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出生
在805年前的今天,1215年9月23日(農曆1215年8月28日),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成吉思汗之孫。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名字全稱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魯禾帖尼。1260年5月5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擁立下,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但未獲普遍承認。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為元朝皇帝,正式建立元朝,成為元朝首任皇帝,漢文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諡號薛禪可汗。1251年總理漠南漢地軍庶事,1253年率軍滅大理國。1259年(元憲宗九年)攻打來鄂州(今湖北武昌)時,得蒙古汗(元憲宗)死於台州的訊息,決策北還。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即大汗位,年號中統。1271年定國號元。1279年(至元十六年)滅南來,統一全國。在位期間,注意吸收漢族歷代的統治經驗,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並加強對邊境地區的控制,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病逝。延伸閱讀: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延伸閱讀: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文/洞無眠13世紀剛開始,蒙古人就以狂風掃落葉之勢橫掃地球,先後征服金帝國、西夏帝國、花剌子模以及俄羅斯,把想象力所及的陸地幾乎統統納入版圖。1259年,蒙古帝國又征服了朝鮮。第二年,忽必烈成為蒙古帝國當家人。這個世界上地盤最大的國家領導人當時還不知道有日本,他只知道普天之下只有南宋還在負隅頑抗,拒絕稱他為主人。蒙古人做了朝鮮的主人後,並不知道這個奴僕所受的委屈。委屈是日本人給的。日本倭寇的祖先們經常跑到朝鮮去打砸搶,朝鮮被騷擾得沒有辦法,就在1265年小心翼翼地告訴忽必烈,我們東南面有個叫日本的國家總欺負您的奴僕我。忽必烈忽必烈又羞又怒,羞的是他孤陋寡聞不知道有日本;怒的是,日本居然沒把他這個地球奴隸總管放在眼裡。雖然暴跳如雷,不過此時南宋還沒被解決,忽必烈不想對日本大動干戈。當然,忽必烈還有一個精明的戰略家的精密考慮。自日本廢止了遣唐使以後,日本和中國大陸之間的交通其實就已經斷絕。如果非要說有,那也只是偶爾冒險的商船往來,唐末五代不安定的政局,更是影響了中日之間的貿易熱情,另外就是造船技術的欠缺,特別是在海上季風知識方面的匱乏,使得航海成為自殺式的冒險活動,結果就是,橫渡中國海的船舶在十二世紀初期幾乎絕跡。堅冰直到南宋時才被打破,中日逐漸恢復了往來。在南宋以前,中日之間可憐兮兮的往來路線是以高麗為中轉站,先到高麗,然後再渡過對馬海峽。這是一條非常安全的路,遺憾的是,後來高麗發生內亂,政治腐敗,高麗人對往來客商勒索搶奪無所不為,商旅視這條路為黃泉路,所以只好另闢新航線。精明的人發現,從中國的寧波橫渡大海,就能一直到達日本的瀨戶。1133年,南宋的第一艘商船長途跋涉後,毫髮無損的抵達日本,由此開始了中日之間貿易的新紀元。兩個國家的船隻航行在大海上,日夜不息。雙方頻繁的貿易關係使得兩國的交情日益深厚,兩國的關係自然也被忽必烈所得知。恰好當時日本海盜經常騷擾高麗,忽必烈突然萌生一個想法:如果能利用侵擾高麗的日本海盜,去侵擾南宋,既能解決高麗的困難,同時可以使南宋不勝其煩分散他的兵力,豈不是一箭三雕。