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9月29日發生的大事件

我國與日本建交

在48年前的今天,1972年9月29日(農曆1972年8月22日),我國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和服少女,身著傳統和服、精心打扮的日本少女。日本(Japan),全稱日本國,意為“日出之國,太陽昇起的地方”。位於東亞太平洋西部的島國。面積37.78萬平方公里。人口12443萬(1992年10月),主要為大和族,約有2萬阿伊努族人。通用日語。神道和佛教盛行。首都東京。礦產資源貧乏,絕大部分靠進口。西方經濟大國,工業高度發達,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4107美元(1993)。主要農產品有水稻、小麥、大豆。畜牧業有奶牛、肉牛、豬、馬、綿羊、家禽等。工業主要有鋼鐵、汽車製造、船舶、電力、數控機床、電器等部門。出口汽車、鋼鐵、船舶、化學工業品、機械工業產品、輕工業品、電器;進口以礦產資源、石油、原材料和糧食作物為主。大型港口有神戶、橫濱、名古屋、大阪等。公元645年透過大化革新,確立古代天皇制,開始向封建社會發展。公元12~19世紀處於封建社會,1871年明治天皇規定以傳說中的神武天皇即位日(2月11日)作為日本紀元的開始,即建國日。國慶日為在位天皇明仁的誕辰(12月23日)。19世紀中葉美英等西方國家先後入侵,民族矛盾激化。1868年實現明治維新,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對外逐步侵略擴張。1894年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1910年併吞朝鮮。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製造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美軍進駐日本。1947年日本由天皇制改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制國家。戰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60年代末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對外政策以日美關係為基礎。重視亞洲外交,加強同西方發達國家及歐共體的合作,積極發展同中國、東盟、東歐的關係,努力改善日俄關係。1972年9月29日同中國建交。首相安倍晉三航空自衛隊戰機航空自衛隊飛機抵達沖繩。美國軍艦抵達沖繩基地。日美同盟,美軍大兵協助日本士兵派發救援物資。航空自衛隊戰機空中演習。鐵路,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神戶機場地鐵路牌市區大巴JR線地鐵車廂隨處可見的腳踏車計程車會津鄉土料理1(會津若松市)會津鄉土料理2(會津若松市)福島米做的飯糰(福島縣)會津醬汁豬排飯(會津若松市)柳津粟米饅頭(柳津町)車站商店陳列的福島酒(三島町)車站商店的特色商品(三島町)會津祭1(會津若松市)會津祭2(會津若松市)會津彼岸獅子舞(會津若松市)會津彩繪蠟燭節(會津若松市)小紅牛彩繪體驗(會津若松市)會津藩校日新館(會津若松市)蘆牧溫泉(會津若松市)拔大稻草比賽(會津坂下町)七日堂裸旨(柳津町)柳津溫泉滑雪場(柳津町)東京地標建築——東京塔。誦經,寺廟中誦經的和尚。夜幕澀谷,澀谷的夜晚。櫻花簇擁下的神社。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橫跨靜岡縣和山梨縣的休眠火山,2002年8月,經日本國土地理院日本神社。日本靖國神社外景。櫻花爛漫,靖國神社外盛開的櫻花。舌尖上的日本,日本美食。早安東京,晨光中的東京。日本傳統美食——壽司。櫻花與鶴城(會津若松市)東山溫泉街景1(會津若松市)東山溫泉街景2(會津若松市)栄螺堂(會津若松市)栄螺堂的天花板(會津若松市)栄螺堂的階梯(會津若松市)七日町大道(會津若松市)蘆牧溫泉(會津若松市)沼澤湖(金山町)福滿虛空藏尊園藏寺(柳津町)延伸閱讀:周恩來巧妙用計與美日建交基辛格大罵日本延伸閱讀:周恩來巧妙用計與美日建交基辛格大罵日本1972年9月28日,周總理和當時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在北京相會1972年2月,毛澤東與尼克松會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歷任政府都看美國的眼色行事,因此,中美關係對中日關係有相當大程度的影響。周恩來對改善中日關係不急不躁,立足於打持久戰。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提出“民間先行,以民促官”的對日方針,即透過不懈的民間往來促動日本官方立場的變化。但周恩來也意識到,中日關係不是單純的中國和日本兩國的問題,當日本的腰桿還沒有硬到可以對美國說“不”時,中日關係的實質性改善還有賴於中美關係的鬆動。胡長明在《大智周恩來》中,對於中日建交前兩國領導人互動的情形做了極為生動的描述。日本需要“和式基辛格”自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到1972年2月尼克松的北京之行,被日本人稱之為“尼克松衝擊”。尼克松訪華的訊息使日本朝野上下為之譁然,電視機前擠滿了人。日本外交在二戰後一直追隨美國,尼克松政府卻在日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派基辛格在1971年7月秘密訪問了北京。同年7月15日,中美兩國同時發表了尼克松將在1972年訪問中國的公報。而日本首相佐藤在公報釋出前3分鐘才得知相關訊息。美中兩國的和解意味著開啟了以往阻撓日中關係正常化的鎖鏈。一向敵視中國的佐藤首相在觀看尼克松訪華的實況轉播時,太陽穴不停地跳,彷彿在做一場惡夢。記者們緊迫不捨,非要首相談一下感受,他終於不加掩飾地說:“(尼克松)他自己不是說了嗎?這是本世紀的偉大事業。他自己說了別人還說什麼!”佐藤歪著嘴一聲不吭地離去。