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8月6日發生的大事件

滙豐銀行創辦

在156年前的今天,1864年8月6日(農曆1864年7月5日),英國在香港創辦滙豐銀行。1864年8月6日,英國在香港創辦滙豐銀行,滙豐銀行,亦譯“香港上海銀行”,或簡稱“香上銀行”。初由在由在華的英商太古、沙遜、怡和、美商旗昌、德商禪臣等英、美、法、德十大洋行共同發起組織,後為英商壟斷,成為英國在華經濟權益的代表,是英國為控制舊中國金融市場,在遠東所設的主要銀行之一。總行於香港,開業後設分行於上海。以後陸續在漢口、廈門、福州、天津、北京、廣州、青島、哈爾濱、大連、瀋陽、汕頭以及日本、東南亞各地設分支機構。該行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倫敦委員會。該行在華主要活動為:一、經營匯兌,操縱外匯市價。二、吸收中國人存款和發行銀行券、銀兩券兩種紙幣,流通於香港、上海、廣州等處。三、透過貸款,控制中國政府的財政經濟命脈。到1911年,向清政府先後貸款達23000多萬兩,並取得了關稅、鹽稅的收存權,此外還承受中國鐵路借款。到1936年,該行在華資產已達15000萬美元,佔全行資產總值的44%,直到抗日戰爭時,仍保持在中國金融市場上的首要地位。解放後,在中國的分行除上海分行由中國政府指定經營外匯業務外,其餘均已歇業。1917年之滙豐銀行與海關毗鄰;1917年之滙豐銀行與海關毗鄰;1939年上海滙豐銀行大廈,當年為遠東第一大廈;滙豐銀行當年發行的貨幣。滙豐銀行是遠東和上海的金融領袖,其上海分行大樓遠勝於它的香港總部大樓,號稱“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一座建築”。同時期,滙豐銀行左側的海關大樓也是三次興建。江海北關,建於1857年,是中國衙門式建築(圖左二),是早期外灘唯一的中國樓址;左一為滙豐銀行;1897年江海關建西式教堂式建築(見圖左二);左一為滙豐銀行;1927年,海關大樓第三次建造,其風格為晚期古典主義,其規模不亞於滙豐銀行。大樓頂部模擬倫敦大本鐘,裝有“大清鍾”,為彰顯中國主權的大樓,即外灘地標性建築之一。圖左一、左二為滙豐銀行、海關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