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裔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獲2017年諾獎
2017年10月5日(農曆2017年8月16日),日裔英國籍作家石黑一雄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時間2017年10月5日下午1:00(北京時間晚7:00),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英國作家石黑一雄榮獲該獎項。瑞典文學院的授獎詞評價:“他在小說中用偉大的情感力量,讓我們跨越了虛幻與現實世界的深淵。”1954年11月8日,石黑一雄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隨家人移居英國,先後畢業於肯特大學和東安格利亞大學,並於1982年獲得英國國籍。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其主要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畫家》和《長日將盡》等。曾獲得1989年布克獎、大英帝國勳章、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等多個獎項,與魯西迪、奈保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按照慣例,諾貝爾文學獎都是在每年10月的第二個週四揭曉,一般都在10月10日左右,有時候也會因為瑞典學院評委們對最後結果有分歧,導致揭曉時間延期。所以,2017年是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最早的一年。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獎金為900萬瑞典克朗,摺合約740萬元人民幣,比去年獎金多出100萬瑞典克朗。據悉,瑞典人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餘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遺囑,瑞典政府於同年建立“諾貝爾基金會”,負責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學獎就是其中之一。文學獎頒給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該獎由瑞典文學院頒發。石黑一雄,日裔英國籍的小說家,與魯西迪、奈保爾並稱英國“移民文學三雄”(其中,維?蘇?奈保爾曾於2001年摘得諾貝爾文學獎),被英國皇室授勳為文學騎士,並獲授法國藝術文學騎士勳章。石黑一雄,1954年出生於日本長崎,5歲時,他因父親申請到了英國國家海洋學研究所的工作,而同隨家人移民英國。石黑一雄的初高中是在沃金語法學校裡完成的,這是一所非常傳統的英國學校,有著濃厚的藝術、音樂氣氛,在這裡,石黑一雄曾嘗試歌詞的創作,前任諾獎得主鮑勃?迪倫還是他非常喜愛的音樂偶像。高中畢業後,石黑一雄進入英國肯特大學學習英語和哲學,也是在此期間,石黑一雄參與了許多社工工作,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有機會接觸了許多低下階層的人。石黑一雄的閱讀清單1.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不是一個黑馬事件,早在1989年的時候,他創作的長篇小說《長日將盡》(又譯《長日留痕》)就獲得了英國布克獎。他年輕的時候就享譽文壇,其作品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是英國文壇的“移民三雄”之一。只不過他為人低調,不太刷存在感,所以給人一種一夜成名的感覺。2.如果你想讀一讀石黑一雄的作品,《長日將盡》一定是必選之作。這本書早就完成了經典化過程,成為英國人書架上的常備名著。3.《長日將盡》這本書,你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面去讀。第一,感受典型的英式文化的氣息和味道;第二,體察人物那種深層次的掙扎和自我欺騙;第三,石黑一雄是修飾語、情態動詞和被動語態的大師,你可以從小說中學到正宗的英式表達。4.對於石黑一雄的作品,諾獎委員會的評價是:“小說具有強大的情感力量,揭示了我們與世界虛幻的連線感之下的深淵,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是記憶、時間和自我欺騙。”5.寫作並不是石黑一雄少年時代的第一志願,他原本的夢想是當一位歌手。只因為唱片公司認為他混不出名堂,他才漸漸的轉向文學的道路。6.石黑一雄並不是日系作家,他雖然生於日本,但五歲就跟著身為海洋學家的父親搬家到英國,他所接受的是整套英式教育,對他寫作產生影響的全是英國古典作家,自身的日語水平其實很差。因此,他是一個地道的英國作家,準確的說是“英籍日裔作家”。7.石黑一雄不是著作等身的作家,目前為止,他只有七部長篇小說和一部中短篇集。8.和其他作家相比,石黑一雄的文字更充滿不確定性,如果你試圖從裡面抓住確鑿的分析線索,會很困難。9.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不會對村上春樹造成威脅。他們雖然都有日本背景,也曾互相讚美,但他們卻沒有什麼共同點。我們與其替村上擔心,還不如關心一下朱利安?巴恩斯、麥克尤恩這些英國作家的心情。10.石黑一雄的教育背景,不是牛津劍橋,而是東英吉利大學。雖然這個學歷在英國教育體系中並非最頂端,但他的創意寫作課程的老師是英國學院派作家代表馬爾科姆?佈雷德伯裡,他和著名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算是同門。11.石黑一雄的成功,和時代背景有一定關係。他成長的年月,正是整個世界開始擁抱全球化的時候,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移民作家的身份。石黑一雄與魯西迪(又譯拉什迪)、奈保爾並稱英語移民作家三傑,這三個人中目前只有魯西迪尚未拿到諾貝爾獎。12.儘管石黑一雄筆下題材多種多樣,但基本上沒有移民作家那些典型話題,如“身份認同”之類。