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路事件
在91年前的今天,1929年8月14日(農曆1929年7月10日),中東路事件。1929年中東路事件,蘇軍展示繳獲的東北軍戰旗中東路事件,是中華民國和蘇聯於1929年發生的一次武裝衝突。背景“中東鐵路”,是“中國東清鐵路”的簡稱。1896年6月3日清、俄簽訂中俄密約,其中一條為允許俄國從清朝政府手中取得橫貫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的特權,以縮短西伯利亞鐵路的路程。這條寬軌鐵路連同從哈爾濱到旅順軍港的支線(實際上縱貫整個東北)到1903年全部完成。命名為“東清鐵路”。俄國的東省鐵路公司又取得沿鐵路兩側數十公里寬地帶的行政管理權甚至司法管理權。於是在東北的心臟地帶出現一個遠比普通租界規模龐大得多的不受中國管理的“國中之國”。俄國也得以方便地控制整個中國東北地區。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控制了長春以南的路段,一般稱為南滿鐵路;長春以北的路段則繼續被俄國控制。該鐵路和中國鐵路路軌寬度不一樣,不能同中國的鐵路接軌。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長春以北路段由中華民國和蘇聯合辦。基本仍維持“國中之國”的狀態。1924年5月31日,《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在北京簽訂。與《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同日簽訂了附屬條約《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十一條》1925年底奉軍與馮玉祥國民軍開戰,蘇聯支援馮玉祥,因而拒絕奉軍利用中東路運兵南下,奉軍護路司令張煥相一度拘捕蘇聯中東路局長伊萬諾夫,蘇軍則向滿洲里集結,蘇聯駐北京大使加拉罕向中國政府提出最後通牒,限三日內放人。後經日本調停,張作霖下令釋放伊萬諾夫。張作霖在1928年6月瀋陽市西郊的皇姑屯火車站附近被日本關東軍在北寧鐵路上埋設的炸彈炸死。張學良繼任,統領奉系。這時張學良面對的局勢是日本在東北三省步步緊逼變,有發生軍事事變,變為日本的直接殖民地的危勢。1928年7月1日,張學良向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東北易幟(從民初的五色旗換成了南京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完成了中國的表面上的統一。張學良隨即被南京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此時年僅28歲。1928年6月南京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發動了一場以修訂不平等條約為中心的“革命外交”,將列強在華特權分為五類,革命外交將分為五期進行,包括恢復關稅自主權、取消治外法權、收回租界、收回租借地,以及收回鐵路利權、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等。在南京政府革命外交取得進展後,張學良積極響應。張學良把目標定在了蘇聯控制的中東路,而不是日本控制的南滿鐵路上,主要是因為蘇聯正在實行的農村集體農莊化,沒收了富農的土地、貧農的口糧,導致與農民的尖銳對立,破壞了農業生產,最終導致蘇聯陷入嚴重的饑荒,傳統糧倉烏克蘭餓死了成百上千萬人,農民奄奄待斃,對於蘇維埃政權極度不滿;世界各國自一月劇變後高度敵視布林什維克,西方列強在外交上不承認蘇聯。張學良認為收回中東鐵路路權,蘇聯此刻內外交困無力反抗,各國也必會樂見其成。張學良在同蘇聯進行了數輪外交談判不見絲毫效果,他決定採取強硬態度,對蘇聯的經濟機構進行查封。張學良憤怒聲討紅白兩大帝國主義(蘇、日)對中國東北進行瘋狂滲透,導致北患無休無止。張學良的東北政府決心奪回失去的主權,並切斷蘇聯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援。張學良從1929年7月開始驅逐中東鐵路蘇聯職員,查封哈爾濱市內的蘇聯商業機構。1929年7月18日蘇聯政府宣佈對中國斷交。蘇軍在中蘇邊境黑龍江吉林段準備武裝介入。偽滿時期,大連的日偽軍臨戰前經過1929年8月6日,蘇聯為準備同中國的戰鬥成立了蘇聯紅旗特別遠東集團軍,司令官為瓦西里·布留赫爾(加倫)。布留赫爾司令擔任過駐華蘇軍顧問團的團長,熟知中國軍隊的內情。後蘇軍又增設了由哥薩克人組成的獨立騎兵大隊,總兵力號稱有3萬人之多。