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在63年前的今天,1957年10月4日(農曆1957年閏8月11日),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蘇聯的人造衛星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已經制成由蘇聯發射成功。運送衛星的火箭使衛星獲得了每秒八千公尺左右的必要的軌道速度。據計算,這個衛星在離地面900公里的高空執行;它每轉一整週的時間是1小時35分鐘,它的執行軌道和赤道平面之間所形成的傾斜角是65度。人造衛星是一個球形體,直徑58公分,重83.6公斤。內裝兩部不斷放射無線電訊號的無線電發報機。其頻率分別為20.005和40.002兆赫(波長分別為15和7.5公尺左右)。訊號採用電報訊號的形式,每個訊號持續時間約0.3秒。間歇時間與此相同。早在19世紀末,俄國傑出的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就已經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藉助火箭實現宇宙飛行的可能性。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模型,雖然直徑只有55厘米,卻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成就蘇聯工程師在除錯“人造地球衛星一號”,這是這顆衛星留在人間不多的幾幅照片延伸閱讀:揭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背後的故事延伸閱讀:揭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背後的故事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邁出人類探索太空的第一步。近日,在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50年之際,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之子謝爾蓋在美國布朗大學的辦公室裡接受了《紐約時報》的採訪,回顧了這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過程、美國人快速而強烈的反應,及其對人類空間探索事業的巨大影響。謝爾蓋·赫魯曉夫博士是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的兒子。1957年,22歲的他還是一名年輕的工程師,但他經常跟隨父親旅行,在蘇聯向太空進軍的號角中,他處於一個異常特殊的位置。如今,77歲的謝爾蓋是美國布朗大學沃森國際研究所的高階研究員。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53年9月7日至1964年10月14日期間,尼基塔·赫魯曉夫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謝爾蓋回憶說:“在突然進入政界前,父親其實想做一名工程師,他對導彈和空間研究都有強烈興趣。”1957年10月4日晚,謝爾蓋和父親共同經歷了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帶來的喜悅。“天啊,我們趕上美國了”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稍後,蘇聯《真理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一篇小文章,用簡練、冷靜又客觀的語言介紹了蘇聯航天事業的發展,告訴人民如何收取來自“新月亮(人造衛星)”的訊號,並承諾要做更大、能力更強的科學衛星。而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報紙均在頭條位置以通欄大標題的方式報道了這一爆炸性新聞,並有多篇文章推測它對未來的意義。例如,1957年10月5日凌晨1時36分,各國通訊社的電傳打字機上,同時打出了塔斯社的一條電訊稿:“多年來,蘇聯一直致力於人造衛星的研究與試驗工作。蘇聯在國際地球物理的研究計劃中,已經談到過發射人造衛星的問題。經過各個研究所和有關科研單位的緊張努力,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現在已經誕生了——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謝爾蓋說:“美國人不相信其他國家能夠在空間技術上超過他們,這一事件讓他們既震驚又害怕,我們對這種反應相當吃驚。”他認為,當時的情況並不是蘇聯沒有意識到這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重要性,而是這一成就在當時更多被認為是蘇聯技術和成就的又一大進步。“我們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動力工廠,我們的米格戰鬥機打破了飛行紀錄,我們成功啟動了第一架噴氣式飛機,這是蘇聯人民的驕傲,但卻震驚了美國人民。”