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拒絕《波茨坦公告》
在75年前的今天,1945年7月28日(農曆1945年6月20日),《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約束力何在?。《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波茨坦公告》。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發誓軍方要在本土進行“陸上特攻作戰”,戰鬥到最後一個人。當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從電臺獲知了這一訊息。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9日,美國空軍向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蘑菇雲直衝雲霄。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第二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以廣播《停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這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波茨坦公告》召開74年光陰似箭,到了今天,這一被視為構成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礎性檔案,卻受到日本右翼勢力挑戰。日本當局企圖否認侵略歷史,修改和平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是對以《波茨坦公告》為代表的國際法律檔案的公然藐視。在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重新審視公告精神,對更好維護東亞和平穩定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國際社會應敦促日本切實遵守《波茨坦公告》,防止日本軍國主義捲土重來。付出生命代價換來的國際性條約1939年9月,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等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爆發。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日本法西斯全面對外擴張,1931年,侵華日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併成立偽滿洲國。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從此,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進入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美國羅斯福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戰場成為二戰的主戰場之一。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爭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最後階段,盟軍在亞洲大陸各戰場對日軍發起反攻,日軍行將徹底崩潰。1945年7月17日,美、英、中三國代表在柏林西南波茨坦舉行會議,督促日本投降。會議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就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備忘錄進行協商修改,並在電請蔣介石簽字後,透過了一項由美、英、中三國代表簽署的,旨在構建戰後國際秩序、確立亞洲和平穩定發展的基礎性重要檔案———《波茨坦公告》。公告共13條,其中第8條明確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徹底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是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偉大貢獻。”中國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趙建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作為確定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國際法檔案,終結了日本對包括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在內的中國領土的非法佔有,是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付出生命代價所換來的國際性條約。趙建文說,今天重溫《波茨坦公告》,人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這份國際法檔案的珍貴和重要。中日關係是從《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重要法律性檔案基礎上走過來的。否定這些重要檔案,等於否定了中日關係四個政治檔案的基礎。《波茨坦公告》為何遭日本政府無視一段時間以來,日本政府無視《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中日間重要檔案的相關精神,企圖永久侵佔兩個國際法檔案明確規定應予歸還的中國領土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在今年5月日本國會黨首辯論中,首相安倍晉三聲稱沒有好好看過《波茨坦公告》,拒絕承認這份檔案對日本侵略戰爭的定性。安倍政府對《波茨坦公告》等法律檔案確立的戰後秩序發起公然挑戰,這引起了包括日本在內的國際輿論的強烈擔憂和不滿。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告訴記者,日本某些右翼言論是完全沒有說服力、毫無歷史常識的“妄言”。