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探測器卡西尼號自毀
2017年9月15日(農曆2017年7月25日),土星探測器卡西尼號完成20年奇幻旅程後自毀。國家太空總署(NASA)太空船“卡西尼號(卡西尼)”2017年9月15日結束20年太空旅程,墜毀在土星上。科學家說,卡西尼號教導我們到目前為止關於土星的幾乎所有知識,而且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太陽系其他地方生命的認知。卡西尼號任務共花費39億美元,由27國的科學家通力合作進行,在航行79億公里後已一如預期耗盡火箭燃料,以時速超過12萬公里墜入土星大氣層。美國宇航局噴射推進實驗室卡西尼計畫負責人麥茲對控制室的同仁說:“這艘太空船沒訊號了希望大家為這次任務驚人的成就深深自豪。”卡西尼號按照計畫,向地球傳送最後訊號,而後墜毀在地球人以肉眼能看到的最遠行星-土星科學家規畫讓它墜毀,是因為不想損害土星另外兩顆有海洋的衛星土衛六與土衛二,海洋可能有生命,科學家希望它保持原貌,留待未來探索。9月11日最後一次飛越泰坦“卡西尼號”取名自發現土星四顆衛星的義大利天文學家卡西尼,於1997年發射,2004年進入土星軌道,同年12月把攜帶的探測器“惠更斯號”送上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迄今已繞行土星近300次。卡西尼號拍的增強色彩版土星環照片卡西尼號執行任務後有許多重大發現,包括土衛六上的液態甲烷海,土衛二上的地下海洋.NASA科學任務副主任祖勃勤說:“卡西尼號發現土衛六和土衛二的海洋,改變了每件事,深深撼動我們對地球外哪些地方可能有生命的觀點“。卡西尼號探測器最後的告白最後的告白:人類朋友們,當你們看到這行文字時,我的生命已經進入倒數計時。我,卡西尼號,NASA(美國宇航局)多年來最後一個旗艦級的深空探測專案,在圍繞土星飛行了整整13年後,迎來了最終戰役:燃燒最後一點能量,竭盡所能地接近此前從未探觸過的神秘領域:探索土星環、土星大氣層和外層結構。如果一切理想,我將於9月15日(美國東部時間)撞向土星,徹底燒燬自己,但那之前,哪怕是一點點意外碰撞,都足以讓我提前結束只有20歲的生命。沒有關係,對於一個星際探測器來說,能夠工作到這個年紀,已經足夠。如果你從未聽說過我的名字,請允許我稍稍介紹一下自己。我的全名叫卡西尼-惠更斯號,卡西尼、惠更斯分別是兩位17世紀的科學家,義大利科學家卡西尼發現了土星環縫,他的名字用來命名我的主探測器,荷蘭科學家惠更斯發現了土衛六,他的名字用來命名我攜帶的小兄弟土衛六著陸探測器惠更斯號,後者於2005年1月14日著陸於土衛六,地球收到了土衛六的第一張影象。上世紀80年代,NASA(美國宇航局)和歐空局的部分科學家提議聯合探測土星和土衛六,在這個設想變成現實的過程中,是一輪又一輪的“大戰”,既有超級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又有盟友之間的經費戰爭,然後夾雜著學術地位、環保風暴等一系列爭鬥。如果不是歐空局和義大利太空局已經率先出資,NASA極力勸說國會不能做出跳票這種沒品的事,這個專案分分鐘可能夭折。參加這項土星探測計劃的國家一共有17個,是人類進入空間時代以來最激動人心的大型國際合作課題之一。耗資32億美元之後,我終於成型:直徑3米,高7米,重6.4噸,攜帶了27種當時最先進的科學儀器裝置。1997年10月15日,我攜帶小兄弟“惠更斯”號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1998年4月,我在距金星284公里處飛掠,利用金星引力獲得加速。之後,我繞太陽一圈,於1999年6月再次在距金星600公里處飛掠,獲得金星引力的第二次加速。同年8月,我在距地球1171公里處飛掠,利用母星引力進行第三次加速,正式飛向太陽系外層。