謝爾蓋說。在世界各地的反應清晰顯現後,蘇聯官員立即決定要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一事件的效應。謝爾蓋說:“父親宣佈,‘我們必須發出大聲音,是的,發出更大的聲音。’”第二天,《真理報》頭版將絕大部分版面貢獻給這顆人造地球衛星,它的頭條大標題這樣寫道:“蘇聯創造出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文章內容包括來自西方科學家的祝賀。一張地圖展示了衛星走過蘇聯和美國城市的軌跡,其中一篇文章還有著詩一般的標題:“躍進太空”。現在是馬里蘭大學教授的羅奧特·沙格底耶夫博士曾擔任蘇聯空間研究所所長,他認為,即使美國在蘇聯之前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兩國的太空競賽也會相當激烈,因為當時這兩個超級大國都擁有火箭專家和深富遠見的人才。“但是,當蘇聯人造地球衛星第一個升空後,”他說,“我們確實有這樣一個感覺:‘天啊,我們趕上美國了。在未來幾年的時間裡,我們也許還會超過美國。’這對蘇聯人民來說意義重大。”1956年2月27日1956年2月27日註定要成為人類空間探索歷史上極為關鍵的一天。這一天,赫魯曉夫帶著謝爾蓋和一位隨從訪問了謝爾蓋·科羅廖夫(1906~1966)的辦公室。科羅廖夫被認為是蘇聯空間專案之父,20世紀50年代,他負責開發蘇聯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R-7洲際彈道導彈。彈道導彈是一種無人駕駛的無翼飛行器。它沿一定的空間軌跡(即彈道)飛行,攻擊固定的目標。彈道導彈根據射程遠近可分為近程、中程、遠端和洲際4種。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根據發射位置的不同,它可分為地對地彈道導彈和潛對地彈道導彈兩種。所謂潛對地,即從導彈核潛艇上對準目標發射。在科羅廖夫的辦公室,他們看見了全尺度的R-7洲際彈道導彈模型並深感震驚。但當他們準備離開時,科羅廖夫請赫魯曉夫稍留片刻,討論另一個專案。“然後,科羅廖夫就向父親展示了一個完全陌生的東西。”謝爾蓋回憶說:“科羅廖夫說,可以將R-7發射進太空,讓它像一個小月亮一樣繞著地球轉。他談到這些東西最終能飛到月球,甚至將人類送往太空。”科羅廖夫指出,實現這些技術只需要多花一點點錢,但卻能為蘇聯贏得“第一”的崇高聲譽。“這個想法深深吸引了父親,他只有一個問題:‘這會影響到洲際導彈專案嗎?或者將延遲發射計劃?’”謝爾蓋說:“科羅廖夫回答說不會,然後,他就得到了赫魯曉夫的首肯,開始了這項工作。”1957年8月21日,蘇聯成功試射世界第一枚洲際導彈。1957年10月4日,蘇聯將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軌道。這是美好的一天50年後,謝爾蓋還清楚記得發射當天的那個夜晚。1957年10月4日,赫魯曉夫正在烏克蘭視察軍事演習,與當地官員討論問題。在基輔的馬林宮,總書記的晚餐被推遲了,赫魯曉夫沒有和晚餐桌邊的官員們談話,因為他在等一個電話。午夜前的某個時刻,電話來了。“父親帶著笑容從另一個房間回來,我知道蘇聯人造地球衛星已經發射了。”謝爾蓋說:“父親宣佈,一個偉大的事件發生了,剛才,科羅廖夫給我打電話報告說,人造地球衛星已經進入軌道。”當赫魯曉夫談到火箭和其他一些事件的意義時,房間裡的人客氣、文雅地聽著,但卻沒有多少興趣。這時,一位請赫魯曉夫接聽電話的助手走進房間,開啟了角落裡的一臺收音機,將頻率調到可以接收衛星訊號的位置。“父親全神貫注而又高興地聽著,聽完後,他結束了會談,回到臥室。這是美好的一天。”然而,父子都沒有想到的是,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世界發生了怎樣的震盪。儘管蘇聯人是以極為剋制的心情報道這則訊息,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報紙卻對此展開了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和分析。從政治家的辦公室到普通的街道,人們在仔細聆聽;從屋頂到後花園,他們追隨夜空中一顆像星星一樣的移動光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歷史學家沃爾德·麥克杜格爾曾寫道:“自從珍珠港事件以來,從來沒有任何事能這樣影響公眾生活。”《紐約時報》的文章認為,年輕一代可能會將這一事件與“9·11”恐怖襲擊事件類比。這顆人造地球衛星也將人類帶入太空時代。麥克杜格爾寫道,1957年初,蘇聯宣佈試驗成功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那時沒人把他們的話當真”。但人造地球衛星的成功發射終於使西方人相信:“蘇聯人現在可以製造能夠打到世界任何既定目標的彈道導彈了”,“很明顯,他們在導彈技術領域已取得了極大的領先地位”,從而改變了1957年前的心理對比。這種洲際導彈高懸頭頂的現實威懾加之衛星的巨大心理衝擊,使美國的冷戰心態發生轉變,結果徹底改變了美國1957年前的冷戰決策定式。1958年1月31日,美國將第一顆科學地球衛星送入地球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