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久事件
在61年前的今天,1959年8月26日(農曆1959年7月23日),中印邊境流血衝突事件。中印爭議邊界朗久事件,是印度在中印邊境挑起的第一次較大的武裝衝突,造成了中印邊境的緊張局勢。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主動與印度政府對話,積極尋求緩和邊境緊張局勢和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印度政府卻堅持擴張主義立場,藉機掀起反華浪潮。事件簡介1959年3月,以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上層統治集團發動叛亂,並與駐紮當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發生戰鬥,叛亂的西藏叛軍那裡是解放軍的對手,在拉薩的戰鬥很快就結束,達賴喇嘛帶著叛軍逃到西藏山南地區的隆子縣,在隆子縣,達賴喇嘛宣佈成立“臨時政府”,決定以隆子縣為臨時“首府”,企圖以雅魯藏布江為屏障,以印度為後盾,想贏得國際支援,與解放軍對抗,準備進行長期的叛亂活動,謀取西藏獨立。山南地區靠近印度,南邊就是印度政府實際控制的中印邊境線——“麥克馬洪線”,1959年時,印度軍隊已經實際佔據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大部分地區。解放軍很快就追擊到山南地區的隆子縣,叛亂藏軍毫無戰鬥力,很快失敗,達賴喇嘛從隆子縣出發,經過錯那宗,越過“麥克馬洪線”附近的捧山口,到達山南地區有名的達旺寺,最後逃到印度。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剛進西藏時,為了尊重達賴喇嘛和西藏的民族自治,加上解放軍的後勤保障問題,只派了很少量的中國軍隊到西藏,1956年,西藏軍區向隆子縣派駐了一個營的解放軍,後來,由於達賴集團的叛亂苗頭,又把這個營的軍隊調回到拉薩。雖然,山南地區與印度之間有很長的邊境線,但是,解放軍並沒有在這裡建立邊防線,防守當地的武裝力量都是從屬於達賴喇嘛的地方武裝。達賴喇嘛從拉薩逃到山南地區,同時,大量的叛軍也跟隨達喇喇嘛逃到山南地區,解放軍追擊到山南地區。到這時,解放軍才算真正進入和佔據西藏山南地區,中國軍隊與印度的武裝部隊開始了面對面的接近。面對中國軍隊在西藏山南地區的駐紮,從1959年4月開始,印度政府加快對“麥克馬洪線”附近的邊境線控制,大規模進行邊境哨所建設,其中,有三個邊境哨所越過“麥克馬洪線”,建立在印度軍隊自以為是他們領土的中國領土上,這三個哨所是“麥克馬洪線”中部的塔馬頓和朗久,“麥克馬洪線”西部的兼則馬尼。印度政府向中國正式提出大片領土要求遭到拒絕後,便指使其軍隊在中印邊境東段地區越過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在中印邊境中、西段地區越過傳統習慣線,佔地設點,企圖透過武力推進單方面改變中印邊境久已形成的邊界現狀。1959年8月,西藏地方政府的外事處,組織了一個考察團去朗久和馬其頓附近地區瞭解“麥克馬洪線”的一些情況,由西藏地方政府外事處一位姓蔣的副處長任考察團的團長,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地區附近有印度軍隊的哨所,考察團帶了一個加強班的解放軍,保護這個考察團,由西藏軍區一位姓白的團長帶領。1959年8月25日,馬及墩工作隊率山南軍分割槽第一團第二連,進駐馬及墩的雅列普開展群眾工作。當該連前衛分隊進至金古底時,入侵朗久的印軍便無端向前衛分隊開槍射擊。前衛分隊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自衛還擊,雙方戰鬥約1小時。入侵印軍被擊斃2名,其餘縮回朗久。1959年8月26日,入侵朗久的印軍再次向駐馬及墩的中國邊防部隊開槍射擊,中國邊防部隊為了邊境地區的穩定,未予置理。印軍蓄意挑起事端後膽怯心虛,8月27日便撤出朗久,退往“麥克馬洪線”以南。8月31日,山南軍分割槽步兵第一團第二連進駐朗久。