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爆發
在40年前的今天,1980年9月22日(農曆1980年8月14日),兩伊戰爭爆發。向伊朗陣地進攻的伊拉克士兵1980年1980年9月22日,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爆發大規模持久戰爭。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衝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係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衝突逐步升級。9月17日,伊拉克宣佈對阿拉伯河擁有全部主權。22日出兵伊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伊拉克得勢,佔領伊朗約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3月底,雙方形成僵局。1982年4月,伊朗發動反攻,基本上收復全部失地。7月,伊朗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伊拉克境內的一些城鎮和據點。10月,伊拉克遏制了伊朗的攻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1984年4月起,戰爭向海峽水域和城市區擴充套件。為破壞對方經濟和切斷石油出口運輸線,發生了“油輪戰”和“襲城戰”,’雙方競相攻擊對方的石油基地、中心城市,襲擊出入對方港口的油輪。兩伊戰爭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聯合國、伊斯蘭會議組織、不結盟國家等都曾多次出面調停,但由於雙方條件相距甚遠,未能奏效。1987年7月20日,安理會透過結束兩伊戰爭的598號決議。伊拉克宣佈接受,伊朗則堅持應懲辦戰爭禍首,要求薩達姆下臺,拒絕接受。1988年初,伊拉克連續發動進攻,收復失地後於7月又進入伊朗境內。7月18日,伊朗改變以往強硬態度,宣佈接受安理會的598號決議。8月20日,雙方宣佈停火。8月25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雙方開始直接談判。至此,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結束,這場戰爭使雙方死亡約100萬人,傷約170萬人,相當於四次中東戰爭人員傷亡總數的17倍,整個經濟損失高達約6000億美元。1988年8月20日兩伊正式實現全線停火.為霍梅尼而戰1984年霍梅尼是伊朗人的精神領袖伊朗女戰士1986年霍梅尼是伊朗人的精神領袖霍梅尼像下的伊拉克士兵伊朗空軍轟炸伊拉克巴士拉附近的石油設施,引起大火。伊拉克向伊朗發動全面進攻,兩伊戰爭爆發伊朗武裝部隊開往兩伊邊境作戰,戰爭開始升級。向伊朗陣地進攻的伊拉克士兵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和伊朗爆發了全面的武裝衝突。兩伊之戰使原來並不安寧的國際局勢,更加緊張起來,引起舉世矚目和嚴重的關注。這裡記敘的是兩伊之戰的來龍去脈,及其對國際形勢產生的影響。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伊之間的裂痕由來已久,邊界領土之爭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地處西南亞的伊拉克和伊朗是相互接壤的鄰國,兩國有1280公里長的共同邊界,在兩國邊界線南段,有一條阿拉伯河,河左岸有伊朗最大的海港、著名的石油工業基地阿巴丹和商港霍拉姆沙赫爾;河右岸有伊拉克最大港口城市巴士拉和重要的石油輸出港法奧。兩伊之爭主要是在阿拉伯河。這條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匯合形成的河流,向南流入波斯灣。阿拉伯河既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又是世界最大的煉油廠之一--伊朗阿巴丹煉油廠的出海口。河上游在伊拉克境內,下游約一百公里在兩伊的邊界地區。1847年奧斯曼帝國(當時伊拉克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行省)同伊朗簽約,規定兩國間的界河按河東岸伊朗一側淺水線劃分,河的主權全部屬伊拉克。沿河兩岸地區有著富饒的油田,對兩國都有重大的經濟和戰略意義,1937年,兩伊再度簽訂邊界條約,規定阿巴丹和霍拉姆沙赫爾港口地區劃歸伊朗,伊朗取得河上航行自由,界河以河道中心線劃分。作為交換條件,伊拉克透過徵收航行稅來管理航行和護理河道。伊拉克對邊界地區的劃分始終有異議,認為這是當時全盛時期的伊朗強加給伊拉克的。數十年來,兩國因邊界糾紛而發生的衝突事件連續不斷。當英國撤走在海灣的駐軍後,伊朗於1971年11月出動海軍,駐紮在海灣入口處的三個小島,即大通布島、小通布島和阿布穆薩島。這三個島地處霍爾木茲海峽,象三隻看門虎一樣扼守著海灣的咽喉。伊拉克對此一直憤恨不已。可是,伊拉克當時正忙於應付北部庫爾德族謀求“獨立”的戰亂,而庫爾德族又是得到伊朗軍火支援的,因此難以向伊朗抗爭。經過調解,兩伊於1975年3月6日在阿爾及爾又簽署了邊界協議:伊拉克預設伊朗佔駐三島,同意與伊朗分享阿拉伯河的控制權。伊朗則保證停止對庫爾德族的軍火援助,使伊拉克得以平息了內亂。然而,伊拉克認為阿爾及爾協議是不公平的,堅持海灣三島應歸屬阿拉伯。除了領土之爭,還有教派紛爭。兩伊雖然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但卻分屬相互對立的兩大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在伊斯蘭國家中,遜尼派為多數,什葉派為少數。伊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穆斯林為什葉派;伊拉克的穆斯林雖然百分之六十是什葉派,但執政的卻是遜尼派。1963年,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因領導反對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被流放到伊拉克。他流亡了十四年,在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中很有影響。1979年巴列維國王被迫離開伊朗後,霍梅尼回到了德黑蘭,在伊朗推行“伊斯蘭革命”,並向鄰近的伊斯蘭國家輸出“革命理論”,提出要建立伊斯蘭的“神教統治”。霍梅尼“一直號召伊拉克多數派什葉派穆斯林推翻侯賽因總統”,從而使伊拉克對伊朗的舊仇又添新恨。伊拉克在國內允許反霍梅尼的勢力從事活動,伊朗前首相赫蒂亞爾、前德黑蘭軍事執行官員拉姆-阿里-奧韋西將軍在巴格達設有廣播電臺,直接向伊朗播送反對霍梅尼政權的節目。今年四、五月間,巴格達將四萬名伊拉克籍的伊朗人驅逐出境。隨後,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穆罕默德-巴吉爾-薩德爾又在巴格達遭到暗殺。領土紛爭與教派矛盾進一步激化,導致了兩國兵戎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