戰鬥進行最激烈的10月到11月之間,蘇軍大幅增強了己方戰力。據中方的觀測,蘇軍在中蘇邊境部署了海陸空將近8萬人規模的軍隊。實際上,紅旗特別遠東集團軍在滿洲里當面總共出動了6091名步兵,1599名炮兵,配以包括76.2毫米以上火炮88門火炮(不包括步兵團屬火炮),32架作戰飛機,3輛裝甲列車,9輛T-18輕型坦克。陸軍部隊包括:步兵第18軍的第35,第36步兵師;第5騎兵旅;蒙古騎兵師;裝備T-18坦克的1個獨立坦克連,第6航空分隊,第25航空分隊,第26轟炸機中隊,第18軍屬炮兵營,第18工程營,以及1個鐵道兵營。步兵第21師留在赤塔作為預備隊未參戰。遠東區艦隊的3個艦艇大隊的淺水重炮艦和各類炮艦共14艘,1個掃雷艦分隊,1個航空分隊的14架作戰飛機,以及1個海軍陸戰營。而中國一方,張學良率領的舊奉軍為主的東北軍總兵力雖有27萬人之眾,但為了維持治安和防衛滿洲南部,能用來對蘇作戰的人只有10萬人左右。而東北軍也未能得到其他方面的增援。在裝備方面蘇軍也佔據了質的優勢。火炮方面,蘇軍擁有包括十幾門重炮在內的大約200門火炮,而中國軍隊只有135門步兵炮而沒有重炮。同時蘇軍因為裝備了294挺重機槍和高機動性的268挺輕機槍,也在機關槍方面佔據了質量的優勢。中國軍隊裝備有重機槍99挺。空軍方面蘇聯配備了35架飛機,而中國軍隊有5架。7月14日佔領蘇聯大使館事件發生之後,蘇軍在中蘇邊境接連舉行軍事演習和利用飛機進行示威飛行等軍事示威行動,對中方展開心理戰。滿洲里居民中產生了恐慌。據中方稱,蘇軍不只進行示威活動,還在7月20日對中東路東端的綏芬河方面進行了炮擊(綏芬河戰鬥),23日在黑龍江和松花江會流點附近抓捕中國船隻,26日在中東路西端的滿洲里朝3個方向進行了炮擊。根據中方的記錄,中蘇之後又接連在8月4日松花江東部(東甯縣戰鬥)、8月16日於黑龍江流域(卡倫戰鬥),8月23日於密山周邊(密山戰鬥),8月28日至30日(汪清戰鬥)發生衝突。由於這是當時統一後的中國第一次受到外國的武力攻擊,蔣介石以國民政府主席的名義通電全國要求抵抗到底。蘇聯方面則指責中國軍隊和俄羅斯族人組成的軍隊越過邊境發動襲擊並在河道當中放置水雷。蘇聯正式進軍1929年8月14日,蘇聯沿中東路一線向中國進攻,戰爭開始,張學良領導下的王樹常、胡毓坤、于學忠、鄒作華、沈鴻烈等將領均試圖遏止蘇聯進攻,不過,因為蘇聯動員新進武器與大量兵力,使東北軍在隨後被蘇軍擊敗,兩個主力旅與松花江艦隊慘遭覆滅,旅長韓光第等大批官兵殉國。東北多處地方被蘇軍佔領。劉伯承、葉劍英等人也響應蘇聯的號召,參與“國際義勇軍”,協助蘇聯進攻中國黑龍江海拉爾之役。9月到10月,兩軍戰鬥正式展開。對於開戰的責任,兩方都指責對方不宣而戰。像攻擊芬蘭的冬季戰爭一樣,蘇聯以自衛的名義發動攻擊,但實際上這次中國方面確實發生了暴力侵犯私人財產的事件。。在黑龍江和松花江的會流處,中方記錄顯示蘇軍在9月開始發動正式攻擊,蘇軍於9月19日攻陷綏濱,10月12日攻陷黑龍江和松花江匯合處的同江,蘇軍步兵第2阿穆爾師搭載內河艦艇於10月31日攻陷富錦,突入松花江沿岸50公里的範圍。在10月12日的戰鬥中,蘇軍的黑龍江艦隊(據中方觀測為炮艇五艘,武裝商船4艘)在戰鬥機的掩護下同中國軍隊的江防艦隊(炮艦2艘,武裝商船4艘)發生了水面戰鬥(三江口戰役、同江戰役)。中國艦隊的炮艦“利捷”號(舊德國海軍Otter號)與武裝商船“江平”“江通”“江安”被擊沉,除艦載炮13門被虜獲外,在同蘇軍地面部隊的戰鬥中,中國軍隊死傷250名人,被俘150人,陸上火炮21門被虜獲。中國方面的拉哈蘇蘇要塞被佔領。雖然中方聲稱擊傷蘇聯2艘、擊沉1艘軍艦,擊落2架戰機,但根據蘇聯方面的記錄,蘇軍只戰死5人,負傷24人。10月30日進攻富錦的蘇聯艦隊同中國江防艦隊餘部發生戰鬥,中方炮艦“江享”號被擊沉(富錦戰鬥)。據蘇方記載,中國軍隊戰死300人,負傷、被俘數百人;蘇聯則戰死3人負傷11人。中方松花江艦隊全軍覆沒,同時有9艘商船被抓捕。在主戰場滿洲里方面,中國軍隊自7月26日開始受到蘇軍炮擊。1929年11月16日深夜11點,在滿洲里當面的蘇軍隱蔽進入預定出發陣地。11月17日,蘇軍步兵第106、第107、第108團在8輛T-18坦克(另2輛因機械故障未趕到戰場)和戰機的配合下向達賚諾爾數度發動總攻。守備達賚諾爾的中國軍隊第17旅7千人經過一晝夜的激戰,於11月18日被殲,旅長韓光第戰死,蘇軍戰損一輛坦克。11月19日拂曉後,蘇軍乘勢轉攻滿洲里,7輛T-18支援步兵第108團,在密集的炮火準備後發起攻擊。當地守備的中國軍隊第15旅被蘇聯軍隊包圍,在旅長梁忠甲以下軍官逃往日本領事館之後向蘇軍投降(滿州里戰鬥)。據蘇方記載,在達賚諾爾和滿州里的戰鬥中,中國軍隊1500人以上戰死、9000人以上被俘,而蘇聯方面則戰死123人負傷605人。中方大炮30門、裝甲列車2列被蘇軍俘獲。據蘇方記載,27日佔領海拉爾時幾乎沒有抵抗。