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9月23日發生的大事件

中國成功地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

在51年前的今天,1969年9月23日(農曆1969年8月12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地下核試分為平洞和豎井兩種,中國原定於1960年5月9日首次進行平洞試驗,但為了更快取得實用導彈彈頭,並集中力量研製氫彈,這次試驗改為測量彈頭威力和效能的大氣層試驗,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時才首次進行平洞核試驗。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試驗取得大量重要資料,對後來的地下核試驗貢獻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試首度在花崗岩內進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試是中子彈的首次原理實驗。這顆驗證彈圓滿成功併為全面突破中子彈技術瓶頸和首次中子彈核試驗打下了基礎,並在時程上反駁了美國對中國“竊取”中子彈機密的指控。中國在1967年4月選定羅布泊西北的辛格耳為豎井核試驗場,這種方式是地下核試驗的主要型別。1975年4月鑽成深300公尺,直徑2.5公尺的第一口花崗岩豎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時才首次豎井核試驗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氣層核試驗後,後來的中國核試全面轉入地下;包括中子彈和近年的核試,也都採用豎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於對科學規律認識不充分,中國有3次核試全部或區域性失敗,但比例並不高。從1964年11月2日起,外國開始記錄羅布泊地震資料,從全球標準化地震研究網和地震聯合研究機構等地震記錄,可獲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國國家地震資訊中心和美國國際地震中心報告。90年代中期,美國利用電腦程式一天三次自動訪問國家地震資訊中心的資料庫,監控中國的核試驗情況。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開始利用商業衛星偵察羅布泊核試驗場,採用多光譜掃描、反射束光導攝像管、地形測繪儀、高解析度照相機、紅外偵察儀器、太空梭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宇航員也進行人工攝影。羅布泊在北部以西約2300公里,曾選擇甘肅敦煌以西,新疆羅布泊以北4個地點,中俄兩國專家都認為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區最好。核試驗場分3個區。馬蘭科學城位於試驗場西北,在兩條幹線公路交匯點附近是主要指揮所和技術人員居住區。馬蘭西北幾十公里有一個保密研究所,即核試驗中心,三面環山,有一條對外公路。核試驗在試驗場東南方距馬蘭不遠的沙漠中進行。中央分割槽在馬蘭分割槽和東南分割槽之間,是地下核試驗場,但早年也進行過幾次低當量地面核試驗。中央分割槽又分為3個地下核試驗區;南部試驗區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頭2次地下核試驗就在此進行。這兩次核試驗檢驗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閉技術。這兩次試驗後,平洞核試驗轉移到西部試驗區,這個試驗區的核試驗都是低當量的,在試驗的同時也檢驗了地震武器的試驗資料和核試場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彈的原理性試驗和首次試爆都是在此進行的。東部試驗區是西山之間的一塊低斜坡地,進行深豎井地下核試驗。近年的核試驗有很多在此進行,包括東風-41的彈頭試驗。截止到1998年5月底為止,全世界總共進行了2058次核試驗,其中美國進行了1032次,前蘇聯進行715次,法國進行了210次,英國進行了45次,中國45次,印度5次,巴基斯坦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