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8月21日發生的大事件

海洛因問世

在123年前的今天,1897年8月21日(農曆1897年7月24日),海洛因問世。1897年8月21日,拜耳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在實驗室裡合成了一種叫做二乙醯嗎啡的物質。止痛效力遠高於嗎啡(11日前,他剛成功將阿斯匹林製成藥物)。海洛因(Heroin)的名字由拜耳藥廠註冊,該字或源自德文heroisch一字,意指英雄。對此他的老闆們喜出望外,他們認為這種東西可以替代能讓人上癮的止痛藥嗎啡。當證實一些用於實驗的魚、海馬和貓吞下這些藥物依然能夠活命之後,公司的家屬包括孩子也開始試著服用,沒毒死人,也沒有人上癮。於是在合成後不到一年,在沒有進行徹底的臨床試驗的情況下,公司便將它上市銷售。拜耳公司的老闆們認為發明這一物質是“英雄般”的事蹟,因此取了這個名字(“海洛因”在德文中意為“英雄”)。故事接下來就是藥品歷史中最荒謬的一頁。直到上個世紀30年代,拜耳公司還在銷售高純度的名牌海洛因。世界各地都對這種藥效強勁、用途廣泛的藥品歡呼雀躍,成千上萬的病人爭相服用。很久以後,它才逐漸被看做是惡魔般的毒品。自1898至1910年間,該藥上市時,以不會上癮的嗎啡作招徠,更曾用作兒童止咳藥,後來始發現該藥在肝臟中會轉化成嗎啡,令拜耳藥廠大為尷尬。米歇爾·德·裡德爾在他著述中講了海洛因問世、上市和作為藥品最終沒落的故事。裡德爾描述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時代,那時候,世界似乎是顛倒的,大家都很狂熱。在這段“美好的舊時光”裡,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生產商。拜耳公司的總裁們自豪地說:“海洛因真是個好生意。”大部分醫生稱讚它是高品質、安全的藥物,具有神奇的藥效,能止咳、止痛和治療其它所有疾患。從嬰幼兒、成年人到老人都是海洛因的消費者。它以粉末、混合劑或栓劑的形式被服用,婦女還使用含有海洛因的衛生棉條。海洛因無處不在——為得到它不必鋌而走險去犯罪,而且拜耳公司的海洛因在藥店裡庫存充足,不是用錫箔紙遮遮掩掩包成小包,而是裝在考究的藥瓶裡,一瓶就有25克,這種劑量在今天足以造成數十人吸毒過量,在火車站的廁所裡孤獨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