蘇軍在發現了博克圖的中國軍隊殘部之後立即出動空軍於28日對博克圖站和中方軍隊實施了轟炸。。綏芬河方面,中國軍隊自7月20日開始遭到蘇軍炮擊。蘇軍一直到12月,雖然發動了數次攻擊,但由於中國軍隊的抵抗而未能侵入。對此,蘇軍聲稱興凱湖方面的中國軍隊進攻伊曼,蘇軍以自衛的名義發起了攻擊。攻擊由蘇軍沿海州軍団和第1太平洋狙撃師団實施。11月17日開始轟炸密山,並由騎兵和歩兵的混成部隊佔領了密山。蘇聯方面的記錄顯示,中國軍隊死傷1500餘人被俘135人。蘇軍繳獲機關槍6挺、迫擊炮6門、馬500匹、迫撃炮6門、馬200頭和大量機密檔案。蘇方的開戰藉口被認為是偽造。以上一連串的戰鬥,中國軍隊損失巨大。一說戰死1690人,負傷2210人,被俘6900人,失蹤1800人。蘇聯一側的資料則顯示被俘人數達到了9500人。張學良不得不在1929年11月26日要求停戰。張學良派出蔡運升與蘇聯談判。12月20日,“中東路事件”以張學良接受蘇方提出的恢復中東鐵路中蘇共管的原狀、雙方釋放被俘人員而宣告結束。1929年12月20日,張學良被迫在伯力(哈巴羅夫斯克)簽訂了《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議定書恢復了蘇聯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東鐵路的一切權益,會後蘇軍撤出中國東北,但繼續佔領中國領土黑瞎子島等地。蔣介石與南京政府的態度蔣介石與南京政府雖然支援張學良發動收回中東鐵路、驅逐蘇聯商業機構的行動,但對於《伯力協定》的簽訂,南京政府一直持反對態度,蔣介石本人也是不同意的。張學良與蘇聯簽署的《伯力協定》,南京政府對此並不承認,並稱以張學良為首的地方代表無權參與國與國之間的談判,這是一項超越了東北軍代表許可權的談判。中東路事件結局對張學良的影響中東路事件對張學良的衝擊也是巨大的。兩年後面對突如其來的“九一八事變”,蓄意已久、周密準備、洶湧而來的日本關東軍,張學良擔心東北軍孤軍作戰,做出“無謂的犧牲”,因而提出了“全國抗戰論”。1931年9月18日深夜,張學良在他治療重症傷寒病所住的北平協和醫院召集在北平市的東北軍高階將領開會,會上張學良說:“日人圖謀東北由來已久,這次挑釁的舉動,來勢很大,可能再興起大的戰爭。我們軍人的天職,守土有責,本應和他們一拼,不過日軍不僅一個聯隊,他全國的兵力可以源源而來,絕非我一個人及東北一隅之力所能應付。現在我們既已聽命於中央,所以軍事、外交均系全國整個的問題,我們只應速報中央,聽候指示。我們是主張抗戰的,但須全國抗戰;如能全國抗戰,東北軍在最前線作戰,是義不容辭的。這次日本軍隊尋釁,又在柳河溝(準確地名是柳條湖)製造炸燬路軌事件,誣稱系我方的軍隊所為,我們避免衝突,不予抵抗,如此正可證明我軍對他們的進攻,都未予以還擊,更無由我方炸壞柳河溝路軌之理。總期這次的事件,勿使事態壙大,以免兵連禍結,波及全國。”當時各將領亦以張學良的主張為然,連夜即照茱臻所報告的內容電報南京中央政府。張學良在接見北平市各界人民抗日救國會代表時說:“我姓張的如有賣國的事情,請你們將我打死,我都無怨。大家愛國,要從整個去做,總要使之平均發展。欲抵抗日本,必須中國統一”。張學良對形勢判斷的依據是:中東路事件中,蘇聯是被動的,準備不充分,而東北軍是做了充分準備的,東北軍尚且失敗;“九一八”事變是日本蓄謀已久的,早已作好充分準備,東北軍孤軍奮戰,又談何能取勝?1904年的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日蘇相比,日軍戰力明顯強於蘇聯,那麼,東北軍與蘇軍作戰都打不過,更何況要面對比蘇聯更加強硬的日本人了。1990年,張學良向唐德剛口述了自己的一生,整理後正式出版。該書7萬多字內容中,關於中東路事件僅僅139個字。中國共產黨的態度中國共產黨認為中東路事件發生的原因是“蔣介石執行親帝反蘇的外交政策,指使東北當局以武力奪佔中東鐵路”。192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中東路事件滿洲省委的指示信》。指出“中東路事件不是蔣介石或張學良某一軍閥的單獨行動,而是他們在帝國主義指使下的共同行動,中蘇共管中東路,在於不使中東路單獨交給國民黨政府,作為帝國主義反蘇戰爭的根據地,國民黨軍閥所謂收回中東路自管,是欺騙群眾,真意是想利用中東路事件掩蓋其出賣民族利益的行動,從而轉移群眾視線,使群眾走上反蘇的道路。”指示信要求,省委必須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對付這一事件。1929年7月20日中共滿洲省委就中東路事件寫給中央的報告指出,經過幾次討論,省委認為:中東路事件雖然是由國民黨軍閥出頭,但它仍然是帝國主義對蘇聯武裝進攻的開始;那種認為帝國主義加緊同蘇聯的矛盾,會減輕帝國主義相互間的矛盾的觀點是不正確的;這一事件的前景會促進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戰爭的準備時期更加縮短。