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8月24日發生的大事件

大清瓷藝總監唐英去世

在264年前的今天,1756年8月24日(農曆1756年7月29日),大清國工藝輝煌的締造者唐英逝世。圖:唐英六十九歲塑像香港蘇富比2014年10月拍出的一件“御海蒼龍:乾隆御製粉青釉浮雕龍紋罐”,以九千四百二十萬成交。在各色拍賣報道里,除了關注價格、談及其溫潤均勻的釉色,鬼斧天成的雕工,更有一個名字反覆出現│唐英。無獨有偶,中國嘉德香港亦拍出一件“唐英製粉青釉蒜頭瓶”。而在很多國寶級藏品中,也屢屢見到這個名字,例如上海博物館裡有一個“乾隆五年”的大花觚,落款就是“瀋陽唐英”。國家博物館裡有“乾隆六年”的大花觚,落款也是“瀋陽唐英”。唐英,究竟是何許人也?乾隆二十一年(公元一七五六年),七月二十九日,大清國工藝輝煌的締造者、自稱為榷陶使者的唐英,在九江關署病故。享年七十五歲。他的死,預示?這個王朝最精美的歲月就此終結。唐英作品驚現秋拍三百年以後,這件“乾隆御製粉青釉浮雕龍紋罐”與一眾雍正、乾隆時期的精美瓷器,還能讓人感受到這個龐大帝國當年的盛極與輝煌。這件屬單色釉瓷,從形制來說似屬傳統罐式,然比例相若者此前僅見於極小形制;從工藝來說,雖然仍以“雲龍海水”圖案為主題,卻循慣例而出新奇。成對龍紋更在唐英時期臻於完美。蘇富比中國及東南亞區董事、中國瓷器及工藝品部資深專家李佳說:“工藝獨特,龍和雲都是浮雕的,非常有層次,釉厚且色澤飽滿圓潤。”“這非常難得,釉並沒有堆疊在浮雕的銜接處,而是大致均勻圓潤,但又有深淺的層次差異,十分立體,你可以看出雕刻和灼燒配合得非常好。”中國嘉德香港剛剛結束的秋拍中呈現一件“唐英製粉青釉蒜頭瓶”,也是傳統中出新意,造型取法於秦漢銅器│蒜頭瓶,忠實地摹製了六瓣瓜稜蒜頭狀,以增其高雅;頸部突出一道弦紋,以增其挺拔,顯然是取自內府典藏的古器為範而成,忠於原物,與萬曆時期粗拙厚重的風格完全不同。而瓶底書“陶成”二字,而乾隆早期凡署“陶成”款的瓷器必與唐英相關。嘉德瓷器工藝品部業務經理王晶表示:“雍正後期開始到乾隆早期,我們認知的一批很經典的,以及質量很高的瓷器都和唐英相關。”“雖然清代燒製技術成熟,但畢竟是柴?燒製,?溫火候很難控制,所以督陶官的個人經驗就特別珍貴,而督陶官也要揣摩聖意,文化修養也非常重要。”那麼唐英,為何能超越其他督陶官,而青史留名呢?年幼入宮性格謹慎唐英生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五月初五。清史稿記載“唐英,字俊公,漢軍旗人”。七歲進私塾讀書,康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被選進宮廷,當時他十六歲,在養心殿為皇帝服務。隨後又管理內務府造辦處。他曾在造辦處主管過畫樣設計,《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管理造辦處大臣怡親王、莊親王,管理官員郎中保德、李常,員外郎海望,司庫常保,畫樣唐英。而他的繪畫藝術修養是很高的。至少多次得到皇帝的肯定,雍正三年(公元一七二五年),據圓明園來帖,“奉旨畫的款式甚好,爾仍?唐英畫美人,其衣紋照先畫的衣紋樣畫。”小小年紀就進入“一步都錯不得”的宮廷,又在內務府管畫樣設計,可以設想,這對唐英此後的人生或許有兩個影響,其一是造成了他謹慎又兢兢業業的性格;其二是,他應該有不錯的繪畫功底。