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頒佈第一首法定國歌
在109年前的今天,1911年10月4日(農曆1911年8月13日),大清帝國頒佈第一首法定國歌:鞏金甌。大清為了成為世界先進國家,還是做了很多努力的。從經濟的洋務運動,到政治的預備立憲,從建工廠開礦業到廢科舉興大學,官派留學生不少,自己湊些錢去喝洋墨水的就更多。而作為現代國家(當然,以我們如今的說法,稱他們那時為近代,但在當時,他們應該自稱現代),國歌國旗是必不可少的吧。於是,在1911年的10月4日,頒佈了大清第一首法定國歌。歌詞不長,但是有點拗口。鞏金甌[ōu],承天幬,民物欣鳧(fú)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皞(hào),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有人將之翻譯了一下——國土如金甌鞏固,受天覆庇。民眾萬物如野鴨嬉於水藻般欣悅。喜見同袍,有幸遇著太平時世,真是和樂自得。帝國蒙上蒼保佑。青天高高在上,大海翻騰不息。俗話說,缺什麼補什麼。大清缺什麼呢?缺的是江山穩固,傳之萬代。於是,國歌的名字,就是《鞏金甌》,直白粗暴。然則,寫這國詞者,據說是嚴復,這個大才子,乍把民眾比成野鴨子呢?取的是啥意思?難道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嗎?或者,有其它更好的寓意?不過,別說鴨子不好聽,就算是有著美好的含義,也止不住大清的滅亡了。水暖鴨知,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大清是啥樣?我們感受不是最深的嗎?六天之後,武昌起義爆發,四個月後,清帝退位。倒行逆施者,終為自身所為而反噬。“清時幸遭”,國歌裡,怎麼能出現ZAO的音呢?那不是要糟了嗎?清時幸遭,不就是清時姓糟嗎?大清第一首法定國歌,於是就成了最後一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