兩年後,2000年12月,我在距木星約1000萬公里處飛掠,獲得了木星引力的加速。這時,我的速度超過了每秒30公里,這一刻起,我才向目的地土星飛去。這四次助推,計算的時間、角度無一不是妙到毫巔,無論哪一個環節差之毫釐,我都將和土星失之千里。北京時間2004年7月1日上午,距離我被髮射7年之後,我終於飛到了土星身邊,成為首艘繞行土星的人類探測器,正式開始工作。原本我的計劃任務週期為4年,因為表現出色,任務一延再延,一直服役到第13個年頭。這算得上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蹟,因為一架星際探測器在工作和休眠時需要耗用的能量等級是截然不同的。2010年,遠在地球的科學家計算出我的助推劑還剩下不到1%,這意味著燃料耗盡的話我可能飛行失控,他們不得不為我計劃一個體面的退休儀式。作為一顆即將耗盡能源的星際探測器,通常的養老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停留在土星軌道上從此安靜地漂泊;一種是飛去更遠的地方,比如海王星或者乾脆飛出太陽系。但是身為一個戰士,我拒絕了這些養老計劃,我希望,燃燒最後的熱量,以墜毀在土星大氣中為代價,去看一看土星真正的模樣。當然,選擇如此悲壯的結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我之前13年的探測中,觀察到土衛二和土衛六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或者具備支援生命的環境。當年我在升空發射時,並未經過太空檢疫,因此我的身上很有可能帶有地球微生物,如果日後我意外墜毀在土衛二和土衛六上,對那些或許存在的生命來說,將是一場滅頂之災。而如果在土星大氣中燃燒自我,這些可能的生命就徹底安全了。有鑑於此,我義無反顧,向著最後的目標,出發。土衛六是我為人類找到的第二個地球嗎?土衛六(泰坦)是卡西尼號的重點關注物件,它花在上面的時間,比花在探測土星的時間要長得多。NASA的官網是這麼介紹泰坦的:“從很多角度來看,它是我們迄今為止找到的最類似地球的天體之一。它有著厚厚的大氣層,且成分中富含有機物。土衛六就像幾十億年前仍處於冰凍狀態、大氣中還未出現氧氣的地球。”泰坦也是太陽系唯一一個表面已知有液態海洋、湖泊的一個天體,但是它的海洋湖泊不是水,是甲烷。雷達資料製作的偽色泰坦海洋地圖:藍色表示海洋,並非實際顏色。泰坦大氣最重要的發現,是在離地面1000公里的地方,發現了分子量高達幾萬的有機分子。大的有機分子有可能就是生命起源的過渡產物。用演化的序列來表示,可以說泰坦是地球的前身。地球生命怎麼起源,早期研究認為從海洋裡產生。另一種觀點認為,地球生命是從天而降,即帶有生命物質的原料,如隕石、流星、彗星,撞擊地球,從外太空帶進來,但地球本身沒有這種東西。但是泰坦的發現等於給了一個新的啟示,生命起源也可能是從天而降,但不是從外部,而是在大氣很高的地方產生。大的有機大分子物很重,會慢慢往下落,在落的過程中會越來越大。在這壯麗終章裡,在這生命的倒數計時中,我將竭盡全力完成這些任務:完成這22次俯衝之後,我正式結束自己的使命,即使是在大氣層燒燬的過程中,我仍將竭力向地球傳輸資料,直到訊號最終完全消失。土星的資訊傳遞到地球有84分鐘的時差,朋友們,當你們收到我發回來的最後一段資料時,其實早在一個多小時前,我已經與土星融為一體。我給地球打了20年Call今天請為我打Call我在2004年7月到達土星後,開始探索土星及其擁有的62顆衛星的秘密。其間我在太空中飛行了79億公里,執行了25萬條指令,飛掠土星衛星162次,拍攝了超過45萬張照片,發現了7顆全新的土星衛星,人類小夥伴據此發表了3948頁科學論文。好了,在我無數次給地球打Call(網路用語,意為支援、加油、鼓勵)之後,9月15日,朋友們,請為我打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