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7月30日發生的大事件

馬王堆漢墓女屍出土

在48年前的今天,1972年7月30日(農曆1972年6月20日),馬王堆驚現漢墓揭“千年女屍”不腐之謎。墓中出土的棺木的外棺馬王堆漢墓位於長沙市東郊,距市中心4公里。發掘前為一馬鞍形土堆,封土堆高10餘米,直徑30餘米,1972年一1974年發掘後證實系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家族的墓地。馬王堆漢墓分一號、二號、三號墓。一號漢墓出土一具女屍,距今2100餘年,形體完整,肌膚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此外,墓葬中還有絹、綺、羅、紗、錦等大量名貴紡織品,其中一件素紗禪衣,長1.28米,重僅49克,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織造技巧高超,巧奪天工。二號漢墓除出土大量彩俑、兵器等外,還有地形圖一幅,其繪製技術及其所標識的位置與現代地圖大體相近。三號墓出土有大批帛書,共28種,約10多萬字,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出土女屍及文物全部在省博物館展出。東“邊箱”(外槨與中槨之間的空間)中部出土的彩繪木俑簡介馬王堆漢墓古屍素有“東方睡美人”之稱,她為世界醫學提供無雙範本,文化貢獻巨大,幾輩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長沙市東郊五里碑附近有一處土丘,相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此處有兩座面積相當、頂部呈圓狀的土冢,傳說是長沙王劉發安葬母親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處,故稱“雙女冢”發掘背景20世紀70年代初,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備戰時期。這一年的7月30日,離馬王堆不遠的一家部隊醫院選擇了地勢高的兩座土冢開挖防空洞。醫務人員在打孔探測作業時,突然從孔裡冒出一股涼氣,有人用水灌孔,結果灌入的水竟被反濺出來。於是,各種不同版本的猜疑評說在當地傳開了。面對不可思議的奇怪現象,部隊醫院將此情況報告了湖南省博物館,由此拉開了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的帷幕。揭開墓葬的神秘面紗,考古研究人員做了大量、複雜的前期準備工作。1972年初,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館考古人員開始了東邊土冢的挖掘,挖開封土露出斜坡墓道和四級臺階的長方形墓穴,透過進一步深挖時發現一層白膏泥,取出白膏泥後,又發掘出了大量的木炭,清除木炭便見泛黃的竹蓆,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地掀開深埋於地下的26張竹蓆,一座巨大的槨室就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整個槨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料構築而成,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四塊隔板以“井”字形把槨室分為四個部分,內外繪製著吉祥圖案,以朱漆為內黑漆為外輔之,居中為殮屍的內棺。以兩道質地精良的帛束纏蓋棺,如此精美的錦繡飾品在以往墓穴發掘中也屬罕見。考古人員開棺後驚奇地發現,雖歷經2000多年,然而棺內這具女屍儲存完好,考古專家把這座墓穴定為1號墓。馬王堆漢墓的墓葬形制與棺槨結構,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原來馬王堆地勢較高,造墓時先在山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墓底長7.6米、寬6.7米,下置墊木與兩層底板;在龐大的槨室和四層套棺(第四層為直接殮屍的內棺)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採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工藝方法制成,約用木料達52立方米;再用版築法夯築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墓底和槨室周圍塞滿厚達0.4~0.5米、總重量約5000公斤的木炭,木炭具吸水、防潮以保持墓穴內乾燥的功效;在木炭外圍堆積了厚達1.3米左右的白膏泥,白膏泥粘性強,滲透性低,對墓穴密封起了決定性作用;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密固,堆積成高約16米的土冢,使深埋地下的槨室形成恆溫、恆溼、缺氧、無菌環境,將棺槨、墓主屍體及隨葬物都完好地儲存了下來。1973年底,考古人員對西冢進行發掘,於1974年初完成,然而墓穴內白膏泥堆積較薄,且分佈不勻,密封程度較差而遭到嚴重的破壞,考古人員將此墓編為2號墓。在發掘2號墓的同時,位於1號墓南邊的3號墓也被發現了,3號墓結構與1號墓基本相似,但規模略小,儲存下來許多珍貴隨葬物,但在埋葬時由於白膏泥固封不嚴實,導致部分陪葬品腐爛。墓主身份馬王堆漢墓的墓主是誰呢?從墓中隨葬的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銘文證實,在2號墓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利蒼”三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為第一代軑侯利蒼。據《漢書》記載:長沙相利蒼於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卒。1號墓內陪葬物有一枚“妾辛追□”的名章,墓主是利蒼之妻;3號墓墓主遺骸為30多歲的男子,是利蒼的兒子,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已朔戊辰”等字樣,標誌著該墓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這三個墓其實是長沙丞相軑侯利蒼家族墓地。