兩者均為既需揣摩上意,又需要不斷推陳出新的冶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雍正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當時五十歲的雍正皇帝,剛剛收拾完年羹堯,又以四十二樁大罪圈禁隆科多。穩穩當當坐在皇位上。在簽訂《恰克圖條約》、推行官話一系列的大動作間,頒佈了一條似乎微不足道的聖旨:“唐英?內務府員外郎銜,駐景德鎮御?廠,佐理陶務,充駐廠協理官。”是誰向雍正舉薦唐英?正是任命總理事務大臣,處理宮中大小的怡親王。今年春拍香港佳士得拍賣的一對畫琺瑯觚,就是雍正為供奉怡親王允祥而特別訂製。可見刻薄寡恩的雍正,唯獨對這個弟弟關愛有加。有親王的推薦,唐英勢必要上任。走馬上任惴惴不安當時四十七歲的唐英,赴景德鎮御?廠佐理陶務。時任督陶官的是年羹堯的兄長年希堯。雍正雖然處罰了哥哥,卻沒有責罰弟弟。年希堯因為做事兢兢業業,不降反升。而因為年希堯長年在淮安關管理關務,很難直接管理陶務。所以由唐英佐理。雖然我們現在看來,這是唐英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但對於他本人而言,或許思緒更加複雜。這從唐英寫於雍正八年(公元一七三○年)的詩作中可見一斑:“炎涼經兩度,遠客意悠悠。暑減連朝雨,風來一線秋。旅思常作病,良藥不醫愁。北雁生堪憎,鄉書隔歲投。”一個北方大漢,或許並不適應南國潮溼清冷的秋天,回想北國秋日風和日麗,皇城金碧輝煌,待到開春大雁尚能南飛,而自己的留守卻遙遙無期。而更讓他不適的,除了南方的水土,更有對陶務不熟悉所帶來的惴惴不安,他在《瓷務事宜示諭稿序》中寫到當時的心情:“陶固細事,但為有生所未經見,而物料火候與五行丹貢同其功,兼之摹古酌今,侈弇崇庳之式,茫然不曉,日唯諾於工匠之意者,惴惴焉,惟辱命誤公之是懼。”閉門謝客專心陶務唐英於陶務是外行,一般外行管內行,要麼以行政權力去壓制,要麼“向之唯諾於工匠意旨”,即使有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的人,也至多是透過層層上報瞭解些皮毛。但是,做事牢靠的唐英,很快就展示出他的務實之風。他曾有這樣一段自述:“杜門謝交遊,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食息者三年”。他足足閉門謝客三年,和工匠同吃同住,也挽起袖口褲腿,淘泥、揉泥、拉坯、捧坯,所以他很快就由一個外行變成一個內行。於是,在唐英後來的自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段信心滿滿的話:“抵九年辛亥,於物料火候生克變化之理,雖不敢謂全知,頗有得於抽添變通之道。向之唯諾於工匠意旨者,今可出其意旨唯諾夫工匠矣。因於泥土、釉料、坯胎、?火諸務,研究探討,往往得心應手。”另外,在與工匠同吃同住的過程中,唐英也開始?手改革。清朝接過明朝御器廠,改名御?廠,也改變了明朝向?戶工匠派索瓷器甚至坐地勒索的做法,即解除?戶的“匠籍”,實行僱用制度,此外燒瓷所用物料也按照時價採買,只是政策雖然定下來,許多官員卻並未切實執行。唐英來到景德鎮協辦陶務,遇到皇家要燒造瓷器的時候,除按時付給工匠們工資外,燒瓷所需要的物料,也按市價付給,他的這種做法不但得到陶民認可,也讓地方官員感到方便。唐英在製瓷上的貢獻,一是仿古超古,二是創燒。雍正、乾隆皇帝對瓷器的鑑賞水準都非常高,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於前朝製作的精美瓷器的追慕。於是,復製宋代五大名?