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0月5日發生的大事件

大學士張之洞病逝

在111年前的今天,1909年10月5日(農曆1909年8月22日),文革中張之洞墓被掘出土時面如活人。1909年10月5日,大學士張之洞病逝,年73歲(1837年生)。張之洞,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同治進士。1873年,任四川學政,奏設尊經書院,促進了四川評論經教育的發展。1884年任兩廣總督,起用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1889年調湖廣總督,開辦漢陽鐵廠和湖北槍炮廠,設織布、紡紗、繅絲、制麻四局,並籌辦蘆漢鐵路,提倡盡地利,抵洋貨。戊戌維新時期,他反對變法。義和團運動中,他參加了英國對抗義和團、名為“互保”、實為分裂中國的“東南互保”活動。1901年,他與劉坤一聯銜上三次疏奏陳變法,多為清廷採用。1906年,擢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張之洞因為效忠清朝統治,又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故深為清廷所重,成為清末與李鴻章並立的又一位洋務派首領。他因為維護封建專制制度,所以反對人民,反對革命,反對維新。但因為比較務實,所以辦洋務,辦教育,求富強。故其一生活動,功過各半。他對於當時及後世,影響較大者有二事:一是重視教育事業。他在四川辦尊經書院,在廣東辦廣雅書院,在湖廣辦兩湖書院,調到中央又兼管學部。1903年,他上疏提出:辦學應首重師範,並擬初級師範學堂、優級師範學堂及任用教習各章程,又擬各等農工商實業學堂章程。在清末統治集團中,他是最熱心辦教育之一人,也是開始改革舊式教育之一人。二是他在中、西文化衝突之中,著《勸學篇》,系統闡發了洋務派的“中體西用”主張,提出“舊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不但對清末政治有重大的影響,而且對近代乃至現代的政治思想,也發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張之洞死後,清廷加贈太保,諡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評論一代洋務運動領袖,功過相當!延伸閱讀:文革中張之洞墓被掘出土時面如活人延伸閱讀:文革中張之洞墓被掘出土時面如活人99年前張之洞逝世時,絕對不會想到,其屍骨的命途,比與他氣息相融的晚清更加多舛和弔詭。在不足百年的時間裡,他的屍骨不斷被大時代的風潮所侵擾,一次次被掘出又重新安葬。不出意外的話,2008年10月4日,停放在河北南皮縣烈士陵園一年多的張之洞屍骨,將被安葬到籌建中的墓地。這片墓地,本是張之洞最初安息的地方。99年前他逝世時,絕對不會想到,其屍骨的命途,比與他氣息相融的晚清更加多舛和弔詭。在不足百年的時間裡,他的屍骨不斷被大時代的風潮所侵擾,一次次被掘出又重新安葬。而這一次,已經是他的第四次葬禮。南皮中學裡張之洞雕像。圖/杜興歸葬鬱郁蒼蒼的園林中,“白花如雪,輓聯似林”。這是宣統二年(1910)十二月十五日,河北南皮縣雙廟村張氏墳場正在舉行張之洞的葬禮。墓地佔地近百畝,墳墓封土約3米高,底部直徑近7米,四通大碑立在墓前。遺愛碑為門生故吏捐資所建,碑陰刻有張之洞興學育才的事蹟及捐資者的名字,在這堆名字裡,包括了後來的“反清先鋒”黃興和中共的元老之一董必武。諸多親朋門生、王公大臣從京城趕來送葬。就在這次隆重的葬禮舉行之際,張之洞的聲譽也達到了他人生的最頂峰。1895年,清兩江總督張之洞和美國人的合影。張之洞生於鴉片戰爭爆發前三年,也正是這一歷史事件影響了他的一生。1863年,張之洞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成為眾人矚目的“探花”郎,從此步入政壇。中法戰爭時他任兩廣總督,啟用馮子材擊敗法國軍隊,名聲大振。後設廣東水陸師學堂,創槍炮廠,開礦務局、制鐵局、織布局,修鐵路,從“清流”派成為直追李鴻章的洋務巨擘。甲午慘敗後,以政治變法與思想啟蒙為雙重目的的維新運動勃興,跟洋務派僅僅“師夷長技”不同的是,重新評估傳統文化成為最主要的議題。“最後一個儒臣”張之洞,擔心對傳統的叛逆將導致固有國家政體和社會結構、倫常規範的崩解,他驚呼:“學者搖搖,中無所主,邪說暴行,橫流天下。”為此,1898年春,張之洞開始修撰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勸學篇》,這部著作最核心的觀點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開新”的他不忘“衛道”。