7月22日,省委把對形勢的分析意見寫成政治通訊,發給各級黨組織,並責成各級組織和黨員除了秘密的宣傳、鼓動外,還要利用公開的可能,透過出版刊物、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等各種形式擴大宣傳,以“啟發群眾的覺悟”。陳獨秀等人則因反對“武裝保衛蘇聯”進攻中國而遭到中國共產黨開除黨籍。中國共產黨在蘇聯進攻中國東北的中東路事件中,積極維護蘇聯利益,贏得1935年7月共產國際第七次全世界代表大會的讚譽:(節錄)共產國際執委會秘書處(七次代表大會的前夜):...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中,在群眾的前面,提出“武裝保護蘇聯”的口號。...號召並組織群眾去進行英勇的鬥爭,去反對自己的政府、中國的軍閥和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在中東路事件中,表示了真正的、布林什維克、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的模範。這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人階級革命運動歷史上最光榮一頁,而且也是共產國際和國際工人運動歷史上最光榮的一頁。隔天,共產國際季米特洛夫具體指示中國共產黨日後的工作任務,中共代表團王明,便依據其指示與國際會議決議文,於1935年8月1日,在莫斯科發表八一宣言。結果張學良、王樹常、胡毓坤、于學忠、鄒作華、沈鴻烈雖未能於該役獲勝,但是積極抵抗蘇聯紅軍的態度與立場,讓他們獲得了中華民國國軍首批青天白日勳章。中國軍人死傷及被俘人員9000餘名(傷亡2000名,被俘7000餘名)。據蘇方統計,蘇軍被擊斃281人,受傷729人。1935年3月,蘇聯又將中東路讓售予滿州國。中東路事件後,對中國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知道以當時的軍力,同時對抗入侵蒙古的蘇聯和意圖入侵滿洲的日本,是暫時無法辦到的。蘇聯勢力的擴張使日本關東軍更加急迫的想在滿洲採取行動,而東北軍的迅速潰敗,暴露了東北軍外強中乾的實際情況,也堅定了關東軍在東北採取行動的信心。兩年後(1931年),日本便發動九一八事變。中東路事件期間,蘇佔據中國領土黑瞎子島,這是日後中俄在領土爭端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該領土爭議一直持續到2004年以協議方式,使中俄各得到黑瞎子島領土的一半。2008年10月14日,半個黑瞎子島正式從俄羅斯移交至中國。延伸閱讀:斯大林如何從張學良手中強佔黑瞎子島延伸閱讀:斯大林如何從張學良手中強佔黑瞎子島資料圖:中東鐵路示意圖,現存於內蒙古扎蘭屯中東鐵路博物館。斯大林派“遠東軍魂”擊敗張學良,撤退時留下軍隊,駐紮黑瞎子島在斯大林和蔣經國的談判中,除了外蒙古,還有一段中國邊疆也是雙方爭議的焦點,那便是東北。斯大林十分清楚,中蘇在東北邊界上,存在多樁歷史遺留下來的“懸案”——兩國最早的接觸就發生在東北,1689年,清政府和沙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分了兩國的邊界,暫時阻攔了沙俄取道中國東北打通太平洋出海口的野心。此後的200年裡,沙俄一直在尋找機會。當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沙俄立即動手,在1858年和1860年相繼逼迫清政府簽訂了《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割走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左岸以及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1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從那以後,沙俄在東北強行修築了一條“丁”字形的中東鐵路,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並與沙俄境內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相連。東至綏芬河,南經長春至大連。後來,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長春以南的鐵路被日本佔據,稱為“南滿鐵路”,北段仍在沙俄手中。