及明朝瓷器就成了一項重要任務。唐英上任不久,就派幕友吳堯甫去河南鈞州調查鈞?燒製方法和用料情況,按真品仿製造型、釉色。唐英仿宋哥?的金絲鐵線紋、仿宋官?的冰裂紋、汝?的蟹爪紋等,開片自然。多數仿古瓷以青花書寫或刻雍正朝代款識。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仿鈞釉菱花式花盆託,與宋代鈞?瓷器非常相似。他仿製的明朝永樂、宣德脫胎白釉、甜白刻花、印花器等達到亂真的程度。創燒57新奇品種以是次蘇富比拍出的浮雕龍紋罐,和中國嘉德香港拍出的蒜頭瓶為例,均施粉青釉。釉面瑩潤如玉,此釉種曾見於南宋龍泉?的瓷器。但後來技藝失傳。直至清雍正一朝,才重新出現在一些精美的瓷器之上。而在創新上,在唐英時期,釉上彩、釉下彩、顏色釉均有新的突破。在他主持下,景德鎮官?創燒七十多種顏色釉,其中胭脂紅、秋葵綠是最著名的顏色釉。相信很多人對於二○一一年中國嘉德所拍賣的一對胭脂紅釉杯印象頗深,在《陶成紀事碑》中,他稱之為“西洋紅色器皿”。因釉中含萬分之一、二的金,又名“金紅”。同時,督陶的成就也和唐英的個人素養相關。他將製瓷工藝與詩、書、畫、印相結合。在陶瓷品類的創新上,後來成書的《景德鎮陶錄》、《古銅瓷器考》等著作中,都大為贊嘆:“廠?至此,集大成矣”,稱自唐英督陶創“有陶以來,未有今日之美備”的盛況。到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每年所花得燒造瓷器的費用達到數萬?,製作的瓷器不下三、四十萬件,數量巨大。功臣還是藝術家?為了迎合乾隆對新奇瓷器的喜好,唐英創燒出不少新奇的品種,比如種類繁多的轉心瓶(如首都博物館的“乾隆粉青釉描金縷空開光粉彩荷蓮童子轉心瓶”),又比如交泰瓶,經常被乾隆拿來把玩。根據《陶成紀事碑記》記載,在唐英督陶期間,共仿古、創新五十七種。在督陶期間,唐英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也廣受稱道,他的陶瓷書法行雲流水。而督陶官親自畫瓷器,這在陶瓷史上也絕無僅有。唐英在雍正、乾隆兩朝是精美工藝的總導演,而對他個人而言,二十八年辭別家人、遠離皇城故土,甚至再也沒回過瀋陽老家。他以“陶人”自居,這個名稱或許是他的唯一寄託。離開景德鎮十二年後,他重訪故地,景德鎮人夾道歡迎,唐英感泣萬分,賦詩說:“青絲染霜回故地,何勞鎮民夾道迎,衰翁有負眾家恩,關外孑身吾陶人。”值得玩味的是,在唐英七十五歲的時候,乾隆在圓明園接見了他,提出讓他兒子來接替他的職務。一輩子兢兢業業謹小慎微的唐英拒不肯讓兒子接班,冒?犯上的危險,一面稱罪,一面“恭請皇上另擇賢員,到關接辦。”除了字面所說,茲事體大,兒子又“諸事閱歷未久”,是否也因為雍正的聲色厲荏、乾隆的喜怒無常好大喜功,都讓他實在太疲憊,又豈能讓自己兒子再步自己後塵,膽戰心驚度過一生?唐英死後,由於督造者不同,景德鎮官?再也無法燒出如乾隆早期的精美絕世之作。乾隆中期,趨向華縟繁巧,古樸之風盡失;末期更堆迭庸俗。而再往後走,衰微的也就不再是冶陶一門。耳聽?鴉片戰爭轟隆隆的炮火,大清國這個精美的瓷罐子,?噹一聲砸在地上,任歷史的滾滾車輪輾過。今時今日,當我們在拍賣行和博物館裡,隔?玻璃框細細打量這些瓷器的時候,唐英,那個羨慕歸雁的北客,那個挽起袖口和工匠一起冶陶的北方漢子,他是如何手捧?這些精美絕倫的物件,它們不過是雍正、乾隆的玩物,卻是唐英的全部心力。一時感懷,筆者突然不知怎麼評論他,功臣還是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