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出生
在124年前的今天,1896年9月24日(農曆1896年8月18日),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出生。1920年,菲茨傑拉德與澤爾達結婚,他們成為那個時代奢侈生活的代表人物。1896年9月24日,美國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FrancisScottKeyFitzgerald)出生,《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他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是美國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菲茲傑拉德1896年9月24日生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是一個信奉天主教的中產階級家庭的獨子。他的外祖父是百萬富翁,因此家庭中有上層階級的傳統,但到他父親那一代的經濟力量已經一落千丈。他從小與富家子弟一起玩耍,又深知自己不是他們中間的一分子,因此自幼即渴望將來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反映在菲茨傑拉德文學作品中,他自己的生平經歷,也許比其他作家更多更直接。他大多描寫美國上流社會,追求物質成功是他筆下的人物,也可以說是他自己生活的中心目標。他企幕上流社會的奢華,但另一方面又看到了這種紙醉金迷生活的空虛實質。菲茲傑拉德普林斯頓大學未畢業就退學。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菲茨傑拉德也離開大學應徵入伍,授予步兵少尉軍銜,派駐南方亞拉巴馬州。在那裡他認識了一位法官的女兒珊爾達·賽瑞,並和她訂了婚。大戰結束後,1919年退伍後菲茨傑拉德復員到紐約,一度在廣告公司當職員,收入甚微,生活貧困,珊爾達同他解除了婚約。菲茨傑拉德在絕望中回到保羅市,閉門修改他早在大學時代已經完稿的長篇小說。經過一番刻苦努力後,作品終於在1920年3月出版,這就是他的成名之作《人間天堂》。菲茨傑拉德一鳴驚人,各家雜誌爭相發表他的短篇小說。此時他年方二十四歲,成為美國文學界的“金童”。1921年他與珊爾達結婚。珊爾達對菲茨傑拉德來說,不只是一位美麗的妻子,而且是他創作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支配者。在菲茨傑拉德後來許多小說的女主人公身上,都有著珊爾達的容貌特徵和性格氣質。這對夫婦婚後的生活也象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奢侈豪華。有人說,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時難以散席的雞尾酒宴。”菲茨傑拉德從心理到生活上已經變成了美國二十年代上流社會的一員。但是豪華的生活給菲茨傑拉德帶來的不僅是歡樂,也給他帶來了煩惱。他沉湎在財富的泥潭中感到精神空虛,對生活的前景感到虛幻。燈紅酒綠的宴席能填滿他的腸腹,卻填不滿他日漸空乏的心靈。1920年,菲茨傑拉德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少女與哲學家》。1922年,出版了《爵士時代的故事》,這部短篇小說集的題名後來成了一個時代的名稱。所謂“爵士時代”,用菲茨傑拉德的話說,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二十年代經濟危機爆發這十年間,他說這是美國“歷史上最會縱樂、最講炫麗的時代”,年輕的一代發現在這個時代裡,“一切神祗統統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對人的一切信念完全動搖”。他的作品反映了中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青年對於這個時代的感受,尤其是對於上層資產階級的不滿情緒。由於這個原因,菲茨傑拉德被視作美國二十年代文學最重要的發言人。他的作品也從狹小的有產階級圈子裡解脫出來,成為有社會基礎的大眾文學的組成部分;寫作技巧上也比從前大有進步,思想格調也較以前高,對上層社會的羨慕之情逐漸被不平之氣所替代。短篇小說《象里茲飯店那麼大的金剛鑽》就洋溢著這種鮮明的格調。小說寫中學生潘西·華盛頓邀請同學約翰·安格到他家去度假。潘西在路上透露說,他父親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家中有一塊“比里茲卡爾飯店還要大的鑽石”。