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9月14日發生的大事件

導演吳貽弓逝世

2019年9月14日(農曆2019年8月16日),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吳貽弓逝世。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吳貽弓於2019年9月14日7時32分在上海去世,享年80歲。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吳貽弓老先生與寧波有著很深的淵源。他曾擔任過寧波上影影視藝術學校名譽校長和董事。此外,吳老非常關心寧波青少年表演人才的培養。2015年,他曾來到寧波考察,打算在這裡開展一些公益性的表演專案,最終因故未能成行,非常遺憾。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4年起,先後出任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經理、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黨委書記兼局長、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上海影城主任。參與創辦上海國際電影節。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之一,吳貽弓的主要電影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巴山夜雨》《城南舊事》《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巴山夜雨》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等獎,《城南舊事》獲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這也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電影首次在國際上獲大獎。一所學校的情愫希望寧波成為影視人才基地除了上海,吳貽弓與寧波也很有緣分。十六年前,已經是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的吳貽弓,在寧波有另外一個身份——寧波上影影視藝術學校名譽校長、董事,他當時一直想把寧波打造成“華東影視人才基地”,並表示寧波上影影視藝術學校最重要的是培養多能型的影視技術人才。“拍電影、電視並不是光要演員,同樣需要導演、製片、拍攝、場記、化妝、服裝等各行各業人員。我們業內人士常說,一部電影要39個行當。寧波的影視藝術學校就是要培養影視事業實用型人才。”在2004年,吳貽弓表示影視事業實用型人才到了緊缺的地步,目前在職的技術人員平均年齡達到47歲,急需年輕“血液”的加入。吳貽弓當時認為,大量影視類學校在招生時走入一個誤區,一味強調培養大牌明星,以致於很多影視學校的畢業生往往在電影廠裡連份普通工作都找不到。因此,寧波上影影視藝術學校致力打造的就是真正可用之材,他們不見得是明星,卻會是最好的配角、最好的場記、最好的助理。上影集團緣何看中寧波作為未來的影視技術人才基地呢?吳貽弓也在2004年道出原委。他說,雖然寧波與影視業的關係較為淺薄,甚至沒有一個足以稱道的影視拍攝基地,然而“一張白紙反而能畫出最美的圖畫”,而且上影許多藝術家都是寧波籍人士,對家鄉非常關心,再加上寧波本地企業資金雄厚,對投資影視學校熱心,更有政府方面大力扶持等原因,所以確定在寧波建校。但很可惜的是,後來由於合作方的變更,學校也就停辦了,“具體哪一年停辦的,不記得了,應該有十年了吧。”一位知情人向記者吐露道。一份對寧波的期待文化惠民讓他最惦記2015年冬天,70多歲的吳貽弓陪同上海電影集團演員劇團團長崔傑一行十多人,來到寧波文化廣場進行業務考察,並打算藉助上影的資源繼續為寧波做點事。寧波文化藝術培訓中心校長周赤明當時接待了吳貽弓一行。9月14日下午,聽聞吳貽弓去世的訊息,周赤明非常震驚和惋惜。他回憶說:“2015年,寧波文化藝術培訓中心與上影集團洽談如何開展戰略合作。當年12月底,上海電影集團演員劇團團長崔傑、著名導演吳貽弓、著名錶演藝術家趙靜、上影表演藝術家張文容等一行專程來到寧波文化藝術培訓中心考察。”“在寧波發展微電影、小劇場運營、兒童藝術表演等幾個方向我們都很認同。”周赤明說,老藝術家們非常熱心,都願意把上影的資源帶到寧波,做一些公益性專案。“雙方合作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專案,一起做到文化惠民、利民、扶民,就跟農民電影節一樣,希望我們能做成功第一個微電影中心。”吳貽弓在商討會上所說的話,讓周赤明印象很深刻,“寧波的考察他們很開心,對我們這裡硬體、軟體還有場地都非常滿意。”雖然與吳貽弓相處了僅一天時間,但吳貽弓卻給周赤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一位讓人感動的老藝術家,一點都沒架子。”周赤明說,吳老非常和善,他特別關心寧波兒童表演藝術的情況,“吳老很有想法,我們見面的那天,他談了很多建議。”回憶起幾年前與吳貽弓的那一次相見,周赤明恍如隔世,“真遺憾,很感謝吳老對寧波的關心,祝願老人家一路走好。”(原標題《導演吳貽弓去世他把電影夢留在了寧波》,原作者施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