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9月13日發生的大事件

地溝油事件

2011年9月13日(農曆2011年8月16日),地溝油事件始末。地溝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類劣質油,如回收的食用油、反覆使用的炸油等。地溝油最大來源為城市大型飯店下水道的隔油池。長期食用可能會引發癌症,對人體的危害極大。國務院辦公廳於2010年7月釋出檔案,決定組織開展地溝油等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2011年9月13日,中國警方全環節破獲特大利用“地溝油”製售案。2011年9月13日,中國公安部發布訊息,統一指揮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破獲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溝油製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毀了涉及14個省的“地溝油”犯罪網路,搗毀生產銷售“黑工廠”“黑窩點”6個,抓獲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地溝油事件始末教授稱我國每年300萬噸地溝油返回餐桌並非故意要倒胃口,但是親愛的朋友,當你揣著幾根油條,坐上清晨第一列地鐵上班的時候;當你站在街頭大嚼羊肉串的時候;當你給孩子點上一盆香噴噴的水煮魚的時候,你是否意識到自己正處在危險之中呢?危險來自油。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城市的下水道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地方。他們每天從那裡撈取大量暗淡渾濁、略呈紅色的膏狀物,僅僅經過一夜的過濾、加熱、沉澱、分離,就能讓這些散發著惡臭的垃圾變身為清亮的“食用油”,最終透過低價銷售,重返人們的餐桌。這種被稱作“地溝油”的三無產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卻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許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質。每年吃掉兩三百萬噸地溝油“你一定也吃過地溝油。”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對記者這樣說,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據他估計,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300萬噸。而中國人一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也就是說,按照比例,你吃10頓飯,可能有1頓碰上的就是地溝油。在一個注重食品安全的時代,理想的狀態是,你下館子,隨手掏出一張試紙浸到菜裡,過一會兒拿出來跟譜表比比,然後大叫:“掌櫃的,換油!”但現實是,截至目前,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一種理想的檢測和鑑別地溝油的手段。地溝油毒性是砒霜的100倍據瞭解,從餐飲業的餐廚垃圾中提煉1噸地溝油,成本僅300元左右。掏地溝油的人看似不起眼,實際上平均掏一桶油就能掙上七八十元。一個人通常每天能掏4桶,回收提煉之後,就算只按食用油市場價格的一半出售,每月也能賺1萬多元,相當於高階白領的收入。而在中國數百個城市中,但凡有餐飲業的地方就有回收地溝油的。醫學研究的成果顯示,長期攝入地溝油會對人體造成明顯傷害,如發育障礙、易患腸炎,並有肝、心和腎腫大以及脂肪肝等病變。而地溝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黃麴黴素是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禁絕地溝油可能還需要10年在科研工作者看來,治理地溝油的難點在於,經過洗滌、蒸餾、脫色、脫臭等精煉過程後,單從外觀和感官上,很難區分地溝油和普通油。何東平教授從事地溝油的研究已有7年,他和他的研究團隊當前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找到一種能夠檢測鑑別地溝油的有效手段。但何東平始終認為,地溝油的治理並非檢測手段或制定相關標準所能決定的,關鍵還在於政府管理。他表示,在餐廚垃圾的處理上,我國長期處在“無政府”狀態,這就給某些不法商販提供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灰色產業”空間。因此他的設想是,“必須由政府集中收購處理餐廚垃圾,從源頭上杜絕地溝油”。