所以在1266年,忽必烈派了國防部副部長(兵部侍郎)黑的帶著國書出使日本,國書內容透著蒙古大汗的傲慢: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國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佈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不宣。忽必烈騎馬忽必烈表面上說要和日本建交,但這只是外交辭令。本質上,他是命令日本一接到國書就必須馬不停蹄的過來跪在他面前稱他為主人。黑的捧著國書先到朝鮮,朝鮮領導人給黑的派了幾個嚮導。可當嚮導把黑的領到海邊時,面對泡沫翻滾的骯髒的大海,黑的一陣嘔吐。他返回中國對忽必烈說,朝鮮人信口胡說,大海無法渡過。忽必烈大怒,不認為黑的膽小如鼠,卻認為朝鮮人不肯盡力。朝鮮人在忽必烈的施壓下,於第二年,捧著蒙古帝國的國書,心情複雜地踏上了日本島。當時控制日本國政的鎌倉幕府收到忽必烈的國書後,好不吃驚。因為蒙古人對朝鮮發動戰爭時,他們一清二楚,而且還心驚膽戰地做了備戰。後來他們聽說蒙古人並不知道朝鮮半島東南還有個日本,就鬆了一口氣。但這口氣松得有點早,中國民諺說了,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該來的總會來。幕府的高階政要慌忙召開緊急會議,最終決定把皮球踢給中央政府的天皇。日本天皇自產生以來,一直誠意地扮演著甩手掌櫃的角色。見到國書後,他和那群大臣一樣心膽俱裂。參議(宰相)藤原長成還算有點膽子,仔細看了忽必烈的國書,然後輕鬆的對天皇說,人家沒說要來揍我們,只是說,要我們去稱他為主人。我們稱他主人就是了。天皇如同死囚得到大赦一樣,幾乎高興得跳起來,急忙讓藤原長成草擬復牒,然後送給真正的主人——幕府執權北條時宗,當時,北條時宗還不到二十歲,正是大學生未畢業的年齡。忽必烈的國書在幕府內部討論時,北條時宗有事外出,所以不知此事。現在知道了,又看了忽必烈的國書,就像炮仗一樣爆了起來。他說,這國書言辭不遜,一看就是個不知體統的莽夫,我們不理他。結果,朝鮮使者空手而還,朝鮮國王向忽必烈透露了日本人的態度。忽必烈難以置信,他不相信一個自己從不知道的蕞爾小國會有如此膽量,居然敢不理睬自己。他一廂情願地斷定朝鮮使者根本就沒有去日本,於是,又把黑的踢到朝鮮,命令他必須帶著日本的“態度”回來,否則,就跳海。1268年陰曆二月,黑的再次踏上朝鮮半島,在高麗使節的陪同下,登上日本的對馬島。但剛登上島,就被島上的居民用棍棒歡迎,黑的沒有辦法,只好退到海中。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黑的帶著護衛偷偷上岸,捉了兩個日本島民,然後興高采烈地回到元大都。此次日本之行,雖然沒有什麼結果,但忽必烈看到黑的居然捉到了日本的俘虜,就極大高興起來。那兩個日本人不懂中文,更不懂蒙古語,黑的懂日文,所以在充當翻譯的過程中,極力把兩個日本農夫說成是前來朝貢的日本使節。雖然那兩個日本農夫怎麼看都不像是日本使節,但忽必烈還是相信了,他對兩個日本農夫優禮有加,還讓二人參觀了大都城內的許多風景名勝。兩個日本農夫受寵若驚了小半年,1269年年初,忽必烈派人把兩個日本農夫送到了高麗,然後讓高麗派人送回日本。當然,這兩個人帶著忽必烈的信,信的內容仍然是希望日本低下高傲的頭,充當天之驕子的奴隸。日本國相倒是重視起這個問題,起草了回信,但鎌倉幕府卻斷然否決,並且對前來索取回信的元王朝使者大肆辱罵。也就是說,忽必烈這次熱心的嘗試又遭到了失敗。1270年年末,忽必烈以日本累次拒使為由,虛張聲勢地下令在高麗屯兵,以震撼日本人,同時物色張騫級別的能人志士,再次出使朝鮮。能人志士的名字叫趙良弼,當時正在忽必烈的秘書監工作。以今人的眼光來看,趙良弼是貨真價實的出色的外交家。他本是趙州(今河北贊皇)人,女真族,本姓術要甲,音訛為“趙家”,所以就以趙為姓。後來中進士,歷任邢州安撫司幕長、陝西等路宣撫使、江淮安撫使、經略使、少中大夫秘書監等職。其人聰敏智謀,敢於勸諫,深得忽必烈賞識,諫言常被忽必烈採納。趙良弼自告奮勇出使日本,忽必烈大為歡喜,當即命令他手持國書去日本“招諭”。同時,忽必烈命令高麗國王務必要把趙良弼送到日本。