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7月17日發生的大事件

中國歷史學家呂振羽逝世

在40年前的今天,1980年7月17日(農曆1980年6月6日),中國歷史學家呂振羽逝世。中國歷史學家呂振羽呂振羽教授系1900年1月30日出生,邵陽縣金稱市鎮溪田村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教育家,有“紅色教授”之譽。1930年開始注重史學研究。1938年呂振羽受中共湖南省委和中央代表徐特立委派,回到家鄉邵陽縣塘田市鎮創辦塘田戰時講學院,這所有“南方抗大”之稱的學校為我黨抗戰初期培養了大量人才。呂振羽1941年到華中黨校任教,主講《中國革命史》等課。1942年任劉少奇的學習秘書和政治秘書。1949年任大連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全國解放後,先後任中央歷史問題研究委員會委員、東北人民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會、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央高階黨校兼職教授等職。1980年7月17日在北京逝世。呂振羽是我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開創者之一,是傑出的無產階級教育家,有“紅色教授”之譽。他著有《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簡明中國通史》等著名論著,無論對於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還是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新史學的創立,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抗日戰爭時期,他創辦了著名的塘田戰時講學院,為民族抗戰培養了一批重要人才。新中國成立後,他奉命於東北從事教育工作,在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擔任校長期間,他表現出無產階級的創業精神和革命膽識,提出並實踐了一系列豐富而系統的教育理論,為吉林大學早期發展打下堅實的根基。呂振羽從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達50年。此次將他50年的治史成果集結出版,共10卷,600多萬字。《呂振羽全集》是呂振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探討了傳統歷史學從未研究的新領域,填補了中國史學研究的許多空白,解答了許多長期懸而未決的歷史謎團,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上提出一系列重大的創新課題,他這一社會進步的價值追求與科學研究相統一的治史取向和途徑是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