隨葬物品盡顯奢華。馬王堆漢墓女屍復原圖(資料圖)歷史奇蹟這具女屍年約50歲,身高1.54米,體重34.3公斤,開棺後發現女屍被浸泡在棺內約20厘米深的無色液體中(出土後不久漸變成棕黃色)。屍體保護如此新鮮與完整,難道是2000多年前就有了化學防腐藥水?經科學分析,棺內的水是透過土壤、白膏泥和木炭層而滲入墓室,經長期聚集而成的,其中雖帶有少量的硫化汞的防腐物質,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此絕非是保全屍體的根本原因。古屍被完好地儲存乃是厚實的棺槨被嚴密封固,深埋地下的結果。1號墓女屍經醫學家臨床檢驗: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儲存完好,全身有柔軟的彈性,面板細密而滑膩,部分關節可以轉動,甚至手足上的紋路也清晰可見。但病理解剖檢查卻發現,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症,右上肺有結核病灶,右前臂曾經骨折,在直腸和肝臟內有鞭蟲卵、蟯蟲卵和血吸蟲卵,一隻膽囊先天畸形。女屍的多種病變為研究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科學資料。經醫學鑑定,死者血型為A型,生前曾生育過,由此印證史書中記載的她有兩個兒子的事實。那麼她是怎樣亡故的呢?經分析,該女屍皮下脂肪豐滿,面板沒有褥瘡,無高度衰老跡象,故應為突發急病而死。從病症推斷與解剖發現,其食道、胃及腸內有甜瓜子138顆半,死亡時間應在暑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後引發膽絞痛,由此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嚴重心律紊亂而猝然死亡。1號墓主辛追,先是亡了權威顯赫的丈夫利蒼,後又死了帶兵守戍任將軍的兒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一個婦道人家亡故後為何獲得如此殊榮的隆重厚葬?據史記載: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其疆域遼闊,為穩固天下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後來這些諸侯隨著勢力的發展而固隅一方,嚴重危及了中央集權統治,於是劉邦以種種藉口除掉了這些異姓王,以自己的親戚代之。然而,對長沙國的異姓王吳芮卻遲遲未下手,原因是長沙國南邊有一個軍事實力較強的南越國(今廣州)。為保住這個戰略要地,劉邦既要籠絡長沙國,又要防止長沙國叛亂,便施謀略派利蒼到長沙國監督吳芮,利蒼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蒼的封地在?縣(今河南信陽地區),故稱軑侯。利蒼死後他的兒子利豨繼任爵位(3號墓墓主即利?的兄弟),據此推斷,辛追之墓應是孝子利扶所修。史載:最後一代軑侯名為利扶,因其觸犯漢朝法律,被剝奪了世襲的爵位,軑侯從此在歷史上消失了。歷史點評:1972年湖南省長沙市東郊一座古代墓葬的橫空出世,讓“馬王堆”成為一個響遍全世界的名字。有人把它譽為中華民族的地下文化寶庫,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龐培城”。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為研究漢初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千年女屍的科學詮釋,讓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出土成為20世紀我國重大的考古發現。延伸閱讀:揭秘馬王堆漢墓“千年女屍”不腐之謎延伸閱讀:揭秘馬王堆漢墓“千年女屍”不腐之謎馬王堆漢墓女屍(資料圖)2011年4月28日,由山西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館共同主辦的“馬王堆漢墓文物精華展”開展,共有120餘件珍貴文物首次與山西觀眾見面,其中千年不腐女屍“辛追夫人”頗受觀眾關注,開展首日就吸引了近千名觀眾前來觀賞。解剖馬王堆漢墓女屍(資料圖)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劉小豹在講座中也向觀眾解開了“千年女屍”不腐之謎。據劉小豹介紹,辛追夫人屍體不腐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個是深埋,一個是密封。根據湖南的地理環境,地下8米以下的土壤有恆溫恆壓恆溼的特質,其次屍體用四座棺材呈階梯式擺放,用木炭、白膏泥、夯土和封土作為密封材料,有效的起到缺氧、無菌的作用。解剖馬王堆漢墓女屍(資料圖)至於辛追夫人的死因,劉小豹說,辛追一生有十多種疾病,如多發性膽結石、冠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一次辛追進食甜瓜時,食道里卡住了138顆甜瓜子,迅速引起膽結石發作,從而導致心臟病而猝死。解剖馬王堆漢墓女屍(資料圖)1972年,馬王堆漢墓的發現震動了世界考古學界,為70年代的中國帶來了一縷文化復甦的曙光。文博學界率先恢復了學術研究活動,馬王堆漢墓的發現和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解剖馬王堆漢墓女屍(資料圖)長沙馬王堆三座漢墓,是20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墓中出土三千多件珍貴文物和一具儲存完好的女屍。其中,光亮如新的漆器,代表了漢初髹漆業的最高水平;華麗輕柔的絲綢,展示了紡織技術的驚人成就;浪漫神奇的帛畫,敘述了神秘的天國幻想與永生渴望;翰墨飄香的帛書,傳承了先哲的學識與智慧;千年不朽的女屍,是人類防腐史上的奇蹟……馬王堆漢墓女屍(資料圖)馬王堆漢墓女屍(資料圖)馬王堆漢墓女屍(資料圖)馬王堆漢墓女屍(資料圖)馬王堆漢墓女屍(資料圖)馬王堆漢墓女屍復原圖(資料圖)馬王堆漢墓女屍復原圖(資料圖)馬王堆漢墓展覽(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