1271年正月,趙良弼在蒙古軍隊的護送下到達高麗,八月份,趙良弼一行百餘人從高麗都城出發前往日本。九月十九日,趙良弼從對馬島到達九州島,結果被太宰府西守護所的人所阻擋,不許他赴京都見天皇。據說,在金津島登陸時,島上的日本人望見趙良弼的船隻就準備舉刀來攻,趙良弼一行迅速登岸,用日本話對他們曉喻旨意,這才穩住了躁動的島人。後來,金津島的行政官將趙良弼等引入日本特有的板屋之中,外面以重兵環圍。但就在那天晚上,房間裡的蠟燭突然滅掉,外面噪聲一片。這是日本島上的人想要震懾趙良弼等人,但趙良弼安然自若不為所動,日本人就如同一拳頭砸在棉花上,沒有引起任何反應,也就沒敢輕舉妄動。第二天天一亮,趙良弼出來洗漱,發現日本國太宰府大小官員竟然刀劍出鞘,如臨大敵。有人來問趙良弼昨天晚上受驚否,趙良弼冷笑道,你們今天見到我完好如初,可受驚否?據說,日本人大為慚愧,向趙良弼索要元王朝的國書。趙良弼卻說,我必須要見到你們的國王,才肯拿出。日本官員回答:“我國自太宰府以東,上古使臣,未有至者,今大朝遣使至此,而不以國書見授,何以示信!”趙良弼反問道:“隋文帝(隋朝一任帝楊堅)遣裴(世)清來,你家國王郊迎成禮,唐太宗、高宗時,遣使皆得見你家王,怎麼今天,卻不見大元朝使臣?”日本人被問住了,但仍然不許趙良弼見天皇,仍然索要國書。趙良弼最後說:“不見汝國王,寧持我首去。”太宰府的官員沒有辦法,趙良弼也沒有辦法,他如果不把國書奉上,那等於白來了。最後,雙方折中,趙良弼交出了國書的副本,太宰府官員先交給了鎌倉幕府,隨後到達天皇手中。這是一份綿裡藏針的國書,表面上說睦鄰修好,誇日本素知禮儀,不會幹傻事,實際上是威脅日本,要日本臣服:蓋聞王者無外,高麗與朕既為一家,王國實為鄰境,故嘗馳信使修好,為疆場之吏抑而弗通。……豈王亦因此輟不遣使,或已遣而中路梗塞,皆不可知。不然,日本素號知禮之國,王之君臣寧肯漫為弗思之事乎。……如即發使,與之(趙良弼)偕來,親仁善鄰,國之美事。其或猶豫,以至用兵。夫誰所樂為也,王其審圖之。其實忽必烈的意思已很顯然,日本人也看出來了,這位野蠻人是在給日本下最後通牒。日本天皇看到最後通牒,魂飛魄散,但他做不了什麼決定。因為是戰是和的權力掌握在鎌倉幕府手中,日本天皇說,只是一個虛名,給他進貢而已。而鎌倉幕府卻說,有本事就來,我們不怕!趙良弼在日本逗留了一年,也沒有得到日本的正面答覆,無奈之下,只好回到中國,把日本人的冥頑不靈報告給了忽必烈,忽必烈這次真是雷霆大怒了。公元1273年陰曆四月,高麗有民間武裝直接與朝廷對抗,忽必烈在高麗王的“邀請”下,派出軍隊進駐高麗。這支軍隊由蒙古人忻都、高麗人洪茶丘和高麗將軍金方慶帶領,忻都率軍攻入耽羅島鎮壓林衍後,就於耽羅島設招討司,駐紮鎮邊軍一千七百人,這一招實現了忽必烈的第一個想法:控制了日本與南宋間的海上通道,自己的軍隊可以全力進攻日本。日本人所繪製的畫卷《蒙古襲來繪詞》隨後,忽必烈召忻都、金方慶等至元大都商議徵日事宜。第二年(公元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麗王造艦九百艘,其中大艦可載千石或四千石者三百艘,由金方慶負責建造;拔都魯輕疾舟(快速艦)三百艘,汲水小船三百艘,由洪茶丘負責建造,並規定於正月十五日動工,限期完成。這一專案給高麗人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和沉重的負擔,死傷無數,金錢浪費無數。讓忽必烈高興的是,同年六月,九百艘軍艦完工。忽必烈立即下達徵日命令,於是,一支由蒙、漢、高麗三族軍隊組成的聯軍,向日本進發。這支聯軍的核心是蒙古族部隊計有蒙漢軍二萬人、高麗軍五千六百人,加上高麗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三萬二千三百人,由徵東都元帥忻都、右副帥洪茶丘、左副帥劉復亨統帥。蒙古軍的戰鬥力是有目共睹的,1274年,聯軍在忻都、洪茶丘、劉復亨三將的指揮下,十月三日從高麗合埔出發,駛向對馬。十月五日逼近對馬島。日軍反擊。但無濟於事,只一天時間,聯軍就佔領了對馬島。十四日傍晚,聯軍攻入壹岐島。十六日,聯軍逼近了肥前沿海島嶼及西北沿海一帶。但是,聯軍並沒有在肥前登陸向縱深發展,而是把主力轉移向博德灣。