1917年十月革命後由中蘇合辦,稱為“中東路”。斯大林在成為蘇聯領導人之初,也曾經想過好好解決這些歷史遺留下的“懸案”。然而,隨著時局的變化,斯大林很快變成了新的“懸案”的製造者——佔據黑瞎子島。1929年7月,張學良(左圖)決心奪回“中東路”,不惜與蘇聯開展,斯大林派“遠東軍魂”布留赫爾(右圖)出戰,大敗張學良,撤退時順手佔據了黑瞎子島,這一佔就是79年。“我跟俄國人打仗,是很自不量力呀”1924年,斯大林接手的蘇聯,是一個新生的、尚未站穩腳跟的政權,在國際上面臨被孤立的困境。為了打破外交僵局,爭取中國的外交承認,斯大林主動向中國提出解決兩國邊界的“懸案”。當年年初,斯大林派出曾任外交事務全權代表的加拉罕,來到中國和北洋政府的外交部長顧維鈞談判,擬定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下文稱《協定》),規定“將中國政府與前俄帝國政府所訂立之一切公約、條約、協定、議定書及合同等項概行廢止,另本平等、相互、公平之原則,暨1919年與1920年蘇聯政府各宣言之精神,重訂條約、協約、協定等項”,兩國“將彼此疆界重行劃定,在疆界未行劃定以前,允仍維持現有疆界”。這一《協定》基本上是平等的,它表明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對外政策與帝國主義列強截然不同。但很遺憾,它只是一個大綱,並未“商訂一切懸案之詳細辦法”。在《協定》簽訂前,加拉罕堅持“立即恢復中蘇正常關係”,再商議兩國間的“懸案”。北洋政府則堅持先解決“懸案”,再恢復兩國正常關係。雙方爭執了一段時間。其間,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英國和義大利先後承認蘇聯,蘇聯的國際地位不那麼脆弱了,與中國建交也就不太迫切了。北洋政府只好同意加拉罕的意見,於1924年5月31日先簽約,同日宣佈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蘇聯則在《協定》中承諾,“中東路”將由中國贖回。幾個月後,加拉罕還和主政東北的張作霖當局簽訂了一個補充協議,表示要在60年內把“中東路”全部無償地交給中國。不過,加拉罕堅持鐵路局局長由蘇方委派,理由是“不願敝國在中國勢力比他國薄弱”,一語道出了蘇聯和斯大林的真實態度。在那之後,時局變幻,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停滯,歐洲各國宿怨重現,蘇聯逐步擺脫外交僵局,斯大林也就不急於解決十分棘手的“中東路”問題了。拖延之下,《協定》漸漸成為一紙空文。這讓張作霖對斯大林的積怨日深,於是故意破壞蘇聯在“中東路”沿線的利益,中國民間收回“中東路”的呼聲也開始高漲。到了1927年,斯大林轉而考慮把“中東路”及沿線特權轉讓給日本,並派人與日方進行了秘密會談。中國政府得知這一情報後非常驚訝,東北當局更覺得蘇聯不可信。恰在此後不久,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內外局勢的大變,把張學良推到了勢必一戰的境地——對內,他既要樹立“少帥”的威望,又要服從蔣介石,追隨其“反共絕俄”的政策,蔣介石也在鼓動他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對外,他覺得中國雖然打不過日本,卻未必抵擋不住蘇聯,如果能把“中東路”一舉收回,就能集中精力對付日本,東北的事情就好辦了。樹威的渴望、錯誤的判斷、愛國的熱情結合在一起,使得28歲的張學良貿然決定對付蘇聯。1929年7月,張學良開始驅逐“中東路”的蘇聯職員,查封哈爾濱市內的蘇聯商業機構。斯大林隨即作出反應,宣佈對華斷交,向中蘇邊界集結蘇軍。從7月到11月,張學良的東北軍陸續取得不少勝利,但都不是根本性的勝利。對蘇聯人來說,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於是,斯大林把蘇聯名將布柳赫爾(曾譯布留赫爾)派到前線,此人號稱“遠東軍魂”,日後位列斯大林的五大元帥之一,與中國頗有淵源。北伐戰爭時,他曾化名“加倫”,擔任蔣介石的軍事顧問。布柳赫爾一來,戰局立變,海拉爾、哈爾濱、黑瞎子島相繼失陷。“(東北軍)打得那個慘吶,有一個旅整個全滅了……團長自殺的自殺,陣亡的陣亡,全軍覆滅,都沒有了。”90歲那年,張學良親口講述了自己28歲時發動的這場戰爭,“我跟俄國人打仗,是很自不量力呀”。順手強佔黑瞎子島1929年11月26日,一個冰天雪地的日子,張學良不得不要求停戰,並派出蔡運升和蘇聯談判。斯大林同意停戰,條件就是:“中東路”恢復此前中蘇共管的原狀。12月20日,蔡運升與蘇聯簽署《伯力協定》。