約翰到那裡一看,發現華盛頓家的住宅建造在一座鑽石山上,房子都是用金子和鑽石製成的。另外,他還發現這家人蓄養了一大批黑奴,而這些黑奴居然不知道奴制已經廢除了。華盛頓家族為嚴守鑽石山的秘密,層層設防,進去固然不易,出來更是萬難。邀來的客人在散席時也都被謀害。約翰面臨被殺的危險,趁政府派飛機前來偵察圍剿的機會,帶了潘西的兩個妹妹逃了出來。華盛頓家其他人潛入地洞,炸燬了鑽石山。作家用這個寓言揭露了美國億萬富翁專橫暴虐,為所欲為的卑劣行徑,描出上流社會不是什麼天堂,而是陰森可怕、腐朽透頂的地獄,讓人們從金錢中聞到了血腥味。1922年,菲茨傑拉德出版了長篇小說《美麗的不幸者》,取材於他與珊爾達的婚事。同年,菲茨傑拉德夫婦遷居紐約長島,他以新居地為背景,開始創作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長篇小說於一九二五年出版,受到評論界的讚賞和推崇。不久,菲茨傑拉德一家住到巴黎。在那裡,他結識了不少“迷惘的一代”作家,其中有海明威、道斯·派索斯和麥克雷士等。菲茨傑拉德十分敬佩海明威,幫助他出版了不少早期作品,倆人很快就結成為好朋友。可是,等到海明威成名而菲茨傑拉德敗落的時候,兩個人的友誼便中斷了。在以後的兩年中,菲茨傑拉德很少寫作,大部分時間陪伴妻子出入舞廳、宴會,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除參加一千個晚會外,無所事事。”直到1934年,他才出版了長篇小說《夜色溫柔》。從1926年起,珊爾達不時地精神失常,1934年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能出來。菲茨傑拉德忙於籌錢支付妻子的住院費,自己也染上嗜酒的惡習,不能自拔,弄得債臺高築,只得靠替好萊塢寫劇還債。1940年,菲茨傑拉德因心臟病去世,終年四十四歲。菲茨傑拉德一生經歷了挫折、迷惘、成功與失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夢”的追求與破滅。菲茨傑拉德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人間天堂》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它描述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及新時代的開始。它描寫的是一群二十年代美國青年放蕩不羈的生活,這些青年人有一個共同心理:憎恨並懼怕衰老,希望能永遠停留在二十幾歲。因而他們緊緊抓住二十幾歲的青春年華,盡情地享樂,狂熱地追求和熱切地愛戀。小說的主人公阿莫瑞家境富裕,享有各種特權,他嬌生慣養,多情善感,充滿了年輕人的幻想:要娶“最漂亮的姑娘”,要登上社會的“頂峰”做個“大人物”。他進入普林斯頓大學讀書後,愛上了費城年輕寡婦克拉拉,並提出要跟她結婚,被婉言拒絕。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阿莫瑞赴訓練軍營受訓。戰爭期間母親病死,家業敗落,朋友各奔東西。戰後阿莫瑞愛上了好友亞歷克的妹妹羅莎琳德,可是她卻決定嫁給比阿莫瑞更有錢的道森。阿莫瑞的一切幻想都破滅了,便終日沉浸於酗酒之中。不久,在一次去馬里蘭州的旅途中,他遇到一個名叫伊莉諾的漂亮女子。在那裡,他們度過幾星期的共同生活,然後各奔東西。對此,阿莫瑞先是詛咒那姑娘,後來開始“厭惡這個社會制度”,盼望著來一場社會革命,把自己推到社會的頂峰。小說基本取材於作家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的生活,反了映了他對上流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羨慕之情。該小說使菲茨傑拉德獲得“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稱號。這篇小說體現出菲茨傑拉德的一些藝術特色:風格優雅細膩,語言流暢,結構嚴謹,尤其是人物對話寫得自然逼真,富有個性。二十年代有兩大特徵,一是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暫時繁榮,給不少美國人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舒適,社會上由此滋生一種普遍的樂觀情緒。在這個經濟上升時期,有些巧於經營者開始興旺發達。他們的榜樣給美國人帶來對未來生活的幻想。根深蒂固的“美國夢”——即人人皆有機會發財致富的神話,具有前所未有的吸引力。也正由於當時追求物質成功的瘋狂氣氛,這個時期被人稱為“喧囂的二十年代”。另一個明顯標誌是美國人的精神空虛和道德墮落。由於以爵士樂為先鋒的新時髦衝擊了傳統文化,大膽放蕩的服飾和行為成為時尚,享樂主義變作生活的目標。青年一代在物質追求和理想追求之間劃等號,把鈔票當作人生成敗的資料。