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9月25日發生的大事件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

2019年9月25日(農曆2019年8月27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自9月25日16時23分起,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的空客A380、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空客A350、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波音747-8、中國聯合航空公司的波音737-800、北京首都航空公司的空客A330-200、河北航空公司的波音737-800、廈門航空公司的波音787-9,7架大型客機依次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起飛,分別前往廣州、上海、成都、延安、杭州、福州、廈門,標誌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截至目前,共有66家航空公司意向入駐北京大興機場,預計到2022年,機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4500萬人次。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方面介紹,該機場民航部分投資達1167億元,帶動交通等市政配套投資達3000多億元,總投資達到了4500億。據央視新聞報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被譽為“世界第七大奇蹟”,那麼,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底有哪些世界之最?下面是記者的盤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IC資料圖目前全球建設規模最大的新建機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位於北京市大興區和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之間,與天安門直線距離為46公里,是目前全球建設規模最大的新建機場。機場本期紅線內總用地約27平方公里,遠期規劃佔地面積45平方公里,並且在北京和河北規劃了共150平方公里的臨空經濟區。機場規劃四縱兩橫6條民用跑道,本期建設三縱一橫四條跑道、268個停機位。機場建成了“五縱兩橫”的交通網路,1小時通達京津冀。本期共建設各類用房450萬平方米,其中,航站樓綜合體建築140萬平方米,直接用於航空服務的核心區面積70萬平米,可停靠飛機的指廊展開長度超過4000米。9月25日拍攝的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內擺放的機場航站樓模型。本文圖片均來自新華社(除署名外)世界最大的減隔震建築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工程建設難度世界少有,其航站樓是世界最大的減隔震建築,建設了世界最大單塊混凝土板。初步統計,北京大興機場已經創造了40餘項國際、國內第一,技術專利103項,新工法65項,國產化率達98%以上。五大指揮部已獲重大獎項50餘項,工程驗收一次合格率100%,13項關鍵建設指標全部達到世界一流。上千家施工單位,施工高峰期間5萬餘人同時作業,全過程保持了“安全生產零事故”,全面實現廉潔工程目標。航站樓鋼結構工程榮獲中國鋼結構金獎以及年度工程大獎。其建設和運營籌備總進度綜合管控難度堪稱世界之最。9月4日拍攝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內部。“無柱感”大興機場航站樓核心區一共只有8個C型柱,“無柱感”的設計為旅客提供了最大化的通透公共空間。據央視新聞報道,航站樓的屋頂鋼結構重量4萬多噸,僅用8根C形柱支撐,C形柱彼此間距200米,這些柱子所包圍形成的最大空間可以放下一個水立方。站在航站樓中心,五條指廊一目瞭然,沒有任何遮擋。直接和通透的視線讓旅客可以清晰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目測步行距離,這是交通建築提供的非常友好的體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內部(9月10日攝)。首個“雙進雙出”航站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是世界首個擁有兩個抵達層和兩個出發層的航站樓——F1-F4分別是國際到達、國內到達、國內出發、國際出發。航站樓外連線高速和機場的雙層橋,分別對應航站樓F3、F4——國際出發走上層,國內出發兩層均可。世界首個實現高鐵下穿的航站樓投入運營後,北京大興機場在執行效率方面屬於世界領先水平。具體而言,機場航站樓是世界首個實現高鐵下穿的航站樓,雙層出發車道邊世界首創,有效保證了旅客進出機場效率。世界最大的耦合式淺層地溫能利用專案北京大興機場在綠色指標方面也屬於世界領先水平。具體而言,北京大興機場旅客航站樓及停車樓工程獲綠色建築三星級認證和全國首個節能建築3A級認證,也是目前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綠色建築。每年約可節約8850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相當於種植119萬棵樹。機場在全球樞紐機場中首次實現了場內通用車輛100%新能源,擁有世界最大的耦合式淺層地溫能利用專案,是全國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機場。9月25日,乘客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內準備乘機。