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以塑膠為食蟲子
2015年10月1日(農曆2015年8月19日),蟲子以塑膠為食或可用於治白色汙染。2015年10月1日,中美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報告說,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膠,他們已在黃粉蟲體內分離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並將其儲存。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微生物有效降解聚苯乙烯的科學證據,為用生物降解方法治理“白色汙染”提供了新思路。黃粉蟲又名麵包蟲,被人工大量養殖用作動物飼料。以前有研究人員宣稱分離出降解聚苯乙烯的細菌,但缺乏有力的物理化學分析證據支援聚苯乙烯被微生物降解,而且有關微生物也沒有被國際上承認的微生物中心收藏,因此這類研究成果並不被學術界認可。塑膠大餐大嚼聚苯乙烯泡沫塑膠的麵包蟲是塑膠汙染有解的有希望跡象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觀察到,100條黃粉蟲每天可以吞食34至39毫克的聚苯乙烯塑膠,相當於一小片藥片的重量。這些塑膠在黃粉蟲腸道內停留不到24小時,其中約48%被降解成二氧化碳,小部分被吸收。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為食物來源的黃粉蟲與正常取食的黃粉蟲一樣健康,其排洩物還能用於農作物土壤育肥。黃粉蟲腸道微生物在塑膠分解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研究人員首次從黃粉蟲腸道中分離出一株可以利用聚苯乙烯作為唯一生長營養物的細菌,並將這種細菌儲存在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尋找海洋生物食客該領域的另一研究可能涉及尋找麵包蟲的海洋生物等價物來消化塑膠,Criddle說。塑膠廢棄物在海洋中尤其是個問題,它破壞棲息地,殺死無數海鳥、魚、海龜和其他海洋生物。然而,要了解塑膠降解的有利條件和用於分解聚合物的酶還需要更多研究。這反過來,又可能幫助科學家設計更強大的酶來降解塑膠,並指導製造商設計不會積累在環境或食品鏈中的聚合物。中美聯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首次為微生物降解塑膠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也為開發生物降解聚苯乙烯塑膠製品的技術提供了全新思路。中美聯合團隊還將進一步研究黃粉蟲及其他昆蟲對不同塑膠的降解,為開發治理塑膠汙染的酶製劑和其他生物降解技術提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