在中國政府為了有效地維持中印邊界現狀,確保邊境的安寧,提出中印雙方武裝部隊後撤的建議後,駐朗久的中國邊防部隊根據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於1960年7月29日撤出朗久,駐守莊南、馬及墩。8月28日、31日和9月4日,印度總理尼赫魯就中印邊界問題連續發表談話。他說,就印度而言,“麥克馬洪線”就是國境線,“這根據條約規定是確定不移的,根據慣例和權利是確定不移的,而從地理上來講也是確定不移的。”在談到朗久事件時,尼赫魯顛倒黑白地說:“8月25日,有一支中國軍隊在馬及墩以南的地方進入印度地區,並且開了火,俘虜了印度的前哨站”。“毫無疑問,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明白的侵略事件。”尼赫魯公然違背事實,將位於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的朗久說成是印度的領土,把中國人在自己的領土上從事正常的工作乃至被迫自衛說成是侵略。在短短几天內,印度政府、國會和所謂的印度公眾輿論利用邊界問題大肆叫嚷,誹謗中國侵略印度,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反華浪潮。9月8日,周恩來總理致信尼赫魯,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政府為維護中印友好以及公平合理地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所採取的一貫立場和主張,說明了朗久事件的真相。周總理指出:“中印邊界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複雜問題。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能不首先考慮到英國在統治印度的時期對中國進行侵略的歷史背景。從很早的時候起,英國就抱著對中國西藏地方的侵略野心。英國曾經不斷唆使西藏脫離中國,企圖把一個名義上獨立的西藏置於英國的控制之下。在這個陰謀不能得逞以後,英國又對中國施加種種壓力,要求把西藏劃為英國的勢力範圍,而讓中國保留所謂對西藏的宗主權。與此同時,英國還以印度為基地,廣泛地向中國的西藏地方甚至新疆地方進行領土擴張。這一切就是中印邊境問題長期存在糾紛、懸而不決的基本原因。周恩來致信“中印兩國都是長期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國家。這種共同的遭遇,本來應該很自然地使中印兩國對上述的歷史背景抱有一致的看法,並且採取互相同情、互相諒解和公平合理的態度,處理兩國的邊界問題。中國政府原來以為,印度政府是會採取這種態度的。但是,出乎中國政府的意料之外,印度政府竟要求中國政府正式承認英國對中國西藏地方執行侵略政策所造成的局面,作為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根據。更嚴重的是,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施加種種壓力,甚至不惜使用武力,來支援這種要求。這不能不使中國政府感到深切的遺憾。"“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中印雙方應該考慮歷史的背景和當前的實際情況,根據五項原則,有準備有步驟地透過友好協商,全面解決兩國邊界問題。在此以前,作為臨時性的措施,雙方應該維持邊界久已存在的狀況,而不以片面行動、更不應該使用武力改變這種狀況;對於一部分爭執,還可以透過談判達成區域性性和臨時性的協議,以保證邊界的安寧,維護兩國的友誼。這正是我在1959年1月23日給你的信中所表達的基本思想。中國政府仍然認為,這是我們兩國解決邊界問題所應該遵循的途徑。”“中國政府對於中印邊界問題一貫遵循著十分明確的方針,一方面肯定中印邊界全部未經劃定的事實,另一方面又面對現實,特別考慮到中印之間的友好關係,積極尋求對雙方公平合理的解決辦法,並且在邊界問題解決以前,絕不片面改變兩國邊界久已存在的狀況。"“在中印邊界的東段,正如我在前面已經說過的,中國絕不承認所謂麥克馬洪線,但是,中國軍隊從未越過這條線。