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農曆2016年7月14日),我國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航空航天科技再次進入新的階段,外界對於中國量子衛星的發射都給予了非常高的關注。這顆量子通訊衛星是以中國古代哲學家墨子的名字命名。量子衛星是什麼?簡單點說就是通訊衛星。據悉,中國量子衛星的發射將使中國在國際上率先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訊,連線地面光纖量子通訊網路,初步構建量子通訊網路。中國量子衛星近年來,量子通訊因其傳輸高效和絕對安全等特點,被認為是下一代通訊和計算機技術的支撐性研究。由於量子不可分割、狀態不可克隆的特性,將其作為資訊載體便可以實現抵禦任何竊聽的金鑰分發,進而保證傳輸內容的絕對安全。以此為核心研究內容的量子衛星通訊,也已成為全球物理學研究的前沿與焦點領域。中國量子衛星軍事通訊不再害怕被竊聽軍事領域要求的就是一個保密,在電磁波被發現以後人們使用電磁波傳遞資訊,即便是有了加密的程式碼也很容易被竊聽,而中國量子科技衛星的發射,技術應用成功將首先運用在軍事和國家安全領域,科學家將資訊傳遞所產生的“音量”調低到了一顆光子的級別,任何竊聽者去主動測量和監聽是會首先被發現。資訊微弱到了極限——量子級別,再小心的讀取都會徹底改變它,而不可能只改變一點點。中國量子衛星軍事評論員符義鵬指出,如果說我們現在用的電報、衛星電話等通訊系統已經非常先進,那麼下一步中國將使用量子通訊進行加密處理後,各種保密資訊已經被定義為“無條件安全”的通訊方式。能夠保障軍事情報加密過後不被破譯,從源頭上解決了保障資訊保安,甚至是大家關心的保護個人隱私的問題。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表示,理論上絕對安全的通訊一旦實現,政府、軍隊和銀行,乃至全社會都將獲益。(中國量子通訊研究實驗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多國想與中國分享技術科學技術也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走向世界,中國在成功研製出世界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以後,並沒有像美歐等發達國家一樣採取單方面的“技術壟斷”,而是以開放的姿態歡迎全球的合作。此前奧地利等國家就想與中國量子通訊技術,提出想要建立從北京到維也納等城市的通訊實驗,中國非常爽快的同意了。中國量子衛星中國量子通訊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對全世界表明中國的態度,“中方並決定向全球開放載荷的相關資料”,隨後德國、義大利也加入到中國量子通訊實驗中,在探索全球量子通訊組網建設、“量子星座”建設中與中方展開合作。有國外評論就指出,中國這種全面開放的做法證明了中國是一個世界大國,中國在高科技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以後並沒有採取技術壟斷的做法讓世界看到了一個真正崛起的大國的形象。中國量子衛星發射量子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其主要科學目標是藉助衛星平臺,進行星地高速量子金鑰分發實驗,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金鑰網路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訊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量子衛星工程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抓總負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科學目標的提出和科學應用系統的研製;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抓總研製衛星系統,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製有效載荷分系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負責地面支撐系統研製、建設和執行,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等單位參加。我國自主研發的量子衛星突破了一系列高新技術,包括同時瞄準兩個地面站的高精度星地光路對準、星地偏振態保持與基矢校正、星載量子糾纏源等工程級關鍵技術等,衛星設計壽命為兩年。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執行,將有助於我國在量子通訊技術實用化整體水平上保持和擴大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國家資訊保安和資訊科技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動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本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中國科學院研製的稀薄大氣科學實驗衛星和西班牙科學實驗小衛星。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4次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