“無論是1945年戰爭結束時日本簽訂的《投降書》,還是1972年中日建交時簽訂的《中日聯合宣告》,都清楚地表明日本政府接受了《波茨坦公告》,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日本右翼政要的所謂沒有約束力是根本不存在的。”“說到底是不能夠正視歷史。”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呂耀東告訴記者,日本國內修改和平憲法的動向,透過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並出臺相關的安保配套法案,意圖就是要放寬對武器的出口,擴充防衛力量以及海外派兵。“永久剔除軍國主義,建立崇尚和平之政府是《波茨坦公告》的重要內容之一。安倍政權所作所為恰恰與《波茨坦公告》相關規定相背離。因此,日本政要對《波茨坦公告》視而不見,避而不談。”呂耀東說。國際法精神是國際社會應堅守的重要準則日本作為一個主權國家,難道不受國際法的約束嗎?記者查閱一些有關國際法的書籍發現,儘管對國際法的定義和概念有所不同,但比對後可發現,都強調了“國家間”和“拘束力”,即國際法是在國際交往中形成的,主要調整國家間關係的,有法律約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體。國際法所規範和調整的社會關係主要是主權國家之間的關係,世界上所有主權國家在其相互交往過程中,都應該受到國際法拘束,否則就應承擔相應後果。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所研究員王珊說,日本是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公告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投降程式,建立了戰後秩序,是日本必須遵守的重要國際法檔案。作為國際法專家,趙建文告訴記者,從國際法角度看,《波茨坦公告》奠定了戰後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這從《波茨坦公告》與聯合國憲章的一致性就說明瞭這一點。趙建文表示,在國際法中,宣言、公告、公報、議定書、新聞公報都被視為國際條約。按照《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2條規定:“所謂條約,指國家間所締結而以國際法為準之國際書面協定,不論其載於一項單獨文書或兩項以上相互有關之文書內,也不論其特定名稱如何。”而《日本國憲法》第98條第二款也明確規定:“日本國締結的條約及已確立的國際法規,必須誠實遵守之。”王珊表示,當今東亞國家關係處在波動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沒有嚴格恪守公告原則和精神,企圖為侵略歷史翻案。安倍政權透過參拜靖國神社美化軍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勢力企圖復活日本軍國主義,嚴重挑戰國際公認的政治、法律秩序,危害地區和平與安全。呂耀東表示,隨著時間流逝和歷史意識的缺失,《波茨坦公告》所建立的戰後秩序在日本正在受到忽略,一些日本右翼勢力總是試圖弱化甚至抹殺公告的作用和影響。“美國作為當時在東部戰場的一個主要盟國力量,應該擔當起歷史責任,尤其要維護《波茨坦公告》的正義性,敦促日本遵守《波茨坦公告》。國際社會有責任和義務,用《波茨坦公告》各項決定,約束和規範日本的行為,套緊和阻止日本滑向右傾的步子。”趙建文指出,國際法作為各國所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遵守國際法意味著國家享有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違反國際法將嚴重降低一國在國際上的信譽度。當利益受到直接侵害時,國家可以尋求國際法救濟。另一方面,國際法要求,國家無論是否直接受害,有權採取必要行動,制止侵害發生,並且要求加害國承擔國際責任,停止侵害,消除侵害後果。外交學院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表示,在共同維護戰後秩序上,一方面,中韓等二戰受害國應聯手要求日本正視歷史,忠實履行戰爭結束時對國際社會作出的政治承諾。另一方面,美、英以及所有曾參與制定二戰後國際秩序的國家還應負責任地堅守立場。趙建文表示,“國際秩序不能被淡忘,不能任由安倍政權的右翼言論、解禁集體自衛權等行為,把二戰勝利成果推翻。中國是日本侵略戰爭最大的受害國,理所當然維護《波茨坦公告》和《開羅宣言》的合法性和歷史地位。如果日本放下了歷史包袱,從來不迴避戰爭責任,不僅不為戰犯翻案,而且還把為戰犯翻案的言行作為刑事犯罪來處理,我們也沒有必要三天兩頭地提歷史問題,如果日本不承認歷史責任,三天兩頭地參拜戰犯,的確需要我們認真對待。”正視歷史才能改善中日關係中國與日本隔海相望,自古以來,中國就是日本學習的物件,但同時又是日本覬覦的目標。進入近代後,現代化道路更為順暢的日本,發動了跨度達幾十年的侵略戰爭,欠下累累血債。日本對歷史問題、領土問題的錯誤認識是中日間的最大障礙。2012年,日本政府對釣魚島非法實施“國有化”,侵害了中國領土主權,違背《波茨坦公告》相關規定,導致中日關係出現劇烈動盪。以安倍為首的日本政府高層在歷史問題上開倒車,特別是參拜靖國神社更讓中日關係雪上加霜。在1972年至2008年簽署的中日四個政治檔案中,日本表示正視歷史,反省侵略戰爭。199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表談話,對侵略歷史表示“深刻反省和誠摯歉意”,此後歷屆內閣繼承這一鄭重表態和道歉。但是,近年來日本國內出現一些歷史修正主義言行,與《波茨坦公告》、中日四個政治檔案和村山談話精神相悖。“去年11月中日達成四點原則共識,同意本著正視歷史、面向未來的精神,克服兩國關係政治障礙。但現實情況是,日本在歷史問題上仍然有一些與之相悖的言行,對兩國關係發展不利。日本政府能否在歷史問題上發出積極資訊,是改善中日關係的關鍵。”呂耀東說。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高洪說,如果能把歷史問題處理好,戰後70年的這一節點將成為日本爭取國際社會寬恕的機會;如果不能抓住這個機會,甚至開歷史倒車,日本將為此付出更高的政治代價。《波茨坦公告》是日本與世界關係的基礎,也是中日關係的底線。世界各國都有責任和義務維護並支援實行。特別是在有人試圖“遺忘”和“篡改”它的本質意義時,更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讓公告精神成為世界共識,這才是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最好的紀念。《波茨坦公告》對日本約束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