這是為了維持邊界的和睦,以利於邊界問題的談判和解決,絲毫也不意味著中國政府已經承認了這條線。至於閣下在最近給我的兩次來信中,對於我過去曾經向閣下說明的這一點,顯然有誤解,我認為有必要再一次清楚地作以上的說明”。“自從西藏叛亂髮生以來,由於不能由中國方面負責的原因,邊界局勢日益緊張。大批西藏叛亂分子逃入印度以後,印度軍隊立即在中印邊界的東段節節進逼,不僅片面地改變了兩國邊界久已存在的狀況,越過了英國和西藏地方當局秘密換文的附圖上標明的所謂麥克馬洪線,而且還越過了印度現行出版的地圖上所標明的邊界線,這條線據說就是所謂麥克馬洪線,但是,實際上在許多地方比所謂麥克馬洪線更加深入中國境內。印軍侵佔了朗久,侵入了雅斜兒,並且仍然侵佔著沙則、兼則馬尼、塔馬頓等中國領土,包庇在這個地區的西藏武裝叛匪。印度的飛機也一再在中印邊境侵犯中國的領空。尤其令人遺憾的是,不久以前,非法侵佔朗久的印軍,竟對駐紮在馬及墩的中國邊防部隊進行武裝襲擊,使中國邊防部隊不得不為自衛而予以還擊。這是在中印邊境上發生的第一次武裝衝突事件。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最近在中印邊境出現的緊張局勢,都是由於印軍越境挑釁造成的,應該由印度方面負完全的責任。但是,印度政府卻反而對中國政府提出種種毫無根據的指責,叫嚷中國侵略了印度,把中國邊防部隊在馬及墩地區的自衛行動說成是武裝挑釁。印度的許多政界人士和宣傳機關更乘機散佈大量反華言論,甚至公開主張採取轟炸中國領土等更大規模的挑釁行動。這樣就掀起了半年來在印度的第二次反華運動。印度不承認中印邊界未經劃定的事實,變本加厲地從軍事、外交和輿論等方面對中國施加壓力,這就不能不令人懷疑,印度的企圖是要把自己關於邊界問題的片面主張強加於中國方面。必須指出,這種企圖是永遠不能實現的,而且這樣做,除了損傷兩國的友誼,使邊界問題更加複雜化、更加難於解決以外,不可能有其他的結果。”周恩來總理在信中最後說:“中印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是建築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之上的。中國政府一貫認為,我們兩國之間的一切分歧都必須、也一定能夠透過和平協商求得解決,而不應該使兩國的友好關係受到影響。中國把西南邊界看作是和平友好的邊界。我可以向閣下保證,最近幾個月來,中國政府派出警戒部隊駐紮在中國西藏地方的東南部,只是為防止殘餘的西藏武裝叛匪出入邊境,進行騷擾。這樣做,顯然有利於保證邊境的安寧,而不會在任何方面形成對印度的威脅。閣下是五項原則的創始人之一,對於鞏固和發展中印友誼作出過重要的貢獻,而且經常強調中印友誼的重要性。對此,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是有深刻印象的。因此,我把中印邊界的全部情況,系統地向閣下說明。我希望,閣下和印度政府將會根據中國政府的要求,立即採取措施,撤回越境的印度軍隊和行政人員,恢復兩國邊界久已存在的狀況。這樣,中印邊境一時的緊張局勢就會立刻和緩下來,籠罩著兩國關係的陰雲也會迅速消散,使關心中印友好關係的朋友們感到寬懷,使挑撥中印關係、製造緊張局勢的人受到打擊”。事件影響中國政府對中印邊界問題的立場和主張,得到了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讚揚,認為中國政府對歷史遺留的中印邊界問題所採取的態度是客觀、公正的,充分表達了中國政府的誠意。但是,蘇聯塔斯社就朗久事件於9月9日發表了偏袒印度的宣告。赫魯曉夫來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週年慶典時,還就中印邊界問題對中國政府進行無理指責。中國政府一再向赫魯曉夫說明是印度軍隊侵入中國境內並向中國邊防部隊進攻時,中國邊防部隊才被迫進行自衛還擊的。赫魯曉夫卻強詞奪理地說:“我不管是誰進攻,反正印度人死得多,就是中國的不對。”由於得到蘇聯的袒護和支援,印軍氣焰更加囂張,肆無忌憚地入侵中國領土,在中印邊界西段空喀山口挑起武裝衝突,再次製造新的流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