世界最大的空管自動化系統機場跑道在國內首次採用“全向型”佈局,採用了世界最大的空管自動化系統,建立了中國最大終端管制區,在航空器地面引導、低能見度條件執行等多方面運用世界領先航行新技術,確保了執行效率和品質。空管自動化系統是管制員對空指揮的核心繫統,被喻為管制員的眼睛。透過自動化系統,管制員能夠看到航空器的各項資訊,監控航空器的執行狀態,並實施空管指揮。自動化系統在保障飛行安全、提升執行效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瞭解,大興機場空管配套工程中,華北地區新建173套管制席位,與現有系統連線後,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空管自動化系統。據華北空管局方面介紹,大興機場空管主備用自動化系統的飛行資料及相關的管制員指令資料將實現雙向同步,當出現故障或進行系統升級時,管制員可以無縫切換使用備用系統,飛行資料保持高度一致,提高自動化系統保障能力,安全性進一步加強;北京地區首次引入進離港排序(AMAN/DMAN)功能,對進港和離港航班自動排序,減少飛機盤旋和跑道等待,合理調配空域和機場資源,執行效率進一步提升;採用資料一體化方案,實現空管自動化系統與進離港排序系統(AMAN/DMAN)、電子程序單系統(EFS)、高階地面引導系統(ASMGCS)、協同決策系統(CDM)間的資料互動,有效解決當前塔臺空管系統之間資訊孤島的問題,系統功能進一步融合。9月25日,中國南方航空公司CZ3001次航班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起飛。全國首個交叉跑道執行的機場大興國際機場採用了“三縱一橫”4條全向結構跑道的設計,是全國首個交叉跑道執行的機場。“一橫”的設計在跑道資源豐富,跑道使用功能單一化的條件下,從跑道設計佈局的角度出發,高效疏導大興機場飛往華東地區、大連青島及遠地區的出港航班,同時有效地減輕大興機場離港飛行與首都機場進港飛行流之間潛在的衝突。此外,大興機場在開航時就具備HUD(平視顯示器)RVR(跑道視程)75米起飛、ILS(儀表著陸系統)IIIB類進近著陸以及A-SMGCS(高階機場場面活動引導與控制系統)四級功能三項新技術,這三項新技術代表著國際航空業界低能見度執行的先進水平,將有效保障霧、霾等天氣下大興機場航班的安全順暢執行。9月25日,乘客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內登機。綜合交通樞紐整合度、便捷性達世界領先水平對於一座全新的大型一體化綜合交通樞紐來說,通達性至關重要。為了解決好這個矛盾,讓旅客都能快捷地抵離新機場,國家規劃了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路網系統,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為主導,著力打造“五縱兩橫”的綜合交通主幹網路。其中,五縱是指京開高速公路(拓寬)、新機場高速、京臺高速、京雄鐵路、新機場快線;兩橫指機場北線高速、廊涿城際鐵路。同時,為了倡導公交優先的理念,大興機場交通設施規劃中的軌道交通(機場快軌、城際鐵路等)出行比例將達到30%;道路公共交通(機場巴士、省際巴士、公交)出行比例達到20%,公共交通總和達到50%。高鐵、城際、快軌等多種軌道交通南北穿越航站樓,在航站樓下設站,其中京雄城際鐵路(設計時速350公里/小時)、地鐵大興機場線、廊涿城際本期與航站樓同步投入使用。旅客可以透過站廳內的大容量扶梯直接提升至航站樓的出港大廳,實現了真正意義的“零距離換乘”。航空旅客與其他交通工具換乘區域控制在約500米寬,100米進深的範圍內,實現了“無縫銜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的整合度、便捷性達到世界領先水平。9月25日,廈門航空公司工作人員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內迎接乘客。四項主要中轉時間居於世界前列對於中轉旅客來說,大興機場的中轉手續集中辦理區讓中轉流程變得更加便捷。這一區域設在機場二層,位於國內混流流程與國際到達流程的中間位置。作為國際轉國內、國際轉國際、國內轉國際這三個中轉流程的彙集地,集中中轉區實現了邊檢、海關等中轉流程設施在同一個現場辦公,便利旅客的同時也為方便了相關部門的資源調配。據測算,大興機場將實現國內轉國內30分鐘、國際轉國際45分鐘、國內轉國際60分鐘、國際轉國內60分鐘,機場最短中轉銜接時間位於世界前列,為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增加了籌碼。9月25日,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工作人員在介紹自助行李託運機使用方法。首次使用國產化行李處理系統國內此等規模的機場首次使用了國產化的行李自動處理及資訊管理系統。採用創新的行李傳輸模式,出港行李設計為兩級分揀,提升了行李系統處理效率。出港行李到近機位的平均距離約230米,提高行李處理裝置及人力週轉效率,縮短值機結櫃時間。進港行李平均運送距離為550米,首件進港行李可在13分鐘內到達,避免旅客長時間等待行李。行李傳送效率優於同等規模機場。9月25日,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工作人員(前左二)在指導乘客透過“人臉識別”辦理值機手續。智慧旅客安檢系統具5大創新點智慧旅客安檢系統由自助驗證分系統、人臉識別分系統、自動傳輸分系統、資訊分系統四個分系統構成。四個分系統相結合,貫通整體智慧化旅檢業務流程,使得智慧旅客安檢系統具備旅客自助驗證、防止漏驗錯判、無感身份識別、人包自動繫結、行李識別分揀、托盤自動回傳、資訊自動整合、資訊快速查詢八項功能特徵。擁有實現旅客自助安檢查驗的全流程自動化操作;首次建立以生物特徵標籤為關鍵資訊的安檢流程;首次實現隨身行李與生物特徵標籤的對應;實現安全行李與可疑行李的分離和空筐回傳;首次實現了旅客過檢資訊實時監控和即時倒查五大創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