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防無錢不救火引發爭論
2010年9月29日(農曆2010年8月22日),美國消防無錢不救火引發爭論。金錢的力量是否超過了人類的悲憫之心?美國某些現有制度是否背離了“人們互相關懷”的初衷?公民權究竟包含哪些內容?慘劇引發美國各界爭論。2010年9月29日,美國田納西州奧拜恩縣,16歲的蘭斯·克拉尼克把垃圾放在祖父母家屋前的一個桶裡焚燒,然後進屋洗澡。等他洗完澡出來,發現桶旁邊的一個棚子著了火。蘭斯慌忙拿起祖父澆花用的水管,試圖把火撲滅,但這點兒水無異於杯水車薪。火勢不但沒控制住,還迅速蔓延到蘭斯祖父吉尼的房間。聽到孫子的呼叫聲,吉尼和妻子博萊特趕緊跑出房間,撥打了臨近的南富爾頓縣的報警電話。接電話的排程員告訴吉尼,10分鐘後消防車將趕到。消防隊袖手旁觀吉尼一家心急如焚地煎熬了10分鐘,消防車沒來,排程員的電話卻來了。排程員告訴他們,消防車不會來了,因為他家沒交75美元的消防年費。吉尼連忙解釋說自己並非惡意欠費,往年都繳納年費,“只是今年收到消防年費的賬單時,我們一家人正打算外出宿營,把繳費的事給忘了”。他請求消防局先派人過來滅火,他會現場繳納年費。但排程員不為所動。過了一陣,消防車終於來了。讓吉尼更加沮喪的是,消防員並沒有給他家救火,而是把水全部澆到鄰居家的房屋上。原來,一個已經交費的鄰居擔心火危及自家,打電話報了警。吉尼說:“他們(消防員)不和我說話,只是把水澆到籬笆的另一側,然後站在外面,看著大火燃燒。”撲滅鄰居家的火後,眾人請求消防員撲滅吉尼家的火,有鄰居主動提出給消防員上千美元的報酬,但消防員拒絕滅火,在眾人的抗議聲中開走了消防車,留下吉尼一家,眼睜睜地看著房子化成灰燼。其實,這體現了美國不養懶人的理念,是偉大的公平公正的契約精神在大放光芒。兩派人士起爭議這一事件在美國引發廣泛爭論。保守派批評消防部門不夠人性化,自由派人士則堅持公共服務機構應保持相對獨立性。保守派人士福斯特認為,消防部門應該同意克拉尼克當場支付滅火費用的請求。國際消防員協會謝特伯格說,消防部門的行為非常不負責任。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富蘭克林曾倡導組建義務消防隊,認為消防服務應該覆蓋全民。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家摩根說:“眼睜睜看著房子燒燬卻袖手旁觀,這一理念富蘭克林不會支援。”而相當一部分人支援消防部門的做法,認為不應助長那些靠別人繳費保自己平安的人。自由派人士威廉森說,這個世界充滿“白吃白喝的人和忘恩負義的人”,他們無權尋求南富爾頓消防隊員的幫助,就像得克薩斯的人不能要求紐約警察來查案一樣。電視節目主持人貝克認為,若想制止某些人“蹭吃蹭喝”,就應該有更多這樣的事情發生。公民權如何定義在這場“究竟誰之過”的拉鋸式論戰背後,其實掩藏著一個更為嚴肅的問題:公民權該如何定義?這不是美國民眾第一次討論這個問題。上世紀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出臺的“羅斯福新政”擴大了公民權範圍:緊急援助計劃幫助人們擺脫飢餓,最低工資和最長勞動時間則保護工人免受自由市場過度擴張帶來的傷害。可如今,一些政客卻走上一條相反的道路:在公民權中摻水,把美國人變成“純粹的消費者”。在他們眼中,像消防服務這樣的基本公共服務不是靠公民權就能得到的,而是用錢買的特權。消防費的來源可以由地方政府自行決定,克拉尼克一家所在的奧拜恩市若能增加一項稅額不高的電錶稅,或者稍微提高不動產稅,就能完全支付當地消防開支。這也許是一個可行的解決途徑,可以讓市區和郊區的居民都得到消防保護。公民權的體現其實就這麼簡單:當房子著火時,可以有人幫忙把火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