師;1935年6月,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1935年9月,紅軍第二十五軍與陝北紅軍永坪鎮會師,併合編為紅軍第十五軍團;1935年10月,紅軍第一方面軍與第十五軍團在陝北會師,第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建制;1936年7月,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會寧、將臺堡會師。每一次會師都伴隨著作戰的勝利,沒有沿途作戰的勝利,就不可能有會師的出現。所以會師本身就象徵著勝利。在紅軍長征途中,經歷了很多次英勇浴血的奮戰,如紅二十五軍的袁家溝戰役,斃敵300餘人,俘敵1400餘人,繳槍1000餘支等,中央紅軍的四渡赤水,搶渡大渡河等,其中遵義之戰,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又8個團,俘敵約3000人;紅四方面軍的包座戰役殲敵5000人,開啟了向甘南進軍的門等;紅二、紅六軍團的龍家寨戰役斃敵1000餘人,俘敵2000餘人,繳槍2200餘支,等等。紅軍在這些戰鬥中,幾乎都是以少勝多,以英勇的作戰和靈活的戰術取得驚人的勝利,然後才實現了會師。長征會師,是各地紅軍從分散的各個根據地出發,邊走、邊打、邊做群眾工作,為著共同的目標,向著一個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樣匯合在一起。這樣的會師,是戰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戰略的奧妙在於集中,集中了戰略力量就有實施戰略作戰的主動權。賀龍與任弼時深明這一道理,他們所率領的紅二、紅六軍團於1934年10月24日會師,25日即向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建議“兩個軍團集中行動”,但是當時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卻不同意,並說是“絕對錯誤的”。28日,賀、任等二、六軍團領導人再次建議“暫時集中行動”,接著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龍家寨戰役,對發展湘鄂川黔根據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紅軍每次會師後,緊接著就是戰略作戰的勝利。如紅一方面軍與紅十五軍團在陝北會師後,隨即在中央統一指揮下打了直羅鎮戰役。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又如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陝甘寧邊區會師後,在中央軍委統一指揮下打了山城堡戰役。山城堡戰役的勝利,不但大振了我軍的聲威,而且對分化敵軍營壘、促進逼蔣抗日的方針的實現,起了積極的作用。主力紅軍會師後,就能在統一指揮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較大的殲滅戰。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長征發生在國內階級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極其尖銳的歷史條件之下,中央紅軍在反對敵軍第五次“圍剿”失敗之時,同時又交錯著黨內的錯誤路線和正確路線的鬥爭。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從國家和民族大義出發,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把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不得已進行戰略退卻的消極行動,昇華為一個積極進取的、對全國人民和對全軍有號召力的大義凜然的政治行動。正如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的那樣:“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北上抗日的方針,伸張了長征的正義性和必要性,師出有名,極大地激勵了士氣。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敵人,紅軍北上抗日就獲得全民族的擁戴。而反動軍隊對紅軍的“剿殺”就把自己擺在抗日的對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對。堅持北上抗日的方針,還有力地團結了全黨,在黨記憶體在著“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擇上,黨中央、毛澤東堅定地堅持北上抗日,並以此團結了全黨和全軍,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無理,是逃避。這就促使了紅軍三大主力最終在西北會師,避免了張國燾的分裂危險。毛澤東說:“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了。”會師標誌著紅軍戰略退卻的終結和戰略轉移的完成,開創陝甘寧蘇區新局面戰略階段的開始,併為向民族革命戰爭實施戰略轉變作了準備。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紅軍主力在西北勝利會師,就成了戰略轉變的轉折點。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說明紅軍長征會師後,黨中央、毛澤東可以在相對穩定的(較之長征中被圍追堵截的作戰環境而言)“大本營”內籌劃和決定政治戰略方面的問題了,可以出臺新的戰略了。如果說長征勝利是北上抗日戰略的勝利,那長征只是實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到了西北,長征是結束了,但抗日沒有結束,還必須把全民族的抗日鬥爭持續不懈地進行下去。而這一切,只有在紅軍會師後才能貫徹實行。事實說明,紅軍會師後,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對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影響很大,以至於發生“西安事變”,促成建立了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紅軍完成人類歷史紀錄上第一次的偉大長征。紅軍面對著強大而兇殘的敵人,險峻艱苦的環境,用了一年多時間,走了兩萬五千里路,主要靠著革命精神來完成了長征。長征精神,包含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有兩點:就是強渡大渡河,強攻臘子口,英勇作戰,前仆後繼,不怕犧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過草地,吃苦耐勞,在艱苦環境中,意志堅定,有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紅軍的革命本色在長征途中最顯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現了出來,成了我黨我軍最寶貴的財富。紅軍就是用這種精神完成了長征任務,會師勝利更使這種精神光芒萬丈。這種精神,可以養成人們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強部隊的戰鬥力,可以完成一切艱難困苦的任務。這種精神,在我國我軍的文明建設和作風建設中將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