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美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2017年10月2日(農曆2017年8月13日),邁克爾.楊、傑弗理.霍爾、邁克爾·羅斯巴殊獲醫學諾獎。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30分許,,201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傑弗裡·霍爾(JeffreyC.Hall),邁克爾·拉斯巴什(MichaelRosbash)和麥克·楊(MichaelW.Young),以表彰他們在“生物節律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根據國際諾貝爾獎基金會在9月25日的公告,今年每個獎項的獎金將提高到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38.49萬元),比去年高出100萬克朗。今年提高獎金的原因是因為財務狀況得到了改善。此次3位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是什麼來歷?生物節律的分子機制對普通人有何意義?左起:邁克爾·楊(MichaelWYoung)、傑弗理·霍爾(JeffreyCHall)、邁克爾·羅斯巴殊(MichaelRosbash)三位獲獎者平均年齡71歲這三位科學家全部來自美國,最年輕的獲獎者是生於1949年的邁克爾.楊(MichaelWYoung),今年68歲,三位獲獎者的平均年齡71歲。其中,傑弗理.霍爾1945年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出生,1971年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獲取遺傳學博士學位,及後於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74年加入布蘭戴斯大學任教,於1986年晉升為教授,在布蘭戴斯大學榮休後,加入奧羅諾緬因大學任教並於數年前榮休。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及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另一位獲得者邁克爾.羅斯巴殊1944年於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出生,1972年至1974年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動物遺傳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此後他一直在布蘭戴斯大學生物學系任教,在2012年榮獲彼得.格魯伯神經科學講座教席(PeterGruberEndowedChair)至今。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而邁克爾.楊1949年於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出生,1975年於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遺傳學博士學位,1975年至1977年於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接受博士後培訓,1978年加入洛克菲勒大學任教,自2004年起榮獲RichardandJeanneFisher講座教席。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13年,三位科學家曾經獲得第十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他們用三十多年的時間探究生物鐘的奧秘,找到了操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邵逸夫獎什麼技術讓他們獲獎?此次諾貝爾醫學獎表彰理由為他們在“生物節律的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生物鐘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彙,但它的本質和運作模式一直是一個謎團。三位科學家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基因變異果蠅,打破傳統,做了一系列大膽實驗。在他們之前,美國物理學家、分子生活學家和行為遺傳學家西摩本澤曾在果蠅上發現了生物鐘調節的秘密。而後三位科學家沿著西摩本澤的研究繼續前行。1984年,三位科學家發現如果改變果蠅體內一組特定基因,其生物鐘就會被改變,這組基因被命名為週期基因(periodgene,簡稱“theper”)。這個發現揭示出生物鍾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在此基礎之上,他們發現果蠅腦內週期基因的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水平呈晝夜節律性變動它們在早晨濃度較低,而夜晚濃度升高。之後,三位科學家進一步探索,發現更多與生物鐘有關的基因(9至12組),並研究出他們的產生、運作機制,瞭解這些基因的mRNA及蛋白是怎樣控制晝夜節律的,找到了操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這個研究成果的最大價值在於這個調控機制也適用於其他生物,包括人類。例如,人類有兩個基因,與果蠅的晝夜節律基因對應,而這兩個基因與影響睡眠節奏的遺傳病呈現相關。從基因變異角度研究哺乳動物生物節律,三位科學家為治療人類遺傳性疾病做出重要貢獻。近五年獎獲者平均年齡67.8歲,有1名中國人根據諾貝爾獎官網統計,從1901年開始首發,到2017年共頒發了108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共有12名女性科學家。據統計,在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最常見的研究領域是遺傳學,共有48名獲獎者。其次是生物化學、細胞生理學和神經生理學。近五年諾貝爾醫學獎或生理學獎的獲得者共有12位,平均年齡67.8歲。其中來自日本的科學家有三位,英、美及挪威各有兩位,德國、愛爾蘭和中國各有一位,多位科學家的研究領域集中在細胞生物學。以下為近五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及獲獎原因:2012年: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爵士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因“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獲獎。兩人獲獎時分別79歲,50歲。2013年:美國科學家詹姆斯?E?羅斯曼和蘭迪-W?謝克曼,以及德國科學家托馬斯-C?蘇德霍夫因“在細胞內運輸系統領域的新發現,三人發現了細胞囊泡交通的執行與調節機制”獲獎。三位科學家獲獎時分別63歲,65歲,58歲。2014年:英國科學家約翰?奧基夫和挪威兩位科學家愛德華?莫索爾和梅?布萊特?莫索爾因“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獲獎。三位科學家獲獎時年齡分別為75歲,51歲,52歲。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獲獎。屠呦呦是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科學家,獲獎時屠呦呦已經85歲高齡。同時,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因“發現對一種由蛔蟲寄生病引發的感染採取了新的療法”同獲該獎。兩位科學家獲獎是分別85歲,80歲。2016年: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因“發現細胞自噬的機制”獲獎。獲獎時,大隅良典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