1972年2月,當日本人看到中美首腦會晤的電視節目時,那酸勁就別提了。眾議員古井喜實說,“北京機場首先向美國總統而不是日本首相開放”,“日本必須儘快地與中國恢復邦交”。於是,搶在美國之前與中國復交,就成了日本政要經常思考的問題。日本國內的輿論也呼籲說,“像美中恢復交往那樣,推出一位‘和式基辛格’很有必要”。周恩來和日本鉅變周恩來利用中美關係巧施分化戰略,帶動日本重新思考中日關係。中美《上海公報》中寫道:“中國方面表示:堅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和對外擴張,堅持支援日本人民要求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和平和中立的日本的願望”,“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局發生了一次鉅變,佐藤內閣垮臺,新上任的田中內閣表示:“要加快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邦交正常化的步伐。在激烈的動盪的世界形勢中,積極奉行和平外交。”自從尼克松訪華以來,日本人唯恐落後於形勢,“搭不上最後一班車”。周恩來明白這些,問題只是車主什麼時候同意他們上車了,現在機會已經成熟,可以讓日本人“搭車”了。在周恩來的導演下,中日建交的氣氛越來越濃厚,日本許多在野黨如社會黨、公明黨等的代表人物紛紛作為中日兩國政府的“牽線人”和資訊傳遞員來到中國。1972年7月12日,日本社會黨副委員長佐佐木更三在訪華前會見了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探詢他們對復交三原則的態度,田中果斷地說:“那是理所當然的,我承認三原則。因此,對處理臺灣問題有堅定的信心。”為慎重起見,佐佐木又問道:“如果周總理問到,就照那樣傳達可以嗎?”田中明確答覆:“一定實行。”帶著田中的態度,佐佐木來到北京。7月16日晚,周恩來和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廖承志會見佐佐木,佐佐木向周恩來透露了他與田中會談的內容並且保證說:“我想田中君是靠得住的。”周恩來說:“那是否就請田中首相到北京來呢。”佐佐木立刻補充一句:“那是最好不過了,希望務必邀請。”周恩來再一次說:“如果現任首相、外相或其他大臣來華談恢復日中邦交問題,北京機場準備向他們開放。”並告訴佐佐木,田中訪華的待遇將與尼克松一樣,繞道香港不方便,可直飛北京。中國讓步毛澤東發問佐佐木訪華,消除了雙方建交中的主要障礙,也提高了雙方之間的信任度。從此開始,雙方都在為政府間的正式會談作緊鑼密鼓的準備。日本公明黨中央執行委員長竹入義勝7月27日同田中密談後,秘密趕到北京。選擇竹入作為官方資訊傳遞人,是周恩來的主意。竹入是中國人的老朋友,在日本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同時與周恩來的私交也不錯。他出馬有助於雙方縮小分歧,又不會洩漏訊息,這樣就可以大大節省正式談判的時間,避免形勢發生逆轉。周恩來三次會見竹入,累計談了十個小時。周恩來向對方提出了中方的建交方案,主要內容有:中日兩國永遠友好;理解邦交正常化三原則,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日中的戰爭狀態以共同宣告方式宣告終了;廢除日臺條約;承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確認和平解決糾紛問題;不謀求霸權;放棄戰爭賠款;締結和平友好條約,在此之前先締結通商航海條約、航空協定等;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日本與臺灣斷絕外交關係,解放臺灣後,中國對日本的團體和個人在臺灣的投資和經營的企業,當予以適當照顧。竹入將這些內容作成筆記,於8月4日面交田中首相。田中和大平外相認為周恩來所談通情達理,以此進行談判定能成功。在一切準備工作安排就緒的情況下,田中首相、大平外相等日本官員於1972年9月25日到達北京,周恩來等中國政府官員到機場迎接。從當天下午到27日下午,周恩來與田中進行了三次限制性會談,關於日本在侵華戰爭中的責任問題,田中在致詞中輕描淡寫地稱日本給中國人民“添了很大的麻煩”,對此,周恩來在會談中多次嚴肅批評日本,說“添了麻煩”這句話,猶如不留神地把水潑到女性裙子上,向人家道歉似的。他要求日本對侵華責任作出深刻反省。周恩來也做出了一些讓步,如承認《日美安保條約》;將“結束戰爭狀態”改為“結束不正常狀態”。在敏感的臺灣問題上,日本以遵守其簽訂的條約為由,不願在聯合宣告中宣佈廢除《日臺條約》,但同意在聯合宣告中申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談判中的難點逐一解決和雙方對聯合宣告內容達成一致意見後,毛澤東於27日晚上會見了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周恩來等人作陪。毛澤東問田中:“吵架吵完了嗎?不吵架是不行的。”田中說:“不,和周總理談得很圓滿。”毛澤東笑了:“不打不相識,吵了架才能成為好朋友。”田中表示“的確如此。”基辛格大罵日本當年9月29日,兩國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中日聯合宣告》簽字儀式。以此為界,中日兩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從《中美上海聯合公報》的發表到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前後僅七個月時間,這使各方觀察家歎為觀止,也使多年的反對者感到“迅雷不及掩耳”。此時,最不興奮的就是基辛格了,因為日本這個“小夥伴”在對華政策上居然跑到了自己前頭。基辛格大罵日本說:“在所有背信棄義的人中,小日本是最壞的一個。”他給出的理由是,日本匆忙與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而且居然挑選中國的國慶日去幹這事。胡長明著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