對此,國民政府並不承認,理由是張學良為首的地方代表無權參與國與國之間的談判。蔣介石鼓動張學良發起的這場戰爭,結果是雙重慘敗:不但鐵路沒搶回來,蘇軍撤退到黑瞎子島後,留下一部分駐紮不走了,一佔就是79年。黑瞎子島位於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主航道的中國一側。在滿語裡,它的名字叫摩烏珠島,是“馬頭”的意思。在中國版圖中,它則是“雞冠”,是“東方雄雞”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由於島上生態良好,有黑熊活動,人們稱之為“黑瞎子島”。它扼守黑龍江、烏蘇里江的通航鎖鑰,其戰略地位從沙皇時代起就一直為俄國人所關注。1929年的斯大林同樣不會忽視它的戰略意義,撤軍途中順手強佔這一水上關隘,成了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兩年後,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斯大林權衡利弊,宣佈對日本侵略東北採取“不干涉政策”,並在1934年將“中東路”以1.4億日元的價格,出售給日本,還要求日本支付3000萬日元作為遣散“中東路”蘇聯職工的費用。1935年4月之後,蘇聯勢力退出了中國東北。即便如此,蘇聯也牢牢佔據著黑瞎子島,不讓日本染指。等到二戰尾聲,日本敗局已定,斯大林抓住機會,把賣給日本的“中東路”又給“要”了回來。1945年,斯大林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在雅爾塔秘密約定,一旦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則除了外蒙古獨立之外,“由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權益須予恢復,即: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對擔任通往大連之出路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作戰,蘇軍進入東北;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蘇聯重新控制了整條中東鐵路。此時,蔣介石擔憂的卻不是什麼主權完整,而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八路軍和新四軍已經發展壯大,如果蘇聯把東北的地盤、鐵路、軍工廠、關東軍和偽滿洲國軍的裝備都移交給中共,那麼,中共很快就能建成一支百萬規模的正規野戰軍,具備大量重炮和一支坦克部隊,對自己的統治會構成巨大威脅。於是,蔣經國和斯大林談判後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以拱手讓出外蒙古為代價,要斯大林保證中國東北的領土主權完整,港口和鐵路中蘇共有二十年,其後所有權歸中國。斯大林答應了這一條件,並且承諾“在同情和支援中共方面以不使蘇聯與國民政府的關係破裂為限”。此後不久,蘇軍撤退,蘇聯勢力再度退出東北。2008年10月14日,中俄雙方在黑瞎子島舉行了“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黑瞎子島西側一半的島嶼正式歸屬中國,圖為黑瞎子島歸屬地圖。幫助中共站穩腳跟1946年6月,國共內戰全面爆發,斯大林時刻關注著中國局勢的發展。從1947年下半年開始,蘇聯的政策有了變化,不僅輿論上公開支援中共,而且在行動上協助共產黨軍隊進入東北,轉交大批武器裝備,幫助中共在東北站穩了腳跟。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蘇關係進入新的軌道。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和各國在華特權,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外交基本方針。1949年,中共領導人密集訪蘇,一方面是想向蘇聯請教建國經驗,另一方面就是想與蘇聯協商廢除1945年的舊約,收回蘇聯在華特權。2008年10月14日,中俄雙方在黑瞎子島舉行了“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黑瞎子島西側一半的島嶼正式歸屬中國,圖為黑瞎子島界樁。