十月十九日,聯軍艦隊進攻博德灣,殺散海濱守軍佔領今津一帶。由於今津一帶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作戰,且距離大宰府(日本的指揮部)尚有一日行程。因此聯軍當晚回到船上,準備次日進攻大宰府。二十日晨,聯軍兵分四路,展開登陸戰。第一路聯軍從博德灣西部百道源濱海一帶登陸,準備被他們全殲的是昨晚已在此佈陣的日本第一線指揮藤原景資所率領的五百騎兵。藤原景是個正人君子,他沒有在聯軍登陸時進攻,而是在聯軍整頓好隊形後,方才按日本當時會戰的慣例(這種慣例是自殺式的,無論對方是多少人,都要在對方準備好後才主動進攻。首先是由一名武士單騎溺戰,衝在前邊,大隊騎兵隨後衝殺)。可想而知,日本軍隊的這種做法開始時讓聯軍嚇了一跳,但一接觸,聯軍發現這些人都是瞎咋呼,他們的“江湖武術”並不能與正規軍隊的作戰技巧相提並論。結局已經可以預料,百道源戰場上,日軍“伏屍如麻”,聯軍很快推進至鹿原。另一路聯軍的進展卻並不順利,他們負責攻擊百道源西部的赤阪,肥後武士菊池二郎武房率自己所部武士一百三十騎與聯軍展開戰鬥。最高指揮部的藤原經資所率領的武士部隊阻擋住了聯軍的腳步。這部分聯軍只好向鹿原方向後撤。第三路聯軍從鹿原及鳥飼一帶繼續登陸,擴大佔領地面。日本北九州各地流氓紛紛保衛祖國,或是趁火打劫。但這些人都無一例外地遇上了聯軍。雙方各有損失。最後一部分聯軍從博德灣東部箱崎方向登陸,佔領岸邊松林,從背後夾擊與百道源元軍作戰的日本士兵。該地守軍大友賴泰的武士隊伍經不起蒙古人的夾擊,開始向東南方撤退。由於大友賴泰部隊的撤退,與百道源元軍作戰的日軍腹背受敵,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二十日,聯軍與日軍激戰了一整天,近傍晚時候,元軍先後佔領了博德灣、箱崎等地,日軍被迫全軍撤退,但聯軍堅決痛打落水狗。元軍左副帥、作戰指揮劉復亨殺紅了眼,居然跳下馬來,為了更好地追擊。日本人見到一個穿著與其他人不同的人,猜測到很可能是個頭,就試著向他射了一箭,結果劉將軍中箭,聯合軍被迫停止追擊。日本人才把逃命的步伐減慢。日軍撤退後,沒有來得及逃走的老幼婦女,被俘近一千五百餘人,這些人都被聯軍總指揮下令全部殺掉。晚上十分,受傷的左副帥劉復亨回到船上,聯軍總指揮蒙古人忻都召集其餘將領討論明天的軍事行動。經過一天的戰鬥,聯軍,包括蒙古士兵都對日本武士的勇猛頗有懼意,這並非是可怕的,可怕的是,在這個島上,到底還有多少這樣的會武術的流氓。劉將軍躺在床上做要死狀,這更讓總指揮喪失了些信心。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忻都失去了往日的英雄氣概和智慧,他無法準確地判斷出戰爭雙方的形勢。有人建議立即班師,忻都當即表示同意,並將所有士兵撤回船上,準備明天就回家。遺憾的是,老天不想讓他們回家。就在這天晚上,博德灣出現了罕見的颱風暴雨。加上不熟悉地形,聯軍停泊在博德灣口的艦隊一片混亂,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午夜後,颱風漸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士兵們以為天崩地裂了,都紛紛跳船逃命,其實是送死。就這樣,到了第二天早晨,聯軍死亡兵卒達一萬三千五百人。神風天降,侵日元軍全軍覆沒第二天一早,日軍在大宰府水城列陣,但不見聯軍進攻,派出士兵偵察,才知博德海面已無船隻,聯合軍撤退了。日本朝野對突如其來的颱風趕走敵人十分驚喜,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大規模拜神的活動,稱為“神風”。事實上,忽必烈第一次發兵東征,主要意圖就是透過武力威脅,迫使日本臣服,並不想佔領日本。而總指揮忻都返回中國後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就跟忽必烈說,蒙古兵已經攻入了日本,並且打敗了他們。現在,是凱旋而歸。忽必烈相信了,1275年陰曆二月,他派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為招諭使到日本招降。