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9月24日發生的大事件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獲拉斯克獎

2011年9月24日(農曆2011年8月27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拉斯克獎。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24日,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階大獎。40年後大放光彩81歲屠呦呦獲拉斯克獎9月24日,81歲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榮獲素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的2011年度拉斯克獎。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詩經·小雅》的名句寄託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安排,屠呦呦的人生註定要與這棵神奇的小草連在一起。作為一名生藥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藥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以來,她幾十年如一日,埋首於深愛的事業中,將一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社會。屠呦呦說,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但作為一個在中國醫藥學寶庫中有所發現,併為國際科學界所認可的中國科學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親眼目睹了民間中醫配方救人治病的場景。然而,我從沒有想到我的一生會和這些神奇的草藥關係如此緊密。也沒想到,今天我會在這偉大的時刻接受國際科學界對我工作的高度評價。”“青蒿素之母”:為挽救數百萬瘧疾患者做貢獻20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難以控制。此時,正值美越交戰,兩軍深受其害。1967年的中國,正值“文革”期間,毛主席和周總理下令,一個旨在援外備戰的緊急軍事專案啟動,目的是要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藥。1969年1月,時年39歲的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的屠呦呦加入中醫藥協作組,在這個過程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屠呦呦意識到,高溫提取可能破壞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於是她重新設計了實驗過程,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為溶劑。這一步,至今被認為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所在。從神奇的小草中提取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對惡性瘧疾、腦瘧有著強大的治療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神奇物質,被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為“中國神藥”。屠呦呦也被稱為“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自述:190次失敗之後的成功屠呦呦之前在國際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很少。最近,她一篇題為《青蒿素的發現——中藥的饋贈》論文,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月刊《自然》上發表。我們得以看到屠呦呦在獻身科研過程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並在實驗室中觀察到這種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這個解決問題的轉折點,是在經歷了第190次失敗之後才出現的。”“青蒿素治療瘧疾在動物實驗中獲得了完全的成功,那麼,作用於人類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為了儘快確定這一點,我和同事們勇敢地充當了首批志願者,在自己身上進行實驗。實驗獲得成功之後,我們課題組深入到海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瘧原蟲的患者身上試用之後,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臨床效果出奇之好。”屠呦呦成就與爭議之伴行饒毅在博文中指出,包括屠呦呦後來的出版物引用文獻時,將他人的名字省略、自己的名字前移,等等,也為“523”其他參與者所詬病。“我們作為無爭議方試圖和屠呦呦交流也有一定困難,特別是不欣賞她把中醫研究院的原始材料收藏在自己家,不交出來給研究院,也不給我們。”饒毅在博文中指出。這一點,李國橋也有相同看法,他說,只要拿出原始記錄便可真相大白,“如果她有那個原始記錄,在某年某月,這個時間對的上號,弄到了原始記錄,那我們還應該承認那個就是青蒿素,現在問題是你不給原始記錄,問題在這裡。反正中醫藥所沒有拿到原始記錄,據說還有一些在他本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