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8月23日發生的大事件

第三次臺海危機:金門炮戰

在62年前的今天,1958年8月23日(農曆1958年7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轟金門。炮兵某部在炮擊金門前表決心臺灣海峽危機,簡稱“臺海危機”,是指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後,臺灣海峽兩岸軍隊針對對方所採取的軍事行動,有可能引發全面戰爭的危機,目前共經歷六次。金門炮戰(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發動了榴彈炮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炮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門防衛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中彈陣亡。1958年8月初,臺灣當局也宣佈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8月7日和8月14日,兩岸空軍在臺灣海峽上空發生激烈空戰。。8月25日以後,國軍企圖維持金門的海上補給,利用夜晚運補。而解放軍則以艦艇與岸轟,意圖維持封鎖。1958年9月2日,國民黨海軍沱江號完成運補作業後,卻於金門料羅灣附近外海,遭到解放軍魚雷艇包圍與猛烈的攻擊,幾乎沉沒。9月8日,解放軍持續向金門群島發射53300餘發炮彈,其重點指向金門新頭碼頭,途中解放軍海岸炮兵第150連的炮火擊中正在卸貨中的美樂號中型登陸艦(LSM242),官兵死傷11人,登陸艦則中彈引爆船運軍火燒燬。金門駐軍炮兵於下午一時三十分開始還擊,共發射10100餘發,迄六時三十分,解放軍受壓制而停止射擊。。9月24日,國民黨空軍使用AIM-9響尾蛇空空導彈擊落解放軍空軍殲5戰鬥機一架,首開全世界空空導彈擊落戰鬥機的先例。1958年10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彭德懷宣佈,“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炮擊七天”。同年10月13日再宣佈停火2周。至10月20日下午,解放軍稱因美方軍艦參加對臺灣運補船團護航,宣佈停火無效,並於當日下午四時開始,恢復炮擊,迄黃昏時止,共射擊11,500餘發,國軍炮兵亦於下午五時集中七個營之火力,予以反擊。10月25日後解放軍放棄強攻,雙方炮兵在此時仍持續炮擊作戰。隨後解放軍方面宣佈採行“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的方針持續炮擊,隔年1月8日至15日,一連五天均無戰事,15日,解放軍突又作零星擾亂性射擊。自此以後,每逢單日,則僅有小規模之射擊,或發射宣傳彈,國軍亦常利用單日對大陸進行零星射擊,或發射宣傳彈,至於大規模之炮戰,則從未再發生。1960年,大陸又發動較小規模的六一七炮戰、六一九炮戰,爾後採“單打雙不打”方式陸續鳴炮,直至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為止。金門炮戰不求殺傷和佔領,而是政治意義高於軍事意義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