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8月7日發生的大事件

德國攻入比利時列日市

在106年前的今天,1914年8月7日(農曆1914年6月16日),德國攻入比利時列日市。1914年8月7日,德國攻入比利時列日市,但對列日要塞的猛攻仍未取得決定性進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比利時軍隊為抗擊德軍入侵,於1914年8月在列日進行的要塞防禦戰。列日位於默茲河與烏爾特河匯合處,北鄰荷蘭邊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咽喉。要塞周圍築有12座炮臺,環形炮臺群周長50餘公里,炮臺間隔3~6公里,部署有各種火炮400門,各炮臺築有厚度為2.5~3米的鋼筋混凝土永久工事。德軍默茲河集團軍(轄第7、第9、第10步兵軍和第2騎兵軍,共12萬人,由O.von埃米希將軍指揮)根據戰前對要塞地形和防禦設施的偵察,計劃採用穿插戰術從炮臺之間實施突擊,首先佔領列日市和默茲河上的橋樑,然後各個摧毀周圍的炮臺。GM.勒曼將軍率比軍4萬人據守要塞,以待英法軍隊增援。5日夜,德軍主力對默茲河以東的弗萊龍和埃沃涅炮臺發起突擊,騎兵在列日要塞以北強渡默茲河,從西面對要塞實施迂迴。比軍堅守炮臺之間的塹壕,以火炮和步、機槍火力以及強光探照燈挫敗德軍步兵以密集隊形發起的輪番進攻。6日,德軍步炮協同對東面炮臺組織新的攻擊,同時對南面的弗萊邁、邦塞勒和昂堡3個炮臺發起攻擊。比軍兵力不足,寡不敵眾。勒曼擔心東岸步兵被德軍分割,遂命令該部撤至西岸。次日,德軍從弗萊龍和埃沃涅炮臺之間攻入列日市,10~11日攻佔東面兩座炮臺。12日,德軍調來420毫米榴彈炮,對比軍仍控制的炮臺實施猛烈轟擊。至16日,各炮臺相繼陷落。德軍以傷亡2.5萬人的代價開啟了進攻法國的通路。比軍的頑強阻擊遲滯了德軍的行動,為協約國軍隊集結部隊贏得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