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9月3日發生的大事件

泛亞龐氏騙局

2015年9月3日(農曆2015年7月21日),泛亞龐氏騙局。一年來,上海的張寧海一直憂心忡忡。銦的價格又跌了。在過去的一年裡,銦價從502萬元/噸跌至180萬元/噸,而且似乎仍沒有止跌的跡象。大約兩年前,張寧海投資了100萬元購買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下稱“泛亞”)一款叫“日金寶”的資金受託產品時,他還不知道銦是做什麼的。如今他被告知,這100萬元拿不回來了,或許會代之以一堆他從未見過的銦。但這還不是他能想到的最壞的結果。他更擔憂,這100萬元投資可能什麼都換不回來。和他同樣焦慮的泛亞投資人還有很多,他只是22萬人中的一個,他們共有400多億元資金涉及其中。這一數量龐大的投資者群體如今陷入了泛亞兌付危機——泛亞已經正式宣告其有色金屬交易所委託受託交易商出現了資金贖回困難。有人說,泛亞投資模式是一個“龐氏騙局”。陷入恐慌的張寧海們開始了大規模的維權行動。在過去的兩個月裡,這些分佈在北京、上海、江蘇、新疆等地的投資者們趕赴雲南昆明信訪、靜坐、報警,但仍無實質進展。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獲悉,2015年9月3日,公安部專門針對泛亞事件下發了《關於認真做好昆明泛亞公司涉穩問題應對處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的公安機關切實做好昆明泛亞涉穩問題應對處置工作。截至發稿前,除上海和昆明外,北京、杭州、廣州、瀋陽、寧波等地的公安機關在接到投資者針對泛亞的報案後,均已進入了受理程式。但面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的採訪,泛亞方面拒絕回答任何問題。400多億元兌付危機泛亞龐氏騙局問題主要出在泛亞所名下的“日金寶”,不過在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的官網上已看不到“日金寶頁面”。記者從機構獲取到了一份資金受託投資的宣傳冊。泛亞在宣傳冊上宣稱信託投資業務年化收益高達12.037%,而且有資金隨進隨出,不收手續費,收益每天到賬等優勢。實際情況是,而從今年4月開始,投資者的資金開始無法取回,隨後泛亞所逐步限制交易,到了7月,就連投資者存放在泛金所賬戶的個人資金,也意外遭到“凍結”。8月31日,泛亞所停止委託受託業務,如今時間又過去了半個多月,眾多投資者的資金卻依然未能得到兌付。“但是在4月份以來,資金鍊斷裂後,泛亞不斷變更交易規則,包括也一直給我們‘畫餅’,說有重組,4月份說5月份完成,5月份說6月份完成等。”泛亞龐氏騙局買理財變買現貨:要貨給,要錢沒有泛亞投資人張寧海提供給《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的一份宣傳單上,泛亞承諾給參與這項業務的投資者們如下條件:保本、固定收益年化13.68%、銀行監管賬戶、收益每日到賬、資金隨進隨出。但在今年8月,泛亞的一則公告將張寧海們從單純的財務或理財投資者,變成了泛亞高價囤積的現貨持有人。也就是說,張寧海們不僅拿不到收益,連本金也取不出來,換給他們的是高價囤積的一堆銦。根據《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固定收益率產品說明書》,這項資金受託是由受託方(受託交收申報的交易商)墊資給買方而獲融資利息的行為。受託方在交易平臺上賺取每日貨物結算價格萬分之三點七五的穩定收益。這裡的“受託方”,指的就是像張寧海這樣的投資者,但現在,他們被泛亞單方面強行變買方了。這讓張寧海們感到陷入了騙局,衝突也由此引爆。在此之前,張寧海隱隱感覺到了不安。他在今年4月份第一次遇到提現困難。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泛亞資金進出都要依據其公佈的“配比率”,當配比率小於1時,說明平臺資金充裕,投資人是排隊進入;當配比率大於1,說明平臺資金有缺口,資金退出就要排隊。進入2015年4月,配比率持續居高不下,並很快超過1,說明要排隊才能退出資金。