1950年,在中共領導人的努力下,中蘇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規定不遲於1952年末,蘇聯政府將“共同管理中國長春鐵路的一切權利以及屬於該路的全部財產無償地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遲於1952年末,蘇聯軍隊“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根據地撤退,並將該地區的裝置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償付蘇聯自一九四五年起對上述裝置之恢復與建設的費用”;旅順口的民事行政事務,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大連的行政,則完全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隨後,蘇聯履行了上述約定。然而,黑瞎子島的歸屬始終懸而未決。直到2004年,《中俄國界東段補充協定》規定,黑瞎子島一分為二,中俄各半,這一問題才得到最終解決。2008年10月14日,在黑瞎子島上舉行了中俄“國界東段界樁揭幕儀式”。糾纏一個多世紀後,中俄在東北的“懸案”終於塵埃落定,兩國長達4300多公里的邊界線終告全部確定。“黃俄羅斯計劃”是十九世紀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一個旨在侵略中國的計劃,那就是從新疆中俄邊境的喬戈裡峰直到海參崴劃一條直線,將此以北的土地全都劃歸俄國。東北三省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沙俄一直對其垂涎三尺。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沙俄政府為了向外擴張,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至十九世紀末,沙俄已發展成為一個極富侵略性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我國東北地區進一步成為沙俄推行其向遠東侵略擴張政策的重要目標。沙俄當時有兩種主張:以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和外交大臣穆拉維約夫為代表的封建軍閥、貴族和軍事工業資本家,主張直接進行軍事佔領;以財政大臣維特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壟斷資本家和金融資本家,則主張以經濟掠奪手段實現最終征服。沙皇政府綜合兩種主張,決定採取雙管齊下的侵華政策。1896年,沙俄以聯合德、法干涉日本還遼“有功”,誘迫清政府與之簽訂《中俄密約》和《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攫取了西伯利亞大鐵路中國段(中東鐵路)的建築權。這條鐵路透過黑龍江、吉林兩省,直達海參崴(今蘇聯符拉迪沃斯託克),不但便於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進行經濟掠奪,而且便於軍事侵略。維特當時就露骨地宣稱:有了這條鐵路,俄國就能在任何時間內,在最短的路線上,把自己的軍事力量運到海參崴及集中於滿洲、黃海海岸及離中國首都的近距離處,並促進附屬於中國的部族和俄國接近。1898年3月,沙俄又透過《旅大租地條約》,取得了從哈爾濱經寬城子(今長春)、奉天(今瀋陽)至旅順、大連的中東鐵路支線築路權。同年5、6月間,沙俄大批鐵路員工進入我東北三省,並從山東、直隸及當地僱用二十多萬中國民工,分十九個工區,開始全線修築鐵路。透過築路,沙俄得以派遣各種人員,蒐集東北三省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同時,又以“護路”為名,向鐵路沿線派遣了六千餘名武裝“護路隊”。此外,還在哈爾濱設立有二千五百餘人駐守的鐵路警備司令部。為適應侵略戰爭的需要,沙俄在搶修中東鐵路的同時,又採取各種手段,控制東北地區的內河航運、公路交通以及外海通路。當時,東北三省的額爾古納河、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航運,幾乎均被沙俄所壟斷。1900年4月,中東鐵路千餘公里的路基和大部分鋪軌工程已經完工,中東鐵路支線除中段二百餘公里外,也已竣工。至此,沙俄幾乎完全控制了我國東北地區的交通命脈,為戰時運送兵員和軍需物資創造了條件。為了實現鯨吞我國東北三省的野心,沙俄還加緊進行大規模入侵的軍事準備。自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沙俄在我國東北邊境地區的兵力日益增加,到1900年6月初,統轄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大片地區的沙俄阿穆爾軍管區,已有兵員九萬八千餘人,馬一萬五千餘匹。