但據說,兩人一登陸日本就被扣留,幾個月後即被斬首。如果說忽必烈是茫然無知,那日本方面就是膽戰心驚。日本雖然擊退了元軍,但元軍超級強大的戰力使他們驚魂難定、前途未卜。很多人都認為,元軍會捲土重來。於是日本舉國上下掀起了祈禱運動——求神拜佛祈求保佑日本國。當時在位的龜山上皇寫了許多“異國降伏”的字條到處貼上,如同巫婆神漢之流撥事鬼道、弄巫術,求神鬼和菩薩保佑。朝廷還特請高僧主持做法事,一連搞了七天七夜。天皇如此,軍政首腦們自然也不能閒著。軍事領袖真正的“將軍”執權刺血寫經,共寫了《金剛經》和《圓覺經》兩部,求佛祖拯救。至於普通老百姓,則見菩薩就拜,見佛就跪地磕頭。不過,除了這些精神上的抵抗和自衛外,日本人在現實中也沒有閒著。首先是幕府改革了政治機構,利用戰爭的危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統一了軍事指揮。另外就是修築“元寇防壘”,僅在博德灣沿海,日本人就用石塊修築了一條高約二公尺、寬約三四公尺的“防壘”,即日本式的長城。但該來的總會來,1279年,從日本逃回的高麗水手向上級報告了杜世忠等人的情況,忽必烈暴跳如雷,此時,南宋已被滅亡,忽必烈決定做第二次徵日。忽必烈命南宋降將范文虎去江南收集張世傑舊部及其它自願從軍者計十萬人,戰船三千五百艘,組成江南軍,由范文虎統帥,從慶元(今浙江寧波)起航,跨海東征日本。另一方面,命洪茶丘至東北,招募瀋陽、開原等地自願從軍者三千,歸洪茶丘統領。那個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就喪失信心與智慧的前東征總指揮忻都仍統領蒙族軍。考慮到高麗跟日本人的仇恨,忽必烈又任命高麗將領金方慶為徵東都元帥,統帥高麗軍一萬、水手一萬五千,戰船九百艘,軍糧十萬石。三軍合計近四萬人,組成東路軍,取道高麗東征日本。軍事部署完成後,忽必烈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正月,召集兩路徵東軍統帥會議,並任命宿將阿刺罕為兩路軍總指揮。會議確定,兩路軍各自擇日出發,於六月十五日至壹岐島會師。同時,忽必烈命令各船攜帶農具,以備佔領九州島後做囤田之用。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忽必烈和他的蒙古軍隊並非是以殺人為業的,他能統一地球四分之三的陸地,還是具備了一定智慧的。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元世祖忽必烈徵日軍事部署已經基本完成,即將擇日下令出征。恰值此時,高麗王上書朝廷稱日本武士犯邊。於是,忽必烈下令徵日大軍出發。五月三日,元軍東路徵日軍進攻對馬島的世界村(上島佐賀浦)、大明浦,守島日軍堅決不想活了,頑強抵抗,但他們被全部殺掉。元軍佔領對馬島後,大肆殺掠。二十六日,東路大軍進入隱歧島。元軍佔領隱歧島後,理應按忽必烈在軍議會上的指示,在此等待江南軍。但是,蒙古人忻都自恃有上次戰爭的經驗,且兵力多於上次,尤其是出於對於南宋降將蔑視的心態,恐怕江南軍搶佔首功,因而在沒有對日軍的防禦措施進行偵察的情況下,貿然率軍自隱歧島出發,駛向博德灣。他真是丟盡了蒙古人的臉,在遇到日軍的頑強抵抗後,戰鬥持續到六月十三日仍舊不能進得半步。此時,正值盛夏十分,蔬菜和飲水供應都非常困難,內陸士兵長期在海上生活和戰鬥,不但疲憊不堪,還患上了各種疫病。在這種情況下,搶佔博德灣的計劃已難以實現。遂決定於六月十五日從志賀島撤退,駛向壹岐島,與江南軍會師。日本人佔了地利,所以,就在七月二十七日元軍準備撤到壹岐島的途中,先頭部隊受到了日本水軍的攻擊。范文虎與忻都都想要先攻大宰府,結果兩個人就像患了偏癱一樣,遲遲不展開反攻,只在海上飄蕩。到了八月一日,海上一陣颱風襲來,元軍的厄運再次到來。在此次颱風襲擊下,蒙古東路軍損失三分之一,江南軍損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計程車兵被日本人屠殺或溺死。也就是說,蒙古人第二次東征日本又以慘敗而告終。蒙古人東征的失敗讓忽必烈知道了一件事,這個世界上還真有自己的民族征服不了的國家。