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科學家因冷凍電鏡技術成就獲諾獎
2017年10月4日(農曆2017年8月15日),三名科學家因冷凍電鏡技術成就獲諾貝爾化學獎。北京時間2017年10月4日下午5點45分,諾貝爾獎組委會公佈訊息稱,將2017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洛桑大學的JacquesDubochet、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oachimFrank和英國劍橋大學的RichardHenderson,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電子顯微術領域上的貢獻。該技術可用來確定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畫質晰度結構”。三名科學家因冷凍電鏡技術成就獲諾貝爾化學獎值得一提的是,以遺產設立該獎項,發明了硝化甘油炸藥的諾貝爾本人就是瑞典著名化學家。自1901年起,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08次,擁有174位獲獎者,其中唯一獲得過兩次諾貝爾化學獎的是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爾(FrederickSanger)。他在1958年憑藉開創蛋白質測序領域,測定胰島素氨基酸序列而首次獲獎,之後在1980年因發明測定DNA序列的方法梅開二度。根據諾貝爾獎官網統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平均獲獎年齡為58歲,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年齡相仿”。到目前為止,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是時年35歲的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他和妻子,即居里夫人的女兒因為發現人工放射性而共同獲得193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此外,居里夫人也曾因為發現釙和鐳獲得過19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除了居里夫人母女,諾貝爾化學獎還有兩名女性得主,分別是在1964年得獎的英國科學家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gkin)和2009年得獎的以色列科學家約納特(AdaYonath)。獲獎人簡介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Frank)德裔生物物理學家,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因發明單粒子冷凍電鏡(cryo-electronmicroscopy)而聞名,此外他對細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做出重要貢獻。弗蘭克2006年入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美國國家科學院兩院院士。2014年獲得本傑明·富蘭克林生命科學獎。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Henderson)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他是電子顯微鏡領域的開創者之一。1975年,他與NigelUnwin透過電子顯微鏡研究膜蛋白、細菌視紫紅質,並由此揭示出膜蛋白具有良好的機構,可以發生α-螺旋。近年來,亨德森將注意力集中在單粒子電子顯微鏡上,即用冷凍電鏡確定蛋白質的原子解析度模型。雅克·迪波什(JacquesDubochet)JacquesDubochet,1942年生於瑞士,1973年博士畢業於日內瓦大學和瑞士巴塞爾大學,瑞士洛桑大學生物物理學榮譽教授。Dubochet博士領導的小組開發出真正成熟可用的快速投入冷凍制樣技術製作不形成冰晶體的玻璃態冰包埋樣品,隨著冷臺技術的開發,冷凍電鏡技術正式推廣開來。此次諾貝爾化學獎又頒給生物領域,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它的俗名“諾貝爾理綜獎”。自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諾貝爾化學獎被多次頒發給生物、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物理等領域,可謂是“不務正業”。據統計,2001年至2016年,在已頒發的15個諾貝爾化學獎中,與生物相關的化學獎達10次之多。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16年,共頒發了108次,擁有175位獲獎者。【諾獎研究就在身邊】諾貝爾化學獎自設立以來,就在普惠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塑膠袋到臉盆,從橡膠鞋墊到汽車輪胎,從尼龍襪到仿珍珠紐扣,高分子材料產品早已扮演起人們衣、食、住、行中的重要角色。1953年,德國科學家施陶丁格因對高分子化學的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1963年義大利科學家納塔、德國科學家齊格勒對合成高分子塑膠的研究,也同樣讓他們共同獲獎。而正因為他們的研究,使各類高分子材料的推廣普及擁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維生素作為維持生命機能健康的重要組成元素,在鮮花百草欣欣向榮和飛禽走獸繁衍進化裡深藏功與名。它們在藥房整齊地被碼成瓶瓶罐罐,等待需要補充它們的人。1937年是維生素研究碩果累累的一年,英國科學家霍沃斯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預防感冒促進面板緊緻兼有美白功效的”維生素C而獲得諾貝爾獎;瑞士科學家卡雷因,也因研究類胡蘿蔔素、黃素及改善視力的維生素A和推動細胞代謝的維生素B而獲獎。雨衣為什麼能防水?有些眼鏡為什麼能防霧?洗滌劑為什麼會有去汙作用?表面化學運用在現實生活生產中早已觸手可及。1932年,因開創並研究表面化學而獲的諾貝爾化學獎的蘭茂爾奠定了這一領域的理論基礎。獲獎後,蘭茂爾甚至在其發現的基礎上,延伸出了人工降雨的現實應用。【他們與諾貝爾化學獎有著“奇妙的緣分”】若要為人類化學發展編撰一部紀傳體的史書,居里夫人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一卷。1911年,她因發現元素釙和鐳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而8年前,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正是源於她的研究,醫學界開創性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不幸的是,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但她的化學科研天賦並未就此止步,女兒伊倫?約里奧?居里繼承了她的衣缽,於1935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並和丈夫於1948年領導建立了法國第一個核反應堆。不同科研歷程的魅力,賦予一些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傳奇色彩。歐內斯特?盧瑟福作為一名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曾認為“物理學是科學,其他所謂的科學不過是集郵”。但生活總是充滿驚喜和意外,1908年,盧瑟福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他“一生中絕妙的一次玩笑”。盧瑟福在科學領域有著傑出貢獻,發現並命名了質子,還實現了人工核反應。他也因此被冠以眾多頭銜——世界知名的原子核物理學之父、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科普利獎章獲得者等,他的頭像甚至還被印在了紐西蘭貨幣的最大面值100元上。盧瑟福最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在“傳道授業”方面令人驚歎的成就。在他的學生中,總共有丹麥的玻爾、德國的哈恩、前蘇聯的卡皮察等10位諾貝爾獎得主,而他的實驗室也因此被人稱為“諾貝爾獎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