不擇手段的物質追求,帶來了精神頹喪和道德敗壞。菲茨傑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形象地刻劃了美國青年在美國夢破產時的心理,小說由一個名叫涅克·卡拉威的青年商人敘述,涅克在紐約學做股票生意,住在長島。他有一個鄰居叫蓋茨比,生活豪華闊綽,天天舉行宴會,燈火輝煌,賓朋滿座,本人卻不大露面。大家覺得他是個神秘人物,尤其對他錢財來路頗有猜疑。一天,涅克應邀出席宴會,受到蓋茨比的熱情款待。原來,在大戰期間,蓋茨比在南方與涅克的表妹黛西相愛,可是黛西嫌蓋茨比貧窮,沒有嫁給他。等蓋茨比遠征回來,黛西卻嫁給了豪富的花花公子湯姆。湯姆另有相好,黛西生活並不幸福。五年後,蓋茨比發了財從外地回來,他天天舉行宴會是為了吸引黛西,宴請涅克是為了搭線。透過涅克安排,蓋茨比和黛西相會,他希望黛西與湯姆決裂,可是黛西捨不得湯姆的家用。兩人發生了爭吵,黛西情緒緊張,開車壓死了湯姆的情婦瑪特爾。蓋茨比為保護黛西,願意承擔事故的責任。瑪特爾的丈夫威爾遜開槍打死了蓋茨比。涅克為蓋茨比舉行葬禮時,過去的座上客一個也不來,湯姆夫婦連一束花也不送,葬禮落得淒涼黯淡。事後,涅克才知道,原來湯姆在暗中挑唆威爾遜,致使蓋茨比慘死。涅克看透了有錢人的心術,不願再同湯姆夫婦來往,離開紐約返回中西部老家。作者譴責了湯姆和黛西這些上層人物,同情慘遭上層社會暗算的蓋茨比。透過蓋茨比的形象,表達了比一般愛情悲劇更深遠的意義。在蓋茨比的心目中,黛西象徵著美國社會美好的方面,他用盡畢生的精力,夢想實現一個美麗的境界。但在實際生活中,黛西不過是一個庸俗的、精神空虛的、極端自私的輕浮小姐,她整天琢磨的是“今天下午怎麼消遣?明天下午怎麼消遣?這三十年的下午又怎麼消遣?”蓋茨比用畢生的心血築造起來的夢想在現實生活中竟是這樣一個俗物。《了不起的蓋茨比》對於愛情與理想的描寫,字裡行間隱隱地滲透著一股衰傷的細流,表露了作家對這一代人的理想的破滅感。作品一方面肯定蓋茨比夢想的必然破滅,另一方面又對蓋茨比寄予同情,對兩者錯落著筆,又相互映襯,使讀者產生多層次的複雜感情,引起豐富的聯想,構成興味盎然的意境。1926年,這部小說曾改編成劇本在紐約上演,七十年代末又拍成電影。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考驗,無論在社會意義上,還是在藝術成就上都不愧為美國文學中一部獨特的傑作。《夜色溫柔》的素材來自菲茨傑拉德與珊爾達在歐洲的一段生活,尤其是珊爾達患精神病的經歷。狄克是一位年輕而很有前途的美國醫生,在瑞士蘇黎世的一家醫院研究精神病原理,美國一個億萬富翁的女兒尼柯爾因父親亂倫而患上精神病。父親送她到歐洲治療。狄克出於憐憫與尼柯爾結婚,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將她治癒。婚後,狄克將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照顧妻子上,事業逐漸荒疏。尼柯爾恢復了健康,狄克卻消沉下去。後來狄克與一位女電影演員發生了愛情糾葛;尼柯爾也另找米·巴奔尋歡作樂。最後尼柯爾與狄克離婚,而與米·巴奔結合在一起。狄克感到無限惆悵,便借酒澆愁。他回到美國,在紐約州的一個小鎮上當一名開業醫生,最終一事無成。《夜色溫柔》是一部講述失敗者的故事。狄克的墮落充分暴露了金錢的腐蝕作用,簡單地指責尼柯爾病癒之後拋棄狄克並沒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整個上層社會的自私、道德淪喪、吮人吸血及金錢支配一切才是青年墮落的根源。菲茨傑拉德在世的時候,有些人推崇他的文學成就,但有些人認為他的作品中的感傷成分太重,人物刻劃膚淺,不承認他的文學家地位。但從四十年代未開始到現在,菲茨傑拉德再度引起人們的重視,他被看成同海明威、福克納並駕齊驅的現代文學先驅,從而恢復了他在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阿瑟·密茲納曾指出:“菲茲傑拉德用來構成他的故事的素材都是美國式的。就此而論,他比同時代的任何一個作家都更地道些。因此,僅僅將他的作品看作是對他那一時代的敏銳現象的反映,便值得一讀;當然,這些書中所包含的東西遠遠不止於此。”在藝術上,菲茨傑拉德擅長敘述故事,許多情節簡單的故事被他寫得悽惋動聽、流暢自然。他那細膩高雅的風格和感傷衰愁的情調也是別具特色的。進入30年代,他在好萊塢擔任編劇,1938年改編的《生死同心》是他唯一的一部在片頭上掛名的電影。其它創作或改編的主要作品有《女人》、《亂世佳人》、《居里夫人》、《我最後一次看到巴黎》、《綺夢初豔》等。1936年他開始寫最後一部小說《最後的大亨》,此雖未能完成,但也是文學傑作。1940年12月21日去世,年僅44歲。他和專欄作家希拉的愛情,1959年被拍攝成電影《痴情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