他的作品甚至看不到與當下有強烈關聯的內容,他寧願寫歷史故事,寫未來世界。13.石黑一雄筆下雖然也有東方人的形象,但他對於東方的記憶和印象都是碎片化的,因此不要把這些形象看成是真實的東方。14.不要用現實的規則去度量石黑一雄筆下的世界。在《長日將盡》之後,石黑一雄開始明確把自己的小說定位在“全球性題材”的“國際化寫作”上。他試圖為這種寫作定義規則,最終把它形容成“夢的語法”。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的作品,越是晚近,越是充滿幻想和隱喻。15.石黑一雄的小說有三部被改編成了電影,每一部裡都有我們熟悉的大明星,其中《長日將盡》還獲得過金像獎和金球獎的提名,而且這三部電影都是由他親自改編的。儘管如此,因為表現手法和側重的不同,看電影並不能替代讀原作。所有的背景和故事都是容器,有關記憶、時間和自我欺騙的追問是流動的液體。只看電影不讀小說就意味著收藏一套容器,倒掉其中的液體。近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情況一覽2016年:美國傳奇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獲獎理由:“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從1961年釋出首張專輯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起到的影響已超過50年。2015年: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理由:“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代表作品:《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鋅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喚》《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2014年: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獲獎理由:“用記憶的藝術展現了德國佔領時期最難把握的人類的命運以及人們生活的世界”。代表作品:《星形廣場》《暗店街》《青春咖啡館》。2013年:加拿大女作家、當代短篇小說大師愛麗絲門羅。代表作品:《逃離》《快樂影子舞》《愛的程序》《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獎理由:“透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代表作品:《紅高粱》《酒國》《豐乳肥臀》《生死疲勞》。2011年:瑞典作家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獲獎理由:“透過凝鍊、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代表作品:《17首詩》《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2010年: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獲獎原因:“對權力結構進行了細緻的描繪,對個人的抵抗、反抗和失敗給予了犀利的敘述”。代表作品:《綠房子》《世界末日之戰》《城市與狗》《酒吧長談》《誰是殺人犯》。2009年:德國女作家赫塔繆勒。獲獎理由:“專注於詩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圖景”。代表作品:《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光年之外》《行走界線》《河水奔流》《呼吸鐘擺》。2008年:法國“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勒克萊齊奧。獲獎理由:“新起點、詩歌冒險和感官迷幻類文學的作家,是在現代文明之外對於人性的探索者”。主要作品:《訴訟筆錄》《金魚》《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戰爭》《烏拉尼亞》。2007年: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代表作品《金色筆記》《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們》、《簡述下地獄》《第三、四、五區域間的聯姻》《簡薩默斯日記》。2006年: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慕克。獲獎理由:“在追求他故鄉憂鬱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的衝突和交錯的新象徵”。主要作品:《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紅》《伊斯坦布林》。2005年: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他被評論界譽為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獲獎理由:“他的戲劇發現了在日常廢話掩蓋下的驚心動魄之處,並強行開啟了壓抑者關閉的房間”。主要作品:《回鄉》《看門人》《生日派對》。2004年: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裡德耶利內克。獲獎理由:“她的小說和戲劇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滿激情的語言揭示了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及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主要作品:《鋼琴教師》《女情人們》《我們是騙子,寶貝》《情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