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9月2日發生的大事件

伊犁起義打響

在76年前的今天,1944年9月2日(農曆1944年7月15日),伊犁起義打響。1944年9月2日,新疆維吾爾、哈薩克等各族人民為反對國民黨政府的暴政,在伊犁地區自發地舉行了武裝起義。1943年3月,國民黨新疆省政府對牧民區居民釋出給國民黨軍隊捐獻軍馬1萬匹的命令,並規定,牧民如不繳馬,每匹馬可折繳新疆幣700元。這個價格比市場價格高二分之一。沉重的負擔主要落在伊犁、塔城、阿山3個地區,因而激起了三區人民的強烈不滿。他們在阿山武裝起義的鼓舞下,掀起了反對獻馬鬥爭,並逐步發展成為武裝起義。1944年9月2日,伊犁地區的尼勒克縣(鞏恰)的哈薩克和維吾爾等族人民,在縣西南的烏拉斯臺舉行武裝起義。10月8日,起義部隊攻入尼勒克縣城,佔領警察局,殲滅駐縣城的所有國民黨的部隊。接著,向喀什河以南進攻,21日,逼近精河。起義爆發後,迅速得到伊犁地區維、哈等各族人民的支援和響應,紛紛參加起義軍。11月7日,伊寧市也爆發了武裝起義。起義部隊迅速包圍和佔領了國民黨政府的專員公署和專區警察局。9日,起義部隊佔領發電廠和國民黨軍重要據點,並切斷了通往伊犁的要道,控制了整個伊寧市。國民黨殘餘部隊退守艾林巴克、空軍教導隊和機場等9個據點,繼續頑抗。11日,起義部隊佔領伊寧市以西的綏定、霍城等縣。12日,起義部隊代表在伊寧召開會議,宣佈成立臨時革命政府。一方面著手恢復社會秩序;一方面繼續進行解放全伊犁地區的鬥爭。截至1945年1月31日,起義部隊先後攻佔博樂、溫泉、昭蘇、惠遠等縣,並將在伊寧市郊飛機場等據點的國民黨殘餘武裝全部消滅,起義部隊控制了伊犁地區。臨時革命政府成立後,即頒佈施政綱領。3月8日,成立正規的革命武裝部隊——民族軍,並制定解放伊犁、塔城、阿山3個區的軍事計劃。民族軍根據臨時革命政府的命令,從5月開始,分3步開展軍事活動。9月,民族軍先後佔領額敏、塔城、阿山3個專區。與此同時,各地代表在伊寧市召開會議,將臨時革命政府改組為伊塔阿三區革命政府,並頒佈新的綱領。新疆解放前民族軍控制區域點評:起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運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