此時的中國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戊戌維新”被撲滅,義和團席捲北中國,京畿慘遭八國聯軍的蹂躪。在激烈的政治風雲變幻之中,張之洞縱橫捭闔,與朝廷、列強及保皇派、革命黨諸方面周旋,主謀策劃“東南互保”,以免“全域性瓦解,不可收拾”。1906年,年高老邁的張之洞由“久任疆寄”的地方大吏邁入朝廷中樞,後被擢升為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站在了晚清權力的最中心,成為“第二次洋務運動”——清末“新政”的主角。儘管此時已經是“國步維艱,外患日棘,民窮財盡”,但張之洞仍盡心竭力,試圖力挽危局。然而歷史留給他的時間畢竟不多了,宣統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公元1909年10月4日)晚9時左右,在今北京西城區什剎海湖畔白米斜街11號院,73歲的張之洞含淚告慰床邊哽咽的子女:“吾無甚痛苦矣。”隨後離世。在他身後,留下的則是一個搖搖欲墜的晚清帝國。兩天後(10月6日),清廷頒佈上諭高度概括其一生,賜諡號“文襄”。曾擔任張之洞護衛、時任湖北新軍第八鎮(師)統制(師長)兼任湖北提督的張彪,花1.2萬兩銀子從江南購置沉香木做棺,快車連夜送到京城。儘管清廷賞銀三千兩治喪,但大部分喪葬資金由張的親朋和門生籌措。張之洞官至一品,清廉一生,“到死,地不加一畝”。張之洞逝世的當月,長子張權等奉靈柩回家鄉河北南皮,用了一年多時間準備墓碑、墓誌銘、石相生等下葬所用事物。1910年12月,張之洞與三位夫人合葬在南皮縣雙廟村。僅僅一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張之洞極力維持的晚清帝國徹底覆滅。儘管如此,諸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晚清重臣,依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孫中山在視察武漢時稱,“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意指張在鄂興實業、練新軍、辦教育,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質、人才和思想等基礎。而史學家們也對洋務派的實幹精神不吝讚美之詞,“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做事極不容易。同治年間起始的自強運動,雖未達到目的,然而能有相當的成績,已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1937年6月,史學家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惋惜洋務運動晚了20年。正是在民間有著極高的認可度,清末民初的亂世之中,張之洞的墓始終無恙。據張氏墓園的守墓人多年後回憶,張家墳場也曾屢遭劫難,其他墳墓多次被盜,但一直無人驚擾張之洞安葬之處。北伐戰爭期間,國民軍一部經過雙廟村,一個湖北籍的連長,帶著全連士兵到張之洞墳前鞠躬致祭。當地研究資料稱,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佔領了南皮縣,張之洞的墳墓也未遭破壞,十分潔靜,來此憑弔的社會名流絡繹不絕。在隆隆的槍炮聲中,“刻石林立,堪稱碑林”,墓園裡的松柏、楊柳、白楊等縱橫交錯,“遮天蔽日”,“老鴰喜鵲成千上萬,趕都趕不走”。掘墓轉折來自於1950年代。1956年,牟安世著《洋務運動》問世,該書在導言中稱,“所謂洋務運動(或稱‘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統治者在漢族地主官僚和外國侵略者的支援下,用出賣中國人民利益的辦法,換取外洋槍炮船隻來武裝自己,血腥地鎮壓中國人民起義,藉以儲存封建政權的殘骸為目的的運動。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反動的、賣國的、並以軍事為中心的運動。”隨著洋務派整體評價的走低,張之洞也未能倖免,這位“晚清儒臣”,“洋務巨擎”一轉變為“洋奴”、“賣國賊”。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數十年間涉及張之洞的20多篇論文,絕大多數是“文革”期間由廠礦工人理論組或大專院校工農兵學員所寫的批判文章。張之洞的形象在當時越來越低,墓地不但再見不到憑弔者,反而日漸遭到侵壞。“大躍進”時期,南皮縣搞大鍊鋼鐵,砍光了墓地周邊的樹,只剩下墳冢、墓碑和東倒西歪的石相生,一片凋敝。然而,厄運還在後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