據這位一輩子都在“搞油”的科學家估計,中國要徹底禁絕地溝油,可能還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地溝油事件披露者因各方壓力改口武漢工業學院何東平教授3月19日召開新聞釋出會,否認自己曾提及“全國每年有200萬噸到300萬噸地溝油回流餐桌”。作為採訪何教授並報道此資料的記者,我並不感到驚訝。稿件見報後的第二天,何教授就給我打來電話,語氣急促。他說這一天當中有50多家媒體在找他,各級各部門領導也打來電話,他說自己“壓力很大”,甚至擔心會影響到自己作為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的正常工作。核心問題在於“200萬~300萬噸”這個數字,他說,報道本身還可以,但“這個數字太敏感,不該以我的名義講出來”。實際上,對地溝油總量的判斷是我採訪中提的第一個問題,何教授的回答“每年200萬~300萬噸”也是採訪本上的第一行字。這並非新數字。大家可以去找找今年2月《北京科技報》第4期的報道《餐館地溝油黑幕》,在那裡面,何教授對該報記者說:“2009年上半年,全國各地返回餐桌的地溝油大約有200萬噸。”地溝油是個見不得光的產業,想來不會有確鑿的統計數字,但並非不能推算。一是在前述《北京科技報》報道中,中國農業大學一位副教授稱,“曾有政府部門為市場上流通的食用油算了筆賬,發現每年進口和國產食用油的供應總量比市場上食用油的消費量少了幾百萬噸。多出來的這幾百萬噸油從何而來?”該學者認為,“很大程度上是那些黑心小作坊利益驅使的傑作”。二是何東平教授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據統計,我國每年消耗油脂中的15%(約330萬噸)成為廢棄油脂。”其中有多少是從正規渠道被回收利用了,這總該有統計吧。近日安徽合肥的媒體調查就顯示,當地2/3的廢棄油脂流向不明。三是何教授的團隊曾在武漢做過科學嚴謹的抽樣調查,由此推算出武漢市可提煉泔水油年產量約為15萬噸。何教授甚至還計算過我國地溝油全年的總利潤為15億~20億元。如果總量不明,何來總利潤?欄頭掛著“科學現場”的《圍剿地溝油》一文,旨在討論地溝油科學檢測的難題和解決地溝油問題的出路,本無意於渲染地溝油的總量和毒性。一篇科普報道得到如此關注,皆因其背後存在著廣泛的民意基礎,即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看看這一週以來各地媒體的報道吧:在西安,正在熬煉廢棄油的連鎖火鍋店被突擊檢查的藥監部門現場查獲;在濟南,電視臺記者跟拍到不法商販打撈地溝油的畫面;在深圳,荔枝林裡隱匿的無證養豬場還在偷煉販賣潲水油;在武漢,地溝油的回收和販賣已形成一條完備的產業鏈,大酒店每年以數萬元出賣收購權……這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實難道還不夠有力,還需要在那個冰冷的數字上糾纏嗎?此未解者一也。地溝油是個老問題了,但這20多年來,“七八頂大蓋帽就是治不住這頂小草帽”。近日,鄭州市的質監部門、工商部門和衛生部門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地溝油主要不歸我們管。”唯一在行動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卻沒有執法權,只能負責督查。而且從部分地區的反饋來看,抽樣檢查之後,有關部門大多像報喜一般宣佈:“未發現地溝油流入我市。”實際上這正是地溝油難治理的主要原因。不法分子和餐飲業者不會把地溝油貼上標籤,坐等執法人員查封,通常的做法是把精煉過的地溝油勾兌到正規食用油中銷售。而廣義的地溝油更是包括了劣質豬肉熬煉的下腳油和餐館自產自銷的回鍋油。如果等地溝油流入餐飲流通環節再去檢查,連檢測取證都很困難,遑論治理。難道只有出現三聚氰胺那樣的惡性食品安全事故時,才能看到各部門雷厲風行地聯合執法嗎?此未解者二也。有關部門不借此人心所向之際,清理整頓地溝油,反倒暗地裡給一位“說了真話,想辦些實事”的教授施壓。如今教授改口了。我對何教授本人承受的壓力感到抱歉。不過,從報道的反饋來看,公眾自此重新審視地溝油的危害,大酒店的廚師長站出來曝光內幕,各地媒體開通讀者熱線明察暗訪黑窩點,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第一時間下發通知,要求各地藥監部門迅速組織對餐飲服務單位採購和使用食用油脂情況進行監督檢查。這不正是何教授這位一輩子都在“搞油”的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景象嗎?然而作為一個熟悉新聞規律的媒體工作者,我卻不得不擔心這派烈火烹油的壯觀景象能維繫多久。最近,摻著三聚氰胺的毒奶粉捲土重來即是一例。如果政府部門再不從源頭上解決餐廚垃圾的處理問題,難道要坐等地溝油這一綿延20餘年的頑疾在此番聲浪中自行消遁嗎?此未解者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