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引橋坍塌
2012年8月24日(農曆2012年7月8日),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引橋坍塌。2012年8月24日拍攝的發生斷裂的大橋和墜落車輛。當日5時30分左右,通車不到1年的哈爾濱陽明灘大橋發生斷裂,致使4輛大貨車墜橋。據消防部門訊息,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傷。24日5時30分,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引橋處)發生坍塌,有4輛大貨車追入橋下,目前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傷。事發後,哈爾濱120急救、消防、交警以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參與救援搶救。目前,事故現場已經封閉。事發現場事發現場哈爾濱大橋倒塌究竟誰來“買單”?19日,哈爾濱召開情況通報會,就8月24日發生的高架橋上行匝道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情況作出說明。經調查取證,認定此起事故是一起由於車輛嚴重超載而導致匝道傾覆、車輛翻落至地面,造成人員傷亡的特大交通事故。千呼萬喚之下,哈爾濱塌橋樑事故的調查結果終於出爐。按照專家組分析意見、檢測檢驗機構檢驗結論和調查組調查取證認定,這起事故與超載有關,與交警執法不力有關,與路政巡查工作出現疏漏有關,唯一沒有關係的是,就是大橋本身的質量問題。這與當地政府和專家組的初步結論完全吻合,事實上也是對官方最為理想的一種結果。但對公眾而言,這毫無疑問又是最易引發質疑的一種調查結論。新聞後面數萬條跟帖,寫滿了“我不相信”。公眾為何不相信?首先是基於一種常識和經驗的判斷。車輛超載在中國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象,可以說幾乎所有的道路和橋樑每天都要經受這樣特殊國情的考驗,如果一座建成不到一年的大橋連超載都無法承受,其本身的建築質量和日常維護無疑是令人懷疑的。不懂建築的人起碼也知道這樣的道理,大橋涉及公共安全,因此在設計的時候必然會為承重留有充足的富裕量,一超載就垮塌顯然是個反常現象。按照這樣的邏輯,大橋質量沒有任何問題,所有問題都是超載,那就意味著,也許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命懸一線之中,這是何等的荒謬!公眾“不相信”,還與此前的種種疑問未得到解答有關。一是據哈爾濱市政府網站此前釋出的訊息,陽明灘大橋疏解工程曾更改結構,將原工程設計的混凝土結構改成鋼混結構,縮短了工期並節約鋼材費用2億元。一名不願具名的橋樑專家表示,“改結構影響了橋樑的平衡”。二是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訊息,哈爾濱陽明灘大橋的監理方曾被建議吊消資質證書,兩名總工信用曾得零分。此外,據報道,大橋斷裂部分填充編織袋、泡沫,鋼筋未綁等,也廣受質疑。這些問題,無一例外地都指向大橋質量。專家組和調查組對此視而不見,直接宣佈事故原因為超載,何以讓人信服?事實上,早在事故發生時,安監總局發言人黃毅就於第一時間表態:“肯定有問題,但什麼問題,需要在事故調查之後才能加以確認。”這個“問題”,顯然不僅僅指的是超載。公眾“不相信”,最重要的一點是,整個事故調查程式存在明顯的瑕疵。一是時間。事故發生後不久,當地政府和專家組就匆忙宣佈初步調查結果為“超載”,8月27日,大橋監理方稱事故結果將在兩天內公佈。這說明事故調查過程並不複雜,而如果確定為“超載”,官方顯然也沒有理由拖延。但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月,結果才姍姍來遲。二是調查的透明度。整個事故調查事實上都處於一種秘而不宣的狀態,究竟怎麼調查的,調查組和專家組成員姓什名誰,公眾一概不知。考慮到調查組是市政府成立的,由當地安監、交警、建委等部門人員組成,而專家組成員也是當地政府從全國請來的,說白了就是自己調查自己,既無壓力也無監督。這種“密室”中的調查,公眾很難不去聯想,這其中究竟有沒有利益上的勾連,有沒有權力公關的可能性。因為資訊不對稱,對這個調查結論,公眾很難肯定也很難否認。正因為如此,官方應當自證清白,以維護自己的公信力。而自證清白的最好辦法,就是公佈調查組和專家組的成員名單,讓每個人為自己的行為和誠信負責。如果這個調查結論是公正的經得起質疑的,那麼我想這決不是什麼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