他經過各種資料的彙編與分析,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也是日本人最信奉的:日本有神風保佑,人間一切力量都不能左右日本。今人都見識過颱風的威力。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知道當年那兩次颱風的級數,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元軍即使不遇上臺風,攻下日本的難度也非常大。首先是蒙古人的後勤根本無法與日本人相比。若論吃苦耐勞,當時的蒙古戰士無人可敵,非常時期,他們可以靠吃生馬肉,喝馬血維持生命。蒙古人作戰時機動性第一,一般只帶很少的給養,士兵的吃穿問題主要透過掠奪戰爭地區的平民物質解決。可是在這兩次東征戰爭中蒙古人偏偏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他們一直未能突入內地居民區,當然就不可能有平民供他們掠奪。另外,在武器的裝備上,日本人的武器也優於蒙古人。當時日本的冶煉和刀具製作技術世界一流,日本戰刀的效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亞出產的大馬士革鋼刀可以媲美。日本除了具有好鋼之外,其戰刀的優良效能還來自其獨特的後期淬火工藝。日本刀製造成本低廉使得普通民兵都可擁有一把好刀,而蒙古軍隊使用的質量較差的鑌鐵刀,很多大刀在對砍時失去了利刃。在兩次戰爭中的八年間隙期間,日本人似乎還改進了他們的弓箭,第二次蒙古人徵日本時,他們發現日本人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經和蒙古強弓不相上下。大概正是這兩方面的因素使得蒙古人不可能佔領日本,而兩次颱風更是讓蒙古人雪上加霜。關於颱風問題,有人提出,兩次颱風並沒有達到摧毀蒙古海軍所有軍艦的級數。現在考古發現,很多蒙古戰艦龍骨上的鉚釘過於密集,甚至有時在同一個地方有五六個鉚釘。這說明,這些材料在造船時曾反覆使用,而且很多龍骨本身質量就很低劣。我們可以再回過頭來,看看公元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人建造的船隻數量。首先是命令高麗王造艦900艘,其中大艦可載千石或四千石者300艘,由金方慶負責建造;拔都魯輕疾舟(快速艦)300艘,汲水小船300艘,由洪茶丘負責建造,並規定於正月15日動工,限期完成。6月,900艘軍艦完工。這個期限,即使是在今天看來,也是相當緊張的。況且,當時,造船工業發達的中國江南及沿海地區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區仍在南宋軍隊的控制之下。而建造這些船隻的高麗人的造船水平是相當落後的。所以,那些船隻一遇到颱風,就被雨打風吹去,是在所難免的。忽必烈的二次徵日雖然失敗了,但他還不死心,《元史》記載說,“1283年,忽必烈命阿塔海為日本省丞相,與澈裡帖木兒右丞、劉二拔都兒左丞,募兵造舟,欲復徵日本”。忽必烈一邊做軍事準備,一邊仍然不放棄外交戰術,當年八月,派如智和尚與提舉王君治前往日本,後遇颱風而還。1284年忽必烈再次派如智和尚與參政王積翁出使日本,七月到達對馬,但突生恐懼,調轉船頭逃回。忽必烈艦隊忽必烈第三次遠征日本計劃定於1286年。然而,由於大臣的勸阻,也由於江南福建等地漢人的有質量的起義,更由於在東南亞安南等地的失利,即所謂“宜置日本,專事交趾”的新計劃,忽必烈無法兩路同時興師,於1286年正月下詔罷徵,第三次遠征日本就這樣胎死腹中。此後,忽必烈感到自己身體不適,沒有精力再來準備第三次徵日,1294年病逝。忽必烈一死,遠征日本的計劃也束之高閣,根本無法實現。1298年,有人建議當時的皇帝元成宗徵日。元成宗只好難為情地說:“今非其時,朕徐思之。”軍事手段放棄了,外交途徑總該用用,但再派使節的時候,誰也不敢去日本。第二年成宗好不容易派了一山等幾個和尚隨商船去日本,幾個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史料用一句俏皮話說:“而日本人竟不至”。為什麼日本人這麼牛,或者說,日本人憑什麼不理強大的大元王朝?