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8月20日發生的大事件

兩伊正式實現全線停火

在32年前的今天,1988年8月20日(農曆1988年7月9日),兩伊正式實現全線停火。當雙方的軍事指揮官宣佈停止敵對行為時,士兵們都高舉武器歡呼起來。後面的霍梅尼像在戰爭中被子彈打出了無數孔洞1988年初,伊朗沒有發動早已宣揚的大規模進攻,只是在前線某些地段和伊拉克南部海岸採取一些小型的軍事行動。在伊朗欲攻無力的情況下,伊拉克則利用其空中優勢,於2月27日出動飛機181架次襲擊伊朗,並轟炸了德黑蘭的煉油廠,從而觸發了兩伊開戰以來規模空前的襲城戰。這場襲城戰的特點是雙方主要使用導彈以對方的首都為重點進行襲擊,命中雙方首都的導彈數超過了歷次襲城戰的總和。據統計,從2月末至4月下旬,伊朗打到巴格達的導彈有50多枚,而伊拉克向伊朗發射了近200枚導彈,其中有150多枚打到了德黑蘭。作為報復,伊朗又加緊了對航行在海灣輪船的襲擊。伊拉克在前線頻頻發動攻勢,使伊朗在陸地上的優勢逐步喪失。4月12日,伊拉克在北部班賈維地區擊退伊朗4個旅的進攻。5天之後,伊拉克發動了“齋月行動”的大規模攻勢。薩達姆總統親自指揮精銳的共和國衛隊和第七軍團,在海、空軍的支援下,兵分兩路向法奧地區和阿拉伯河西岸一帶的伊朗軍隊陣地發動猛烈進攻,並於18日晚收復了戰略要地法奧半島。5月25日,伊拉克又出動5個師的兵力,經過8小時的鏖戰,一舉奪回了薩拉姆傑地區5O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兩次戰役徹底打破了伊朗對巴士拉的鉗形包圍,改變了伊拉克在南線戰場的被動地位。伊拉克乘勝進攻,在6月中旬收復了北部蘇萊曼尼亞省的10多個陣地,下旬又收復了蘊藏豐富石油的馬季農島。7月12日,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和第四軍團向南線祖拜達特地區的伊朗軍隊發動代號為“依賴真主行動”的攻勢;收復了這一地區。這是伊拉克在3個月中取得的第5次勝利。在伊拉克咄咄逼人的攻勢下,7月中旬,伊朗軍隊主動撤離了它在北線佔領不久的哈撲卜賈市,至此,伊朗已基本上丟掉了它過去6年的戰果,伊拉克收回了幾千平方公里的領土。7月14日,伊拉克軍方宣佈,它已攻入伊朗境內縱深40公里、寬約100公里的地區,並佔領了伊朗城市代赫洛蘭鎮。這是伊拉克軍隊自1987年6月以來第一次進入伊朗境內作戰,標誌著兩伊戰局的重大轉折。長期以來,伊朗一再強調伊拉克必須推翻現政權,並承認自己是發動戰爭的侵略旨,否則它決不停火。1988年7月18日,伊朗總統哈梅內伊突然寫信給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正式宣告伊朗接受安理會關於要求兩伊停火的598號決議。伊朗所以改變原先的立場,除軍事方面失利外,還有經濟、外交和內政等方面的原因。在軍事方面,伊朗過去依靠兵員充足,採取人海戰術,但由於武器裝備較差,傷亡很大。據伊朗官方數字,它在作戰中死亡的人數已達12萬多人。伊拉克人員上雖處於劣勢,但它在重型軍事裝備上大大超過伊朗。一般估計,伊拉克和伊朗的作戰飛機為6:1,坦克為5:1,大炮為3:1。自1986年底美伊(朗)武器秘密交易敗露後,伊朗在國際上購買武器更加困難,而伊拉克仍可源源不斷地獲得大量新式武器,因而具有較強的軍事實力。在兩伊停戰前的半年中,蘇聯向伊拉克提供了上千輛坦克和300枚導彈。1988年春季以來,伊拉克發射大量射程為650公里的蘇制“飛毛腿--B”改進型導彈,並在前線使用化學武器,對伊朗威脅很大。伊朗軍隊長期在國外作戰,士氣低落。10s8年初,伊朗力圖動員25-30萬人參軍,但只有10萬人應徵。伊朗正規軍和革命衛隊指揮系統不一,各自為戰,互相牽制,難以抵擋伊拉克的反攻。美國為科威特護航後,美伊(朗),已在海灣多次發生軍事衝突。1988年4月中旬,正當兩伊在法奧半島激戰之際,美國海軍先是襲擊伊朗在海灣的兩個石油平臺,而後又出動了包括“企業”號航空母艦在內的7艘艦艇同伊朗海軍進行了美伊(朗)之間最大的一次海空戰,伊朗有2艘艦艇被擊沉,4艘被擊傷,人員傷亡30餘名。伊朗處於兩面作戰的被動狀態是它不得不考慮停火的重要因素。霍梅尼本不想接受停火,認為這“比服毒還要糟糕”。但一些政治領導人堅持要求結束戰爭,他只好勉為其難地接受他們的建議。兩伊戰爭是一場時間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傷亡人數超過朝鮮戰爭、經濟損失超過越南戰爭的大規模消耗戰。它吞噬了無數的生命財產,給兩伊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國際政治、經濟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據最新估計,兩伊雙方死亡約100萬人,傷約150萬人,經濟損失高達9000多億美元。在襲船戰中,有574艘商船在海灣遭到襲擊,有420名船員死亡,452人受傷,船主損失在2O億美元以上。死人、墳墓,是交戰雙方都將面臨的。伊朗這座巨大的陵園,又新樹立起數不清的旗杆。每一面國旗下都靜靜地躺著一名忠於霍梅尼的年輕士兵戰時的伊朗:在與伊拉克的戰爭中,一些伊朗勇士失去了雙腿。圖片形象地反映了戰爭的磨難伊朗婦女也參加軍事訓練,成為隨時可持槍上戰場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