張寧海很緊張,他委託自己的居間人去了解情況。居間人於6月份去了趟昆明,泛亞告知配比率高是因為大家都去打新股。在昆明,張寧海的居間人還看到了泛亞的倉庫,泛亞方面告訴他裡面存放的就是銦,兩人於是都打消了顧慮。然而,7月12日泛亞的一則公告卻讓兩人再次不能淡定。當日的公告宣佈,2015年8月31日起,泛亞原有的現貨委託受託業務將終止,同時,收益按年提取,不再進行價格溢短處理。價格溢短被稱作是保護投資人在泛亞相關金屬交易價格變動時,收益不受影響的一種舉措。取消了價格溢短,就意味著投資人的收益直接受到交易價格的影響,而雖然交易所現在的價格沒有跌,但是已經高出市場價格數倍了。“實際上當時泛亞的交易價格就比外面現貨市場高出30%左右。”張寧海說,“但是泛亞告訴我們,以外面的價格只能買到5斤、10斤;要大批次購買只能在泛亞以泛亞的價格去買。泛亞在為國吸儲,如果佔有了全部儲量,那麼就掌握了定價權,以後的收益會更高。”但是泛亞有沒有掌握定價權呢?張寧海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自從他們買了產品,相關金屬在泛亞平臺上的價格一直在漲,沒有跌過。可是國際市場的價格並不受泛亞左右,於是泛亞的銦價一直與市場價格相差懸殊。號稱“銀行監管”,實為“銀商轉賬”另一位泛亞投資人陳嚴凱是金融出身,他認為泛亞一開始宣傳的“第三方託管、隨進隨出”的模式符合他的投資邏輯,他在泛亞的投資一度超過200萬元。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他後來發現泛亞向他們宣傳的“銀行監管賬戶”只是一個噱頭,所謂的“第三方託管”根本不存在,他們的資金已透過銀行完全進入了泛亞的對公賬戶。陳嚴凱認為,泛亞此舉有詐騙的嫌疑。黃金投資專家唐吉鶴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泛亞所宣稱的第三方存管只是一種“類三方存管”模式,本質上是銀商轉賬。在這種模式下,泛亞可以藉助與銀行的關係宣傳自己,但是銀行只不過作為資金的通道,並不承擔資金去向的監管。雖然泛亞的危機波及不到銀行,但這在變相透支銀行的信譽。相當一部分投資者透過銀行的推銷購買了“日金寶”投資理財產品。據媒體報道,中國銀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分行銷售的“泛亞理財產品(基金)”金額高達70億元。“銀行需要的是流水,泛亞透過銀行賣理財產品,會增加銀行的流水,而銀行受存貸比限制,流水增加了,貸款額度也能增加一些。”唐吉鶴說,這是銀行參與這個事情的驅動力。在泛亞資金鍊斷裂致兌付危機出現之後,各地的泛亞投資者,也在向不能兌付現金的銀行抗議,要求還錢。據唐吉鶴分析,銀行銷售泛亞的理財產品,是“表見代理關係”(表見代理是指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的無權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義進行的民事行為在客觀上使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權而實施的代理行為。),按道理說如果泛亞人員入駐銀行透過銀行銷售這種產品,銀行應該承擔兌付責任,但中國的表見代理發展才開始沒有多少年,這方面還沒有權威的判定案例。陳嚴凱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早在2014年底,他察覺到泛亞有問題,於是提現了一部分資金。在今年年初他再次提出資金時,遇到了提現困難,他警覺地請泛亞授權服務中心的“熟人”核實情況,這位“熟人”告訴他泛亞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因為大家都提現去打新股了。陳嚴凱相信了,現在,他還有將近100萬元在泛亞。陳嚴凱現在再也聯絡不上這位泛亞授權服務中心的“熟人”了,他曾在簡訊上指責其為了私慾置朋友于不顧,這位“熟人”給了他最後的回覆:“是我的錯,以後賺了錢,慢慢賠給你們吧。”失聯的泛亞人不只是陳嚴凱的這位“熟人”。之前,泛亞在全國發展了400多家代理機構,由代理機構和投資者簽約開戶。據投資者們反映,危機出現之後,大多數的代理機構已經人去樓空了。面對市場的恐慌,泛亞方面釋出《服務機構進行整合的通知》稱,代理機構被整合為41家。