日本之所以不理會忽必烈幾次三番的威脅,就是因為它多年來繼承“中華”正統的自信,日本早在奈良時代就接受了中國的“華夷之辨”的思想,養成了日本人的“小中華”意識。在幕府和武士的心中,元王朝不過是崛起於中國北方的一個蠻夷部落而已,雖然進了中國,但根本不能代表中國,自然就不能和受中華文明薰陶的日本可比。另外,日本自五代以來,以公卿為中心的日本人就越來越自大,甚至有人以為日本文化上已經超越了中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當時的幕府將軍和部分武士看來,蒙古不過是高麗、渤海國一類的“夷狄”,對蒙古有一種文化上蔑視和冒犯自尊的敵意。時至今日,論及日本人傲慢的根源怕要追溯至此。還有一點,自日本平清盛以來,日本武人傲慢成性,自幕府開創以來他們一直傲視朝廷,何況外國?況且在1274年以前,日本鎌倉幕府首腦北條時宗(1251~1284年)是年僅18歲的少年,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怕你一個蒙古蠻夷嗎?但是,18歲的年紀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恐懼,北條時宗多次拒絕忽必烈的要求,恐怕還有有恃無恐的原因。據說,1281年正月時,北條時宗去見當時的佛家宗師級人物祖元,這顯然是讓對方為其排憂解難來了。祖元是南宋末年從中國流亡到日本的中國禪師,非常勇敢。在雁蕩山能仁寺的時候,元軍士兵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而他卻泰然自若,口誦“乾坤無地卓孤筇,喜得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裡斬春風”。這幾句話讓元兵懾服,作禮而去。1279年到日本後,北條時宗常執弟子之禮相待,可見其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當祖元和尚見到北條時宗後,什麼都不說,只是用筆寫了三個字:“莫煩惱!”北條時宗假裝問:“莫煩惱何事?”祖元回答:“春夏之間,博德擾騷,而一風才起,萬艦掃蕩。願公不為慮也。”這段話是說,元軍來的時候,正是颱風起的時候。和尚根本沒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他之所以這樣說,恐怕跟他到了日本後經常研究日本的氣象有關。但也有另外的說法,那就是日本現代禪學大師鈴木大拙。他說,祖元和北條時宗見面時的情景是這樣的:時宗:“人皆謂怯弱乃一生之大敵,試問如何方能避之?”祖元:“即斷切此病來處。”時宗:“此病來自何處?”祖元:“即來自汝自身。”時宗:“怯弱於諸病之中乃吾最憎之事,如何來自吾自身?”祖元:“汝投棄自執為時宗之我,汝有何覺?當汝成此之時,再來會餘。”時宗:“如何能為之?”祖元:“即斷切汝一切妄念思慮。”時宗:“如何能斷切吾之種種慮念?”於是,祖元書贈“莫煩惱”三個字給時宗,堅定其抗敵之志,增強其必勝之心。同時也表示要為時宗祈禱,希望西天的所有佛祖都能來保佑時宗和日本。忽必烈第二次徵日時,北條時宗得到元軍渡過筑紫海面即將攻來的確切情報時,他又來找祖元,說:“吾生涯之一大事終已來臨!”祖元問:“如何是汝抗敵之策?”北條時宗大起神威,狂吼一聲:“喝!”這一吼,彷彿要喝退眼前雲集的數十萬元軍。祖元大為高興,稱讚道:“真獅子兒,能獅子吼。”這大概就是北條時宗的勇氣,靠著它,日本成功地擊退了來自中國的敵軍。不過,精神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前面我們說過,日本人在拜佛的同時也在修建長城,日本幕府早在第一次(1268年)接到元朝的牒文時就下令西國的守護和地頭(即將軍的家臣)準備防禦。最後,元軍第一次徵日的失敗也讓日本人自信心爆滿,幕府的將軍們經歷了那次真正的戰爭後,磨練了自己,昇華了自己。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正如忽必烈的兩次失敗,也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