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才女張默君出生
在136年前的今天,1884年10月5日(農曆1884年8月17日),湘潭才女張默君出生。張默君(1883-1965),原名昭漢,字漱芳,湘鄉龍洞人,是中國民主革命家、婦女運動先驅、教育家。張默君的父親張通典是前清舉人,工詩文,才氣縱逸,清光緒年間曾協助曾國荃督辦兩江學務。其母親何承徽亦通今博古,有“海內女師”之稱。她是湘鄉縣人眼裡的“神童”,秋瑾心裡的至交姐妹,《江蘇大漢報》的女記者、女社長,孫中山口中的“年輕有為女青年”……1884年10月5日(清光緒十年九月初六)出生在湘鄉二都湘西鄉(今龍洞鄉)的一個士大夫家庭。初名昭漢,乳名寶螭。1965年1月30日因胃癌在臺北空軍總醫院病逝,享年81歲。勸說女性“放足”8歲寫《天足吟》受父母的薰陶,張默君啟蒙極早,被視為“神童”。她2歲識字,3歲開始讀詩書,4歲讀《唐詩三百首》並作聯語,6歲進私塾,通讀經史子集,臨摹碑帖。小小年紀的張默君“早熟”,她反抗姐姐纏足,似成人般痛斥纏足的殘忍,暢談放足的理由,讓反對者無話可說。甚至連她父親都不敢相信此話是從一個小女孩口中說出。8歲那年,張通典任江南水師學堂提調,贊助美國牧師在上海發起“天足會”,把會章和勸告檔案寄到家中,張默君還懇求母親出資印刷10萬份,勸說人們“放足”。此事一經宣傳,“放足”婦女百萬,當時一秀才撰歌嘲諷:“湘鄉縣,堂堂張,截觀音,赫赫威靈揚。”8歲的張默君聞之,提筆寫了一首《天足吟》:“悲憫人天動百神,看從苦海起沉淪。秉彝畢竟同攸好,還爾莊嚴自在身。”此詩意為“回敬”,將寫“怪歌謠”嘲諷她的秀才噎得夠嗆。鄉人為之震驚,認為此女日後不凡。中國第一位高等教育典試女委員1906年,張默君與父親同時加入同盟會,認識秋瑾,兩人大談“興女權,啟民德”,成為至交。1912年,張默君與談社英、湯國梨等成立“神州女界協濟社”、“北伐隊”,募捐到5萬元款項,支援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南京臨時政府,受到孫中山的嘉獎,被稱為“年輕有為女青年”。1918年,張默君赴歐美考察女子教育,回國後復任江蘇省立一師校長,主持《上海時報》“婦女週刊”版。1929年,她成為國民政府第一屆考試委員,後被聘為高等教育典試委員,成為中國第一位典試女委員。在1932年的全國考試結束放榜之日,男女試士共2482名,錄取103人,無一女性,張默君在辦公室伏案痛哭。典委召開特別會議,議請國府增改《考試法規》,要優待女性,降低分數錄取,她聞訊以“男女平等”申辯。第二屆考試時,兩名女性入榜,她興奮得親筆題詩贈送,寫下:“一日宣告四海知,千秋曠典重明時;秉彝畢竟同攸美,漫說男兒勝女兒。”張默君的經歷始終是不卑不亢的,如那句“默君倒是切實做事,不曾譁眾取寵的”。她寫了很多詩詞,也作了很多書法,都有點“南社的味兒”。她的人生也是文學人生,在坎坷的生活中練就了筆耕不輟。可惜的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