這意味著泛亞的400多家機構中至少300多家不復存在。據投資者稱,有一段時間,泛亞董事長單九良也處於失聯狀態,他們很擔心他已經跑路了。所有人都在找他。8月22日一早,失聯一段時間的單九良出現在上海金茂大廈準備前往機場飛廣州,被早已等候在樓下的上海泛亞投資者發現圍堵控制,並送往上海浦東警方。但浦東警方未予受理該案,稱需要向雲南警方瞭解情況。當晚,單九良恢復工作。泛亞連發宣告,強烈譴責圍堵單九良的投資者為“暴力恐怖分子”,稱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據坊間流傳的訊息,單九良及泛亞副總裁張子諾等已被限制出境。雖然這一訊息無法從官方得到證實,但這多少讓充滿憤怒的投資者們心理略微有了平衡。資金轉移到泛融網,剛性兌付仍未可期目前,泛亞已經公告宣佈:停止原委託受託業務,僅保留現貨掛牌交易。也就是,吸納了張寧海們數百億資金的泛亞現貨委託受託業務被終止了。張寧海們怎麼辦?2015年初,泛亞在深圳前海成立了一家P2P公司——泛融網際網路金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泛融網”).張寧海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泛亞給他的解釋是,根據《國務院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國發〔2011〕38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2〕37號)相關規定,交易所不得從事融資業務。而泛亞的現貨委託受託業務就是融資,為了交易所能夠透過國務院的清整行動,將這個本質上是融資的業務挪到了這個P2P平臺上。據泛融網官網介紹,泛融網是專注於稀有金屬倉單質押業務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聯動產業鏈上下游,將民間投資理財和稀有金屬行業融資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創造性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在本質上,泛融網與泛亞的現貨委託受託業務並無不同。張寧海同意泛亞將其資金轉到了泛融網上。根據張寧海提供給《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的合同,泛融網承諾一年後“還本付息、剛性兌付”。但是熟悉網際網路金融的人都知道,並沒有法律要求P2P平臺剛性兌付。張寧海告訴記者,泛融網提供兩種資金退出方案,一種是180天,一種是365天,前者有10億資金額度,後者是40億的資金額度。參與180天退出資金的投資人需要排隊申請爭取這10億的額度;如果是參與後者,那麼就排隊申請總額40億的資金退出。但是整個泛亞現貨委託受託業務投資金額遠遠超出此數額,泛亞董事長單九良曾公開稱,截至2014年10月底,泛亞資產管理規模超過425億元。多位接受採訪的投資者告訴記者,如果泛融網最終無法變現,投資者只能拿回等值於理財產品投資額120%的金屬現貨,在泛亞有色金屬交易市場自行賣出套現,自負盈虧。周文靜也是泛亞的投資人,她並沒有同意把自己的資金轉到泛融平臺。她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我原來就是跟泛亞籤的協議,出了事我要找泛亞,給我轉到泛融網算什麼?現在說為了配合清理整頓行動要把我們的委託受託業務砍掉,那也得先讓我們把錢拿回來。況且國務院38號文、37號文都出來這麼久了,敢情一直沒有透過清整?”為此,周文靜需要與泛亞簽署一份為期24個月的剛性兌付協議,投資者按年提取相應利息或部分本金,年化收益為14.2%,但若泛亞無法變現有色金屬貨物資產,同樣只能給予投資者等值於投資額120%的金屬貨物,由投資者在泛亞有色金屬交易市場自行賣出套現,自負盈虧。周文靜很悲觀,因為銦的價格一直在跌。按泛亞的官方說法,他們擁有95%的銦庫存,一旦泛亞大儲量的銦流向市場,必將引發持續暴跌。她擔心,最後換給她的那一堆銦變得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