除要塞及留守部隊外,這些部隊大部駐紮於我國東北三省當面的俄國各邊境城鎮,如海參崴、雙城子(今烏蘇里斯克)、伯力(今哈巴羅夫斯克)、海蘭泡(今布拉戈維申斯克)、赤塔等地,直接窺視和威脅清軍行動。與此同時,沙俄還加強了旅順軍港的建設,使其成為具有一定獨立作戰能力的軍事基地。至1900年7月初,沙俄駐旅大兵力達兩萬三千三百餘人,遊弋於黃海、渤海的各種鋼鐵軍艦達四十一艘,水雷艇三十艘,控制了從黃海經朝鮮海峽及日本海抵海參崴的通路,溝通了南北各據點間的聯絡。從1900年6月初開始,沙俄最高當局即密切注視著我國直隸地區義和團運動發展的趨勢,尋找進攻我東北三省的時機和藉口,同時加緊進行戰爭準備。6月8日,沙俄政府宣佈關東一帶進入戰爭狀態,命令軍隊作好臨戰準備。6月15日,陸軍大臣庫羅巴特金命令駐伯力的阿穆爾軍事總督格羅傑科夫中將,制訂進攻東北義和團及清軍的作戰計劃。6月17日,八國聯軍侵佔大沽,沙皇尼古拉二世便於6月23日宣佈,進行戰爭動員,全區進入戰爭狀態,並立即編組先遣軍,自任俄軍總司令,將原駐阿穆爾地區的西伯利亞軍改編為西伯利亞第一軍,並將新徵調的部隊進行統一編組和部署。7月14日,八國聯軍攻佔天津。清廷因京城危急,已無力顧及東北三省的危局。沙俄陸軍部抓緊這一時機,糾結作戰部隊約十三萬五千餘人,火炮三百二十八門,多路出兵,以期迅速奪取東北三省戰略目的。1900年7月,沙俄出兵對中國在黑龍江東岸僅存的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居民進行了大屠殺,殺害了當地中國居民7000多人,強行佔領了這些地區。與此同時,東北路俄軍從伯力出發,沿黑龍江西進,於7月22日到達拉哈蘇蘇(今同江)。駐守該地的清軍稍事抵抗即行撤退。7月28日,俄軍水陸兩路夾攻三姓城。守軍英勇抵抗,激戰至下午4時,擊沉俄輪一艘,斃傷敵軍多人。終因俄軍炮火猛烈,其後續部隊又相繼登岸,清軍傷亡嚴重,被迫撤退。俄軍佔領三姓,槍殺居民,焚燒房屋,然後登輪向哈爾濱進犯。鑑於哈爾濱為三省腹心之地,又嚴重威脅黑龍江省的後路,守將壽山於7月初曾約請吉林清軍會攻哈爾濱,先清除哈爾濱“護路隊”,然後專注北方邊防。由於吉林將軍長順極力阻撓,此計未能實現。8月3日,薩哈羅夫所部俄軍進佔哈爾濱,同“護路隊”會合。俄軍繼續從西、北兩路直逼省城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於城將破之際自殺殉國,齊齊哈爾陷落。10月12日,呼蘭城亦失陷,黑龍江全境為沙俄所佔。8月25日吉林將軍長順與沙俄侵略者“議和”,隨即通令全省,對俄軍要“優為款待,以篤邦交”。9月22日,長順下令開吉林城門迎接俄師,束手降敵,吉林全境不久即為沙俄輕易佔領。盛京地區則遭到兩路沙俄軍隊進攻。此時,盛京將軍增祺面對俄軍自遼南長驅北上及瘋狂肆虐,不僅不主動抗敵禦侮,反而極力主張與入侵者議和。沙皇尼古拉二世得此情報後,卻下令俄軍繼續擴大戰果,不許半途而廢,一定要“解除滿洲軍隊及要塞的武裝”。9月23日牛莊被攻下;28日遼陽城被佔領;10月1日瀋陽陷落。瀋陽失守前,盛京將軍增祺棄城出逃,闖入瀋陽之俄軍大肆搶掠,其文化資產損失尤為慘重。至6日,鐵嶺被佔領後,南北俄軍於此地會師,至此,東北全境淪於沙俄的鐵蹄之下。為了使佔領東北合法化,即真正實現“黃色俄羅斯計劃”,俄軍迫不及待地搜尋並迅速拿獲棄城出逃的盛京將軍增祺,逼其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企圖把俄國獨佔東叄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因遭中外反對而作廢。1902年4月,沙俄又與清政府在北京簽訂“交收東叄省條約”,在清政府保證俄國在華、特別是在東北的許多特權後,規定俄國在一年半之內分3期從東北撤軍。然而,沙俄僅從東北撤出部分軍隊後,便不再撤軍。清政府於10月初照會俄國,敦促其按條約規定撤軍,然不被理會。此刻,俄政府之四部大臣於雅爾達開會,確定了“將來滿洲(指東北)必須併入俄國,或隸屬於俄國”的方針。12月15日,沙皇下令暫停從東北撤軍,公開撕毀已簽訂之條約;1903年3月,沙俄政府向清政府提出繼續撤軍的七項新條件,實際是明確昭示要繼續霸佔東北。至此,距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已經是第四個年頭,罹難深重的東北仍被沙俄侵略軍所蹂躪,隨後,日俄戰爭爆發,戰場卻在東北,當地二度遇難,簡直是人間浩劫!最終,因日俄戰爭的失利以及“十月